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每每到了群雄逐鹿的战国时代,火拼杀伐导致民不聊生,征服吞并却又给了不同民族以崛起壮大的契机。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在战国的环境下生存的一项重要谋略合纵连横。

战国时期的合纵伐秦(战国生存指南合纵连横)(1)

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大部分人看到的都是强秦的虎狼之师,用绝对的武力征服邻邦。但实际上,作为战国七雄之一,仅仅靠正面刚其他所有六雄,肯定还是不够的,从地理上看,秦国位于函谷关以西,因此被称为关西,而其余六国因此被称为关东。秦国联络关东诸国,诱使其自相残杀的策略叫做连横,六国的反制措施相应的就叫合纵,战国早期各国的水平都差不多,一家做大很容易引起其他国家眼热。战国前期的矛盾主要集中在东方的齐国和位于中原的魏国,魏国是战国早期势力最强大的国家,经常招惹其他国家,但在和齐国的征战中连遭桂陵和马陵两次大败,失利损失很大。魏国衰落之后,七国中的齐国最富、楚国最大、秦国最强悍的格局逐渐浮现。

战国时期的合纵伐秦(战国生存指南合纵连横)(2)

张仪是最早主张连横的人,秦国想要东进,最大的威胁就是南方的楚国,因此张仪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联合韩国和魏国削弱楚国,秦国对魏国是打一个巴掌就给个甜枣。两国关系逐渐缓和,秦国的张仪甚至担任了魏国的丞相,但魏国对秦国的野心也不是没有警惕,魏国的将领公孙衍趁机拉拢齐国试试合纵,秦国一见魏国并未上钩,干脆攻克了魏国的曲沃等地以示惩戒。张仪倒了运被赶出魏国,公孙衍又占了上风。公元前318年,赵魏韩三国出兵伐秦,却在函谷关被秦大败。

战国时期的合纵伐秦(战国生存指南合纵连横)(3)

四年后,秦国为报复韩、魏,发兵进攻两国,韩国向楚国求救,这本来是个展现同盟友谊的好机会,但楚国却根本不理韩国,战争打了一年楚国的援兵还没来,秦国把公孙衍率领的魏国打败,从此公孙衍闭口不提合纵二字。打趴了韩、魏后,秦国终于把矛头对准了楚国,秦国游说楚国放弃与齐国的同盟,转而支持自己,迷糊的楚国一口答应,随后很快为它的贪婪付出了代价。公元前311年,楚国遭到秦国的猛攻,丧失了汉中的全部土地。公元前301年,楚国又一次战败,彻底丧失了主动权。

战国时期的合纵伐秦(战国生存指南合纵连横)(4)

楚国玩完之后,东方的齐国就成为了唯一能对抗秦国的力量,齐国也曾组织各国联军进攻秦国,但刚刚走到函谷关就因为一场大雨而四分五裂,但作死的齐国随后在秦国的挑唆下进攻宋国和燕国,引发了其他国家极大的不满。公元前284年诸国联军进攻齐国,联克七十余城,虽然齐国随后在田单的帮助下复国,但从此也退出了一流国家的争霸,战国七雄从三国演义转变成一家独大的局面。

战国时期的合纵伐秦(战国生存指南合纵连横)(5)

合纵连横的简化版就是远交近攻,为避免陷入两线作战的窘境,为击败邻国往往和远方的第三方结盟。三国时期吴蜀争夺荆州,正当两国掐的如火如荼之时,曹操果断出兵汉中,吴蜀两国以湘江为界一致对外,蜀军回兵汉中,吴国进攻合肥。等到220年吴国袭取荆州后吴蜀关系破裂,刘备出兵伐吴,为避免两线作战又没节操的和曹魏签了合约,刘备在雨亭被陆逊打败,两国元气大伤又渐渐走上联合的道路。228年诸葛亮举兵北伐,东吴在同年向合肥一线发起进攻,在石亭击败曹魏大军,取得重大胜利。刘备与曹操名曰汉贼不两立,尚且能够联合,可见国家利益在外交中的决定性作用,敌人与朋友往往很容易转变过来。

战国时期的合纵伐秦(战国生存指南合纵连横)(6)

到了11世纪,中原的宋朝被金朝发动的袭击击垮,被迫跑到了长江以南建立南宋,在金国忙着消化黄河等地时,北方的蒙古已经悄悄崛起。自1205年起三次出兵西夏,1233年蒙古又一次征伐金国,并积极联络南宋,在南北两路夹击下金朝次年灭亡。之后的剧情大家就比较熟悉了,蒙古灭金之后马上就和昔日的盟友南宋翻脸了,当三足鼎立成为两强对立,远处的盟友成为强邻,盟友关系也就不复存在了。不管是战国还是后来的三国,在乱世中生存都需要充满智慧的合纵连横之策,虽然刀光剑影的争斗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我们今天仍然可以感悟当时古人的策略的精妙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