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足需要与克制欲望 陈洪泉,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克制不该有的欲望?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克制不该有的欲望(满足需要与克制欲望)

克制不该有的欲望

满足需要与克制欲望

陈洪泉

按照宜生论的观点,生活的本意就是宜生,是人们用来满足或实现其生活需要(人们的生命存在本性对于生活的需要)的功能活动,人们必须也应该按照自己的生活需要而生活,使自己的生活需要得到越来越好的满足或实现。

有人对这种宜生论的生活观心存疑虑,担心如果把生活归结为需要的满足,就会助长或导致出现一种欲望泛滥的局面。而欲望的泛滥,不仅会带来个人生活的失望和痛苦,还会带来社会的失序和道德的失范。所以,为了防止欲望泛滥现象的出现,反对把生活归结为需要的满足。其实,这种疑虑是不必要的,满足需要和克制欲望本来就是宜生的题中应有之义。对此,我们应该对需要和欲望的含义以及二者的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需要和欲望是两个相互关联而又层次不同的概念,需要是指是人们生命存在的本性种种趋向或要求,是人之为人的天赋本性,是一种客观性的存在,而欲望则是人们对于满足其需要的追求或期望,属于人们一种主观性的想要。需要是欲望的依据,欲望必须与需要相符合,欲望的一定是需要的,人不能欲望其不需要的。但需要并不都可以成为欲望,人们不能欲望其全部需要的。

应该承认,从整体上来看,人们的生活需要是无限的,例如,人们的生存需要,人们对于保障生命安全实现生命的健康长寿的要求,就是无止境的,总是希望能够消除一切危害生命健康的因素,能够越来越健康,越来越长寿,乃至长生不老。而现实中满足生活需要的能力和环境条件则是有限的,有限的能力和环境条件规定了人们满足其生活需要的可能范围,人们只能在这个可能的范围内来争取其生活需要的满足。所以,虽然人们的生活需要是无限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对其需要满足的期望不能是无限的,人们的欲望不能是无限的,必须有所克制,必须根据现实条件的可能适可而止,适度而为。如果不顾实际能力和环境条件的可能,一味地追求超出可能范围的满足,就会导致欲望泛滥、欲豁难填现象的出现。

可见,欲望泛滥或欲豁难填现象的出现,并不在于是否主张宜生论,不在于是否把生活看作满足生活需要的活动过程,不在于对满足生活需要的追求,而是在于不顾能力和条件的限制、超出实际可能的欲望,在于对满足生活需要的一种盲目的过度的追求。这种欲望泛滥、欲豁难填的状况,对于个人来说,会由于条件限制欲而不得感到失望和痛苦,对于社会来说,则可能会导致人和人之间对于资源条件的争夺,乃至发生暴力和战争,使社会失序,道德失范。

因此,要防止欲望泛滥现象的出现,必须在追求生活需要的满足与现实的能力和环境条件的可能之间要找到一个相对的动态平衡,在这种动态平衡中使生活需要获得一种适宜的满足。所谓适宜的满足,就是要无过无不及,过了或不及都不是适宜的。就是说,在现实生活中,既要率性而行,遵循本性需要而生活,不断满足或实现自己的生活需要,又能随缘而安,根据现实条件的可能克制自己的欲望,防止欲望泛滥。

而宜生论所追求的对生活需要的满足就是一种适宜的满足,这种适宜的满足实际上已内在地包含着平衡生活需要与满足生活需要的能力、条件的内在要求。就是说,通过权衡和协调,寻求达到对满足生活需要的追求与满足的能力、条件之间的平衡,抑制欲望的泛滥,恰恰是真正以满足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的宜生论的内在要求、重要内容和基本特征。所以,坚持宜生论的生活主张,不仅不会助长,反而能真正防止欲望泛滥现象的发生。可见,满足需要和克制欲望本来就都是宜生的题中应有之义,满足需要是就生活的本意或目的而言的,克制欲望则是就生活现实条件的可能而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