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的经典布光模式(三伏天是扑街天)(1)

本文字数:3956 | 阅读时间:约7分钟

相比于中国的春节档是中国电影的黄金档期,7月份前后的一个多月被认为是美国电影市场最吸金的档期,一般一年中最重量级的大制作都会在这个阶段登陆美国各大院线,而电影发行商们也期待着赚的盆满钵满,尤其是那些期待值极高的超级大制作,他们在洒出天量美金制作和宣发费用的同时,期待在暑期档能够获得翻倍甚至翻数倍的回报,但成功者毕竟是少数,大多数A级制作基本都是保本,甚至略亏,而老板今天要带给大家的是美国暑期档里那些看上去很能打,但是一上场就歇菜的扑街级选手:

▼ 01 《大白鲨大报复》 | Jaws: The Revenge (1987)

好莱坞的经典布光模式(三伏天是扑街天)(2)

1975年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开创了美国的暑期档风潮,在那个遥远的年代,这部电影在美国国内拿下了2亿美金票房,要知道20年后的当年美国票房冠军,皮克斯开山之作《玩具总动员1》也仅拿到1.9亿美元的国内票房。随后《大白鲨2》于1978年上映,拿下8千万本土票房,全球拿下1.8亿美元票房,依然很棒,然后时隔近十年后,这部《大白鲨》系列的第三部上映却仅仅拿到2千万美元本土票房,虽然在这期间有《星球大战》、《回到未来》等优秀的科幻片登场,但作为海底惊悚类型的巨作,《大白鲨3》依旧被很多看过1和2的人所期待,取得这么低的票房着实令人大跌眼镜。

★制作成本:700万美金

★豆瓣评分:5.6

▼ 02 《未来水世界》 | Waterworld (1995)

好莱坞的经典布光模式(三伏天是扑街天)(3)

如果你想知道凯文·科斯特纳为什么突然不再是世界上最大牌的电影明星之一,这部电影是罪魁祸首。近2亿美金的制作成本,竟然本土票房仅8800万美金,而全球只收回了2.6亿美金票房,扣除院线分账,片商制片人估计亏得吐血而亡了,好在制作方是家大业大的环球,要是换一个小一些的制片商,估计直接破产。其实电影的质素很棒,探讨的是未来海平面上升后,人类将如何生存的问题,制作也可谓精良,演员演技也全部在线,但观众就是不买账,也许是当时人们对于科幻电影的接受度还局限在太空大战机器人之类的,对于这种略带哲学意味的类型不甚感冒,但老板敢说,这部电影如果学泰坦尼克号重映,别的不敢保证,至少能把成本收回来。

★制作成本:1.75亿美金

★豆瓣评分:7.3

▼ 03 《蝙蝠侠与罗宾》 | Batman & Robin (1997)

好莱坞的经典布光模式(三伏天是扑街天)(4)

相比于漫威大杀四方的现在,90年代是DC的天下,超人和蝙蝠侠这两个系列就是当时最in的超级英雄,但也很少有系列电影能像《蝙蝠侠》在90年代那样轰然倒塌。从一开始经典的《蝙蝠侠》和《蝙蝠侠归来》,到突然扑街的《蝙蝠侠与罗宾》的,我们很难明白这个系列为什么会终结的如此之快。可能销售快乐儿童餐玩具比制作一部真正的电影更重要吧,不过这部群星荟萃的电影现在依旧值得一看,乔治克鲁尼的蝙蝠侠、施瓦辛格的速冻人、乌玛瑟曼的毒滕女,故事其实虽然傻一点但是也可以作为消遣,实在不明白为什么只拿到1亿美元美国票房,连保本都没达到。

★制作成本:1.25亿美金

★豆瓣评分:6

▼ 04 《飙风战警》 | Wild Wild West' (1999)

好莱坞的经典布光模式(三伏天是扑街天)(5)

威尔·史密斯在1997年用《黑衣人》为影迷们奉献了一部神作,影迷们将其奉为圭臬,两年后,当又有一部史皇主演的西部科幻片要登场时,影迷们以为他们又要看一部滑稽、颠覆感知的的超级科幻喜剧了。不过他们得到的是一团令人沮丧的混乱。只有壮观场面而没有故事永远不是制作一部暑期大片的好方法。票房嘛,还算看的过去,本土1.1亿美金,全球2亿美金,但是看完成本你会更加沮丧——1.7亿美金!不过这还只是开始,一个史皇暑期档票房毒药的开始。

★制作成本:1.7亿美金

★豆瓣评分:6.7

▼ 05 《地球战场》 | Battlefield Earth(2000)

好莱坞的经典布光模式(三伏天是扑街天)(6)

《地球战场》是一部载入影史的巨制,只不过是烂片史,在任何一个好莱坞烂片榜上,该片必然名列前十。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部电影是改编自一部评价极高的科幻小说,能呈现出这样的效果,只能说导演团队烂到奇葩,但翻看导演的履历,这厮竟然是《星球大战》的艺术指导,还拿过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奖,但看着约翰屈伏塔那夸张的造型,感觉这厮应该是冒领!更奇葩的是这部电影的票房,本土2100万美金,全球2900万美金!而成本是7300万美金!妥妥的血亏!亏得一点翻身的机会都没有,卖光盘卖周边甚至剧组全部出去卖都补不回来的亏。

★制作成本:7000万美金

★豆瓣评分:4.3

▼ 06 《绝地战警》 | Bad Boys II(2003)

好莱坞的经典布光模式(三伏天是扑街天)(7)

迈克尔·贝在1995年导演了他的处女作《绝地战警》,初生牛犊的冲劲和充斥全片的幽默和火爆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依靠1900万的成本拿下6500万的本土票房,全球狂揽1.4亿美金,可谓小投入大产出!而我们的史皇也依靠这部电影迈向巨星行列,时隔8年后,迈克尔·贝再次携原班人马带来《绝地战警2》,迈克尔·贝的续集综合征开始犯了,与第一部基本雷同的剧情加上更多的爆炸场面凑成了第二部,但却花掉了1.3亿美金,真正的烧钱巨制!但美国观众似乎不太买账,本土仅拿到1.3亿票房,全球2.7亿,扣除分账,依然要亏三四千万。史皇再续毒药之旅!

★制作成本:1.3亿美金

★豆瓣评分:7.4

▼ 07 《星际传奇2》 | The Chronicles of Riddick' (2004)

好莱坞的经典布光模式(三伏天是扑街天)(8)

如今一说到范迪塞尔大家都会想到《速度与激情》,这系列电影很可能会拍十几部,因为它实在是太赚钱了,但在过上好日子之前,范迪塞尔有段不堪回首的往事,那就是《星际传奇2》,既然有2,那说明1肯定是不错的,但其实1的表现也仅是保本而已,不知道环球哪来的勇气拍2,而且成本直接从第一部的2300万提升到第二部的1亿美金,现实很残酷,这部硬核星际科幻本土票房5700万,全球票房1.1亿美金,也许是不甘心,在经历了《速度与激情》的成功后,2013年范迪塞尔带来了《星际传奇3》,而且走了小投入路线,成本只有3800万,然后全球收进9800万,堪堪保本,看来以后是看不到《星际传奇4》了。

★制作成本:1.1亿美金

★豆瓣评分:6.9

▼ 08 《天降奇兵》 | The League of Extraordinary Gentlemen(2004)

好莱坞的经典布光模式(三伏天是扑街天)(9)

老板更喜欢这部电影的另一个名字《非凡绅士联盟》。这部魔幻版的复仇者联盟其实非常好看,里面集合了世界名著中的众多经典形象:吸血鬼、隐形人、道连格雷的画像、化身博士、福尔摩斯体系列人物、儒勒凡尔纳的尼莫船长等等,每个人放现在都能单独制作一部电影,如果当时这部电影起来了并开启宇宙模式,也许漫威的时代会推迟很多年才降临,所以,这部电影和《未来水世界》一样是冤死的,受限于时代,实在想不明白如此精良的制作,而且有老007肖恩康纳利坐镇,竟然只拿到本土6600万,全球1.8亿美金的票房,如今制作费FOX已被迪斯尼收入囊中了,这个系列的重启之日估计遥遥无期了。

★制作成本:7800美金

★豆瓣评分:7

▼ 09 《最后的风之子》 | The Last Airbender' (2010)

好莱坞的经典布光模式(三伏天是扑街天)(10)

印度裔导演奈特·沙马兰可谓出道即巅峰,《第六感》和《不死劫》可以说耗尽了他的运气和才华,之后的电影没一部成功,而这部《最后的风之子》就是其中的典型,作为有经典漫画做依靠的改编作品,沙马兰神奇地坐到了口碑票房双输!投入1.5亿美金的成本,仅录得本土1.3亿,全球3.1亿美金票房,其后沙马兰还执导了史皇和太子一起主演的《回到地球》依旧是扑街级表现,直到近几年重归小成本恐怖片,执导《分裂》才重振一丝往日的雄风,所以一个萝卜一个坑,很多导演是类型片导演,像斯皮尔伯格、诺兰那种通才少之又少。

★制作成本:1.3亿美金

★豆瓣评分:4.9

▼ 10 《神奇四侠2015》 | Fantastic Four (2015)

好莱坞的经典布光模式(三伏天是扑街天)(11)

这部超级扑街的大作是福克斯为了保住翻拍权而仓促完成的重启作品,福克斯本来希望这个系列能和手上的X战警形成联动,构成一个宇宙对抗迪斯尼的漫威,但这部作品实在是太烂了,烂的毫无悬念,很多人压根连走入影院的兴趣都没有,演员整容也是要啥没啥还政治正确,但就这么个赶工的作品也烧掉了老狐狸1.2亿美金,但回报只有本土5600万,全球1.6亿美金,巨亏至少7000万,还砸了这一系列的口碑,如今被迪斯尼收购后,至少要在迪斯尼仓库里面压几年箱底才有可能重见天日了。

★制作成本:1.2亿美金

★豆瓣评分:4.4

▼ 11 《独立日2卷土重来》 | Independence Day: Resurgence (2016)

好莱坞的经典布光模式(三伏天是扑街天)(12)

《独立日》是好莱坞影史上最卖座的电影之一,评价也极高,影响也很深远,不然不会在20年后第二部公布后引起轰动和期待,有此待遇的也仅《终结者》而已,但所谓期望越大失望越大,主创们急切地想做的比第一部更大、更火爆,但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失去了讲述故事的能力,所以一部灿烂的烂片就此诞生,本土票房1亿,全球票房3.9亿美金,而成本是1.65亿,唯一令人欣慰的是第一部的主演威尔史密斯,我们的史皇聪明地在看过剧本后回避了这一切。

★制作成本:1.65亿美金

★豆瓣评分:5.6

▼ 12 《自杀小队》 | Suicide Squad(2016)

好莱坞的经典布光模式(三伏天是扑街天)(13)

如果你还在庆幸史皇的机智躲过了《独立日2》,那么我告诉你真实原因是史皇跑去拍DC的《自杀小队》了,作为站在好莱坞最前端的巨星,在超级英雄满天飞的时代,怎么能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超英呢?史皇如是想,也这么做了,接下死射这个DC超级大反派,试图用反面形象闯出一条超英新路,可惜导演功力欠佳,一手好牌打个稀烂,口碑极差,北美票房巨亏,依靠全球票房才勉强盈利。

★制作成本:1.75亿美金

★豆瓣评分:6.4

所以,最后让我们总结一下暑期档不输个扑街的法门:

1. 尽量低成本运作

2. 尽量少拍改编作品

3. 如果是续集一定不要往场面上砸钱,要注重故事线

4. 不要请奈特沙马兰导演大制作

5. 不要请史皇!:)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