先发制人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汉·班固 《汉书· 项籍传》

【原文】

秦二世元年,陈胜起。

九月,会稽假守通素贤,梁乃召与计事。

梁曰:“方今江西皆反秦,此亦天亡秦时也。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今译】

秦二世元年,陈胜率领农民起义。

九月,因会稽的假守(代理郡守)殷通一贯为人贤明 “素贤”,项梁于是召请他商议起兵的事 “与之计事”。

项梁说:“如今江西(长江中下游地区)都举起了反秦的大旗,看来这正是上天要灭亡秦的时候啊。常言说,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先下手,早行动就可制伏晚行动的敌人,后下手便可能被敌人所制)。

【赏析】

本文记述的是项梁、项羽果断地杀了异己的力量,建立武装,争取了政治、军事上的主动地位。advantage position.

后人将 “先发制人” 用为成语,意思是指战争中的双方,谁先发动进攻,take the initiative striking beat,或先动手采取断然行动,争取主动,以制伏对手 forestall the enemy.

后用 “先发制人” 泛指在行动中先下手,占据主动,gain mastery by acting first,就可以控制别人。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先开始行动的可以控制别人,后行动的则被别人控制。强调要先采取行动,抢得先机。

【成语故事】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率先发动农民起义后,各地的人都纷纷起来造反。

项梁是楚国大将的后人,他性格豪爽,行侠仗义,结交了不少人,上至英雄豪杰,下至乡里的偷鸡摸狗之徒都是他的朋友。

这时,项梁和他的侄子项羽因躲避战乱,来到会稽(今江苏),会稽代理郡守殷通对项梁非常器重,他就找项梁商量起义的事情。

项梁大胆地说了出自己对起义的看法,项梁开诚布公地对殷通说道:“现在会稽一带已经有很多人都起来反对秦朝的暴政了。从全国的形式看,秦朝一定会被推翻。这时候如果谁先发动起义,谁就会占据有利地位,从而制服那些后来起兵的人(先发制人)。与之相反,如果谁后起义,肯定会被他人制服(后发制于人)。”

殷通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请求他说:“您是楚国大将的后代,作战很有能力,我若是起兵反对秦朝的暴政,就要你和桓楚为将,给我带兵。”

项梁一听要自己做殷通的部下,就很不情愿。项梁也看出殷通性格胆怯,难成大事,便十分机智地回答他说:“说到带兵打仗,我的侄子项羽比我强多了;再说,桓楚正逃亡在外,只有项羽知道他藏在什么地方,您还是把项羽请来吧。”

说完,项梁就走出门外,小心翼翼地叮嘱侄儿项羽,悄悄地作了一番交代:告诉项羽让他准备好剑,一有机会就马上把殷通杀了。

叔侄二人计划好后,项梁就又进去见殷通,并对殷通说:“请郡守把项羽召来,让他派人去召回桓楚。”

项羽应召进入厅中,项梁瞅准时机,向项羽使了个眼色,说道:“可以行动了!”

于是项羽拔剑,一剑就把殷通杀了。

项梁、项羽提着殷通的头,带了官印绶带,来到郡府,又杀了百来个大小官吏,宣告起兵反秦。

其他的人吓得面如土色,趴在地上不敢起身,项羽于是收容了殷通的部下,壮大了自己的队伍。

当时的老百姓最痛恨秦朝的官吏,他们看见项羽敢杀秦朝的官吏,就纷纷投靠他,很快项羽就组织了一支庞大的起义队伍,并且打出灭秦的旗号,成就了后来“西楚霸王”事业。

后汉书韦彪传翻译(先发制人汉书项籍传)(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