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旦、立春、元夕节、寒食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九等节日及庆典。

作为中国古代人民最为主要娱乐休闲时间,岁时风俗的变更可谓反映了一个时代文化发展的进度。

女真旧制风俗简朴,金代从辽宋两个王朝的岁时习惯中,衍生出了属于金代的岁时风俗。

一、金代岁时风俗的演变

1、金代与周边政权的交流

在10-13世纪,也就是南北宋时期,我国历史经历了一个动荡不断,且不断碰撞、不断交融的时期。

金代发源于东北的女真民族,在其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金与辽、宋、西夏、蒙古等政权相继进行了较长时间的对峙。

金朝文化思想(金朝人的节日礼俗)(1)

金代建国前,女真族以及诸部落仍处于原始社会,而中原汉族已发展为封建社会。

建国后,随着疆域的扩张、国内人口的南北迁徙,以及与周边政权、部族的往来,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金代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得以快速发展。

同时,金朝建国后,先后与高丽、宋、西夏等周边政权进行了互动往来,形成了较系统的交聘制度,以金宋间使节往来最频繁。

在官方和民间的不断往来交流中,金代从周边政权学习汲取了社会发展需要的因素:制度、法律和文化。

2、金代岁时风俗的形成

女真初期并无纪年,以草生长和枯荣的情况来判断时间的更替,金代沿袭女真部落,从部落到王朝的这一发家过程中,不断吸收着包括纪年在内的中原文化。

并且受到唐、辽、宋这三个朝代很大的影响,逐渐接受了中原地区的节气习俗。

金朝文化思想(金朝人的节日礼俗)(2)

但在一些风俗的形成之上,依然保留着其原有的因素,其中正旦、元夕、重午、重九为女真节庆习俗中较为重要的节日,通常会举办大型的活动来庆祝或者祭祀。

尤其是此类节日庆典时,金朝各阶层的男女老少,都可以按民俗特色安排、参与相应的各种仪式、宴饮活动来表达对岁时节日的庆贺,是一种全民参与、全民庆祝的氛围。

常居北方的女真民族需要通过酒来驱寒,尤其在宴饮活动中的饮酒环节,更是充分体现了金代的岁时节日饮食习俗。

二、金代岁时风俗的特点

1、除夕和正旦

除夕、正旦作为一个年份里承前启后的时间节点,在金代也不外乎被赋予了辞旧迎新这一重要特性。

宋人不分士庶阶层,会完成“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这一系列步骤,来祈祷新一年的太平。

金朝文化思想(金朝人的节日礼俗)(3)

而深受中原文化中辞旧迎新观念影响的金代,在宋代的这个基础上有一定的沿袭,在正旦,也就是大年初一,举办所有仪式过程中皆有鸣鞭以驱辟之程序。

甚至还会专门为年节放假三日,足见金代统治阶级对此节日的重视。

每逢正旦日,举国上下无论何种身份,为庆祝节日,还会通过歌舞、饮酒、互赠礼物等方式来表达内心的喜悦之情。

金代皇帝会在除夕举办统一的朝贺仪式,会通过举办乐舞式的宫廷宴饮,来接受大臣及外国使节的朝贺。

在正旦,禁止所有官员前来朝贺,也就是说,从正旦开始的三日,便是各自家里的迎新环节。

对于金代的普通百姓而言,和宋代相似的一点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人们会为迎接新年而畅饮屠苏酒。

金朝文化思想(金朝人的节日礼俗)(4)

对于这一最为重要的节日而言,金代和中原民族的过节形式是没有什么大的区别的。

2、立春

“一年之计在于春”,对于农耕时代而言,立春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受中原地区立春“出土牛”和“送寒牛”等习俗影响,金朝亦有庆贺立春的风俗。

这一天,男女老少会聚集在一起,围观相关的庆典,比如说类似“观击土牛”这种立春习俗。

3、元夕节

元夕节是正月十五或正月十六,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元宵节抑或被称为上元节,是新年过后的第一个月圆之际。

在这一天所有女子,无论是官宦贵族还是平民百姓皆会打扮精致、盛装出席,观赏灯会、观花、聚众看杂耍表演等游艺活动。

金朝文化思想(金朝人的节日礼俗)(5)

元夕节活动通常由农历正月十五持续到十八日才结束,场面热闹无比,男女皆尽兴参与。

此节日习俗同样由宋传入,虽然上元同为另一意义的“情人节”,不过在女真语境里,参与节日的形式产生了部分转变。

不同于中原文化中隐晦的内涵,宋代主要是以灯会猜谜的形式来隐晦地传达爱意。

但在金朝,结合了每年正月十六女真亦有的“放偷”习俗,金国其实治盗颇为严格,每捕获盗贼,除却按律论罪外,皆需按偷盗物的七倍责偿。

反而,只有在正月十六日这一天,借助此节日的表达,女真人纵偷以为戏。

无论是物还是人皆可以“偷”,换句话说,在这一天,适婚男女则可以私约为婚,“放偷”实为女真原始婚俗之遗风,自由而又彪悍,亦成为平民男女自由婚恋的一种方式。

金朝文化思想(金朝人的节日礼俗)(6)

4、寒食和清明

寒食和清明其实并非相同的节日,只是因为时间相近,在这两个节日的习俗上,大致都可以归为一类,因此,将其统一放到一起。

寒食节为自冬至后第一百零五天,清明在寒食节后一两日,这两个节日同样作为金人较为重要的节日,男女老少会在此节外出踏青、扫祭、妇女儿童荡秋千等。

寒食节,也是金代的法定节日之一,在这个节日,会放三天假,留给官吏祭祖扫墓、踏青出行。

其实寒食节的初期是使用冷食,但演变到后世,为了能更加老少皆宜,成为食用素食。

因为节日的气氛,北宋人民寒食、清明期间常吃麦粥、稠杨、染青饭、糯米饭等。

而金代的百姓,在这一段时间,则以“杏粥”、“榆钱”等当地盛产的时令果物熬的粥为主食。

金朝文化思想(金朝人的节日礼俗)(7)

5、端午

端午,又称为端阳、重五、重午,为每年五月初五日,每逢端午节无论妇孺皆相聚庆贺。

金代过端午的形式主要沿袭了辽代的习俗,主要还是地域上所受到的限制,以及游牧民族所贴近的天性来进行的选择。

长期在草原上生活的游牧民族,无疑是很大程度上靠“天”吃饭,因此崇拜神明(上天和草原之神),常常举办祭祀活动,以祈祷风调雨顺,能让牛羊和马匹茁壮成长。

与宋代赛龙舟的方式有明显的不同,金代女真族于端午之日行拜天礼,会搁置美味的食物向上天祭拜,随后“排食抛盏”,进行“饮福酒”的宴饮活动,在宴饮之后,还会举行射柳、击球等活动。

6、七夕与中秋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每逢七夕节不仅是金代社会男女相亲、聚会、宴饮、游玩的重大盛会节日,是实质上的“情人节”,同时也是妇女对“织女”乞巧之时。

金朝文化思想(金朝人的节日礼俗)(8)

总体来说,此节日在象征意义和活动习俗上并无区别,主要则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节日。

而每年的八月十五,是中秋佳节,这是家人团聚,举杯赏月之时,在中秋节,人们阖家团聚,饮酒庆贺,赏月游玩。

但这一节日,有许多人无法归乡与亲人团聚,也是文人墨客面对圆月有很多感慨的时候,借酒抒发自己的感慨或者抱负。

宋代苏轼留下传世千年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同样金朝也有多位文人于中秋通过诗作表达思绪。

而金代诗人宇文虚中《中秋觅酒》诗云:“今夜家家月,临筵照绮楼。哪知孤馆客,独抱故乡愁。”

7、重九

又称重阳节,为每年九月九日,每逢重阳节时,男女携老扶幼登高望远、赏菊、插茱萸、饮酒以为乐。

金朝文化思想(金朝人的节日礼俗)(9)

《金史·世宗纪》载:“重九出猎,国朝旧俗。”可见,女真人特别重视重九,在此节日,同样会举行拜天、狩猎之礼。

金代重阳节除了皇帝贵族狩猎、拜天等特殊风俗外,普通百姓则喜好饮酒,盛行独饮或邀朋共饮,这与宋代一脉相承。

不仅如此,宇文虚中作《又和九日》诗云:“一持旌节出,五见菊花开。强忍玄猿泪,聊浮绿蚁杯。”

元好问《十日作》诗云:“重阳拟作登高赋,一片伤心画不成。”由这些诗人的词句中同样可以窥见部分节日习俗。

结语:

金代由于其出身游牧民族的天性,在所有节日节气的风俗习惯上,都离不开饮酒,虽然岁时风俗大部分沿袭宋、辽两代的习惯,但仍然保留了部分女真民族的特性。

金朝文化思想(金朝人的节日礼俗)(10)

而我们可以窥见,在所有节日,基本都是能全民参与,不论男女、不论老少、不论阶级,这一点,更是充分展现了因民族融合,金代岁时风俗的形成与变迁情况。

参考文献:

1、黄甜.金代饮食生活研究[D].西北大学,2016.

2、王姝.金代岁时风俗研究[J].东北史地,2015.05.011.

3、冯娟娟.金代西京文化研究[D].渤海大学,2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