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国当代雕塑艺术的生态,有一种显著的趋向,雕塑家们在创作过程当中,越来越注重彰显自己的艺术主张。在社会多元价值取向的影响下,中国的当代雕塑,呈现了多样化状态。
雕塑家李建华女士的创作,体现了多重意识形态下的自我风貌,融合了多种表现形式与材质探索。作品承载着心绪的流动,构建出雕塑的自我语境。在当代雕塑发展的大背景下,凸显出鲜明的创作态度。
海洋元素,在李建华的作品中,多有呈现。她的家乡——海滨城市秦皇岛,以及她到韩国釜山求学时,与大海朝夕相处的生活日常,都是促成她运用海洋元素的动因。李建华把浩瀚汪洋以及潮汐起落给予她的触动,融化在作品 《穿越海洋》当中。
穿越海洋 2019 不锈钢 42x20x25cm
该雕塑的不锈钢材质,反射着层层的光幻,将感知折叠、拆分。实体的流畅质感中,兼具抽象的意态转折。一对鲸鱼母子在波浪间欢畅地跃动,海波的缩影在物质间被凝固了起来。与此同时,波浪的流势也在受众的臆想里,拓展着既定的空间。它映射着空间中的形态,因而,环境与作品之间,呈现出相互映衬的幻像。同时,在这种凝固的幻像当中,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海洋保护,也在无声中浮现。
这件作品,是李建华在韩国读书期间的创作。同属东亚文化语境的中韩文化,两者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在组成作品的意念之间交叠碰撞。因而,它隐含着雕塑家对中韩当代雕塑观念的探索与思考。
凝 1 2018 树脂 25x15x15cm
除了海洋主题,对人物的刻画,也是李建华所悉心关注的。作品《凝1》突出的是对自我心性的挖掘。此作安然静处的状态,几乎将雕塑家本人的日常动作,用艺术的方式来进行了传达。作品中人物的姿态,将生活中寻常的瞬间,升华为颇具意涵的形式,继而塑造出一种真纯气息。作品的色彩、材质以及对空间的运用,凸显出物质中蕴藏的精神性,雕塑家自性当中关于自我的感知,同物质中的精神性,进行着隐性的转换。同时,《凝1》也呈现着雕塑家对现实情境的一种超越,这其中,蕴含着一种朦胧的冥思。尽管其形象平和淡然,但雕塑家的思维脉络,却涌动在它的"心底"。
凝 2 2018 树脂 25x25x25cm
在《凝2》当中,依然能够感受到雕塑家的海洋情结。此外,她对材质的处理,契合了海洋元素,映衬出作者关于故乡的情思。因为,从作品的色彩、质感两方面来分析,其中隐约渗透着李建华对于秦皇岛历史风物——玻璃艺术的认知与探究,可谓是潜意识的形象化。
受故乡的玻璃工业及相关文化的启发,她将玻璃的质感与跃动的形式植入《凝2》之中。因而,此作品呈现出的是一种视觉与心理层面的延展性,以及对于本土文化符号的重构。
而《凝2》中的人物,明显与《凝1》有亲缘关系,都是依照雕塑家本人的形象而进行创作的,二者均为心性的观照,是立体的“自画像”。但《凝2》显然拥有变异的细节——长耳朵,看似夸张,其实却是对雕塑家本人外貌特征的“再现”,因为,她常说,自己的双耳明显长于他人。虽然是对于自我的描摹,但此人物形象却“扮演”着精灵的身份,具体说来,雕塑家受到的是《山海经》中相关的灵异形象的启发。而从其给予人的直观感受来看,它也融合了类似手办、玩偶等流行文化的影子,具有些许卡通化的倾向。
《凝2》是对卡通文化中“角色扮演”形式的一种模拟,是对精神世界中“另一个自我”的物化呈现,也是关于心境感知的投射。同时,它将雕塑家本人的精神意念与古老传说中的精灵形象相互连接。并呈现出,将古籍中的平面图像与立体构造,相互糅合又重构的痕迹。
因而,这件具备综合特质的作品,承载着新锐、跃动的时代讯息,隐含着雕塑家对于时代新兴之物的体味,将流行符号的语素与雕塑语言相互融汇的尝试。它承载着,李建华对当代社会多变的卡通化图式的深思,以及对当代大众文化的重新演绎。这个兼具虚拟意象与实体质感的人物,是被感性神思激活的“人形造物”。
童年 2016 布,棉花,线等 40x40x40cm
如果说《凝》系列是对于成人的自我观照,那么,《童年》与《菲妮莫鼠》,则展现出李建华对童年经历的表达。童年的意象,深植于她的意识之中,引发着本真的怀恋之思。
以娃娃为表现对象的软雕塑《童年》,那种轻柔温馨的质感,与坚硬的雕塑材质相比,它轻软的肌理变幻,能够将人文诉求以及感官效应更加有效地融为一体,它为感性情思注入了一种充满韧性的力量,呈现出雕塑家将物质幻化为意识的心理转换。缀满民间花色的、拥有怀旧质感的材料,与颇具意味的主题,共同投射在这件构成童年时光的典型玩具身上。
这件娃娃,将既定的童真时光进行了“封存”,令童真成为一种可碰触的实体,折射出雕塑家对童年的怀念。虽然它代表着属于她个体的记忆,但却能引发一种共情效应。因为,将娃娃作为伙伴,是很多人都拥有过的体验。在儿童眼中,玩具是与外界进行联系的道具,儿童常会“令”其扮演特定角色,以此来达到对成人的模仿,儿童往往会将娃娃视为陪伴自己成长的生命体。
菲妮莫鼠 2019 陶瓷 30x20x20cm
《菲妮莫鼠》也同样展现了儿童的天真,不过,内中却隐含着传统泥塑的痕迹。李建华曾对传统泥塑怀有很大的兴趣,所以,这件作品能够兼具时代特质与传统语言。而且,这两种语言,也在作品中并置交融。
李建华通过审美认知,在真实与塑造之间构建出隐形的"桥梁"。她作为一名女性,敏锐善思,将作品的精神意念进行着深度烘托。《童年》和《菲妮莫鼠》的创作理念,虽然与女性天然的感知相关,但女性的身份,却不是界定作品属性的因素,作品中的精神指向,已然超越了性别标签。
无论是对于海洋情结的抒发,或是对于时代潮流、神话传说的思考,亦或是关于童真的回忆......李建华始终在创作中进行着手法与意念的转换。她的作品,不被某一种风格定义,正是与当代雕塑不断探研、打破既定概念的状态形成呼应。她创作的元动力与视觉语言,共同体现出一种兼具个性独立与融汇包容的审美特质。
宋扶日青年评论家新华社《新华每日电讯》撰稿人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
《三宝齐舞》:高三米,不锈钢材质2019中国衡水国际雕塑艺术节入选作品目前被衡水市做成公共雕塑收藏。
李建华的《三宝齐舞》是一件内涵丰富的好作品,它一方面在作品中营造了水的意向,金鱼穿行于空间之中,用以表达喜庆和吉祥之意;同时还反映了衡水的特色文化:“衡水三宝”——鼻烟壶、毛笔、金鱼。
——朱尚熹
《消逝.沙海》多组系列 2022 石膏
《旧.相.识》系类《衣.旧》 2021 树脂等综合材料 80cm
《旧.相.识》系类《衣.相》 2021 树脂等综合材料 80cm
《旧.相.识》系类《衣.识》 2021 树脂等综合材料 80cm
仰望 2014 树脂 60cm
李建华,高校教师,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中国建筑学会会员等。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雕塑系(研修班)。韩国环境设计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公共艺术与环境关系,韩国BK21Plus海洋研究项目组研究员,参与国际综合奖学金项目,发表韩国KCI论文多篇,并多次获得韩国设计比赛奖项,雕塑作品多次入选韩国学会作品选集及相关刊物。发表中国核心期刊多篇,并出版专著书籍,主持并参与省级社科学基金项目多项。2011年至今在中国北京、武汉等地参与制作大中型园林内景观类雕塑相关项目。
部分展览:
2016年京津冀艺术博览会,北戴河,中国
2017年“塑说”雕塑展-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北京,中国
2018年 秦皇岛美术家协会迎新春优秀作品展,秦皇岛,中国
2019年IOAF国际海洋艺术节雕塑作品参加展览,济州岛,韩国
2019年“菲妮-莫鼠”陶瓷作品参加中国景德镇鼠年生肖设计展,景德镇,中国
2019年中国.衡水国际城市雕塑艺术节雕塑作品征集方案入选并被衡水市政府收藏并制作成公共雕塑,衡水,中国
2019年受邀参加(第四届)北京国际城市设计研讨会,北京,中国
2019年Toward Ocean中韩青年交流展 -中国青年艺术家特别展(策展及雕塑作品参展)釜山,韩国
2020年“惠风和畅”-当代女性艺术家邀请展 (特邀支持:德国波恩美术馆,韩国亚洲未来设计研究所)
2020年Beyond the inter-Culture中韩交流展-中国青年艺术家特别展(策展及参展)釜山,韩国,釜山
2022年 雕塑作品入选黑龙江省雕塑作品双年展 哈尔滨,黑龙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