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从不高深,它就隐藏在你生活中的鸡毛蒜皮里,不管你发现没有,它时时处处在你身边。就像荣格所言:潜意识正在操控你的人生,而你却将其称为“命运”。

怎么找到逆反的根源(谈谈逆反是怎么一回事)(1)

我网购了一个遮瑕膏,按照惯例,直接拆了包装,后来才发现里面的膏体并没有盖子,于是和卖家沟通。附上我与淘宝卖家的聊天记录。短短的聊天记录,却能折射出很多问题。

我:这个遮瑕膏没有盖子吗?

卖家:这款实物图,底盘和盖子是连着一起的透明塑料盒,边上可以扣住的,不影响保存。并不是没有盖子。

我:那个塑料盒里哪有盖子?

卖家:底盘和盖子是连在一起的,没有其他盖子哦。

我:你的意思是,外面那个塑料盒不能扔吗?我都扔了。我没想到里面居然没有盖子。

卖家:嗯嗯。是的哦。您取出来的时候,就看到的呀。

我:我以为是透明盖,结果用手一摸,才发现是裸的。

卖家:怎么可能?有没有另外的盖子,一眼就能看到的啊。

我:那你的意思是我看见没盖子还故意扔掉了?

卖家:我没有说您故意扔了。我是说您取出来的时候是可以看到没有其他盖子的。一眼就能看到。取出来是需要用手去取的,有没有其他盖子,触感就能感受到的。

我:一般来说,外面的塑料盒都是外包装,里面的小盒才是产品,凭经验我直接拆了外包装扔掉了。这有什么可奇怪的?

卖家:不奇怪。但是产品是一眼就能看到的。取出来没有其他盖子,您就扔了塑料盒,难道你没有想过保存的问题吗?

我:我没看见才扔了。看见了就不会扔了。你可真有意思,一直强调我应该看见,那我根据经验直接扔掉外包装,扔完之后才注意到是裸妆,这有什么奇怪的?我要是之前就如你所说,已经注意到这一点,自然不会扔,你反复问我难道没看见吗是什么意思?我就是没注意,凭经验直接扔完了才注意,不行吗?

卖家:嗯嗯。接受您的批评。可能我的表达方式太直接了。您取出来发现没有盖子,可以将膏体再放回塑料盒里哦。

我:我只是发现是裸妆之后过来找你确认一下,一没要求退款,二没让你为我扔包装负责,你一直反问我怎么就没看见,对啊,我就是没看见,这有什么可奇怪的?

卖家:不好意思,是我误解了您的意思。

我:跟你确认完,我就准备去垃圾桶捡回外包装,但你这种沟通方式真让人恼火。不管是作为客服还是老板,不问青红皂白,以反问、质疑的方式沟通,不是什么好的沟通方式。你以为、你认为、应该….这些都是你认为的,别人不一定和你认为的一样。

卖家:实在抱歉。我理解错了您的意思。我以为您说已经扔掉了,所以觉得不太可能,按程序也是取出来后扔掉塑料盒,发现产品没盖子,也是要捡回塑料盒后再咨询卖家的。您批评的对,我是有点急躁了。

我:你说的这些还是你的以为,你认为的不一定和别人逻辑一致,我认为有盒盖,只是我没找到罢了。如果确认了没有,我才会去垃圾桶捡回外包装。

卖家:嗯嗯。是的,是我没问清楚情况,导致误会了。

怎么找到逆反的根源(谈谈逆反是怎么一回事)(2)

都说生活里时时处处皆心理。我与卖家这段不算长但却很典型的对话,背后也可折射出复杂的心理过程。来看看这短短的几句话,背后是什么心理吧。

在这个对话中,卖家犯的最大错误是自我中心,她的自我中心和由此折射出来的质疑,成功的激发了我的逆反。

当我第一次告诉卖家我已经把外包装扔掉时,她就就启动了她的防御机制。出于本能,她开始推卸责任,告诉我"扔的时候就应该看到产品是没有盖子的"。卖家的这一说辞,让原本只是找她确认产品到底有没有盖子的我,成功的逆反了。于是我们就开始了车轮战,卖家不断强调我"应该"在扔掉外包装的时候就看到没有盖子,而我则不断反问我没有看见,又有什么可奇怪的?然后我们就进入了各自自证清白的阶段,直到最后我点破卖家的问题,卖家道歉,这件事才算过去。

这是淘宝买家和卖家的对话,事实上,作为卖家,出于对自己生意的考虑,一般都会比较客气。但是在生活里,就不一定了。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以质疑、反问的语言模式,都是非常容易造成误会,引发矛盾的自动化反应。而逆反的人,大多数时候会因为情绪而陷入激烈的争论,从而错失目标。

像这样的沟通模式,在生活里基本上就是一地鸡毛的下场。

怎么找到逆反的根源(谈谈逆反是怎么一回事)(3)

我相信这个卖家的对话是在她完全无意识的状态下进行的——这正是潜意识和习惯的可怕之处。我相信她的本意,肯定不是为了激怒客人,引发矛盾,但是这个对话却暴露了她这个人的心理和习惯。

防御,一般都是出于恐惧。卖家在听到我说已经扔掉了外包装时,她的第一反应或者说她第一时间的判断是:我要找他的麻烦了。出于这种恐惧的心理,她无意识的开启了自己的防御模式,开始不断的强调我"应该"注意,理应看到....但是,这种出于防御的自我保护,不但没能帮到她,反而成功的激发了我的逆反。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维和行为反应模式?我猜想这和这位卖家的成长环境有关,在成长过程中,她一定是受到的指责、评判、否定居多,而肯定、宽容较少,以至于成年后对"否定"产生泛化,即使还没发生真正意义的否定,也会不由自主的竖起防御,自我保护,并推卸责任。

她的心理机制是:将责任推卸到我身上,说我应该看见没有盖子,但却仍然自己扔掉了,所以现在这种局面应该由我自己负责,和她无关。这是这一类人典型的思维和行为反应模式。

这样的模式,在生活中非常令人讨厌,也极其容易引发矛盾。会给人留下"推卸责任、没有担当"的恶劣印象,不管在家庭还是在职场,这类人的防御都不但不会真正帮到自己,反而会招致攻击。

但遗憾的是,大多数这类人都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因为在他们看来,他们"认为的内容"是极其合理的,除非有铁证证明他们的错,否则他们不会认为自己有任何不是。而这种所谓的"合理性",依然是出于他们的自我保护。因为每个人的行为都需要"合理化",如果连自己都觉得不合理,那还怎么做呢?所以无形当中,为自己的每一个行为都包装上"合理化外衣"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思维模式。

怎么找到逆反的根源(谈谈逆反是怎么一回事)(4)

我们在生活里经常遇到这样的人,一遇到问题,还没开始追究责任,就先想方设法的推卸干净自己可能承担的责任,坚定地对外宣称说"我没错",甚至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会不惜推卸责任到别人身上。

以前在单位就有一个这样的同事。我们一到大扫除的时候,就会发现很多以前没来得及刷的试剂瓶,于是领导对号入座,让各自拿去刷掉。事实上,因为工作较忙,我们每个人都有偶尔遗忘的时候。但有一个同事,只要她被抓到,她的反应一般都是"这个我之所以不刷,是因为我还要用",或者"这不是我的,我从来都是干完活马上刷,我从来不会干这种事"。但事实真相是,有时候她所谓的"还要用"的溶剂,已经放置半年以上,早已不能使用,而所谓"不是她的"东西,标签上却清晰的显示她做的项目名称和她的字迹。

她的行为让同事们都很反感,很长时间我都觉得她不可理喻,对她这一点甚为反感。现在自然是知道这样的人自我价值极低,是不能接受来自外界的否定的,所以她会"色厉内荏",对外态度十分强硬,而这,其实是出于自己内心力量的脆弱。

这就不难理解她平时总是有意无意的"标榜"自己特别能干,特别出色,并总喜欢和别人比较的现象。当然,出于对自己的工作的紧张,害怕出错,一般来说,她也确实对工作比较认真。

这种人,活的是很累的。因为ta没有勇气面对真实的自己。也活的比较悲哀,因为错误的认知,她会让自己生活在自我幻境之中,认为自己毫无瑕疵。

作为家长,更要注意防止培养出这类性格的孩子。这类孩子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家长的过度严苛,宽容较少,经常使用惩罚的方式对待孩子的错误的教养方式。

这类人一般都有比较严重的自我中心,同样也是因为自我价值感极低,所以显得自尊心很强。试想,一个人一共就只剩下一星半点自我价值,保护还来不及,哪还容许再遭到否定。所以,他们会比较容易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问题,遇事容易偏执,经常给自己找到合理化理由,以维护自己少的可怜的自我价值。

说完店主这类人,再说说我这类逆反明显的人,其产生原因,同样是出于被打击、否定、挑剔、唠叨的过多。所以,当听到别人说的话对自己暗含否定时,逆反情绪就会马上迸发。

例如对方说"你应该看见了"、"没看见的话怎么就能扔了呢",诸如此类的表达,都是对我的否定和怀疑,甚至还有曲解。

冤枉和羞辱,是仅次于死亡的伤害。当我们感觉到被冤枉时,一般都会有很深的愤怒。

其实大部分人都接不住来自别人的否定、评判,这主要源于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遭受到的否定和评判过多,远多于鼓励和欣赏。所谓逆反,不过是对这种错误方式的反抗而已。只不过,逆反不仅伤人,更伤害自己。这一点是值得注意的。

一个逆反的人,心情总处于动荡之中,经常感受到的是一些负性情绪,例如愤怒、受伤等,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有平和的心境呢?没有平和的心境,就很容易将自己经常置身于内耗(隐性逆反)或和人争斗(显性逆反)中,那还怎么能有精力去做"正经事"呢?

所以,老师才会说,自我中心和逆反的关,都是成长道路上必须过的关。

怎么找到逆反的根源(谈谈逆反是怎么一回事)(5)

一说到逆反,很多人想到的都是青春期的孩子的逆反,其实并不是。所以才有人说,学习了之后才知道,原来成年人也有逆反,而之前一直以为逆反是少年的专利。

事实上,人的一生要经历多个逆反期,随着个体自主意识的萌发,"逆反"这种现象就开始表现出来。二、三岁的小孩,就开始让家长觉得"不听话"、"不好管"了,这正是人生的第一个逆反期。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还会不断经历逆反期,一般来说,在青春期,逆反现象最为明显。而事实上,有很多成年人从小到大都是"乖孩子",却在40岁甚至更年期的时候开始逆反。

从这个意义上说,"乖"不一定是什么好现象,因为乖的背后,往往暗藏压抑,而压抑多了自然会反抗,也就会有逆反现象。只不过有的人逆反比较明显,是直接对着干,有的人是比较隐晦,无意识的对着干,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就属于这一类。除此之外,还有回避型逆反。当逆反也得不到允许,会产生更悲催的自我攻击。

逆反,只是"权威"、"家长",给"忤逆者"起的坏名字。事实上,如果将逆反看成是个人自主意识的彰显,就不会谈"逆"色变了。

在成长过程中,很多家长使用了过度教育、唠叨、控制等一系列错误的教养模式,这样的方式,会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逆反变得特别明显。事实上,如果家长可以有意识的作出调整,对孩子施以恰当的抚养方式,就可以陪伴孩子成功的渡过逆反期。

有个电视剧叫《青春期撞上更年期》,里面鸡飞狗跳,一地鸡毛。实际上,在生活里,年龄早已是成年人,但心理上还停留在巨婴、幼儿或少年的人比比皆是。如果两个逆反的人生活在一起,情绪互相碰撞,鸡飞狗跳,相信生活也不会太顺利。

所以,学习心理,提升认知,有意识的矫正自己业已形成的错误模式,是人格成长的一个重要部分。学习,并不是孩子的专利,而是每个人都需要终生面对的事。

人格完善,人自我成长,是一条没有止境的路,而完善程度越高,成长程度越好,我们在做其他事的过程中,不管是工作还是家庭,都会事半功倍,大大提升人生的效率。

就好像这件事,如果我成长的更好,会在看到对方启动防御时,在第一时间向对方澄清我的真实用意,告诉她不用恐惧,我只是确认一下而已。这样就不会跟她计较半天,浪费时间了。事实上,我平时习惯自助下单,遇到退换货也按程序操作,很少和卖家"废话",要不是因为逆反的逆鳞未消,我还会按照那样做的。

怎么找到逆反的根源(谈谈逆反是怎么一回事)(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