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有多大,课堂就有多大。又是一年开学季,由中宣部、教育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主办的大型公益节目《2022开学第一课》聚焦迎接党的二十大,以“奋斗成就梦想”为主题,于9月1日晚20点在央视频和综合频道同步播出,并在央视新闻、学习强国、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等新媒体平台同步播出。
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节目结合新技术、新视野、新能量,以场内场外互动的形式,将课堂延伸至祖国大地和浩瀚宇宙,为全国2亿多中小学生和家长打造出一堂生动且具体的“神奇课堂”,让学生在奋斗中见证伟大、成就未来。
以奋斗传递课堂“使命感”
历年来,作为“国家级思政课堂”的《开学第一课》受到多方的瞩目和期待,这一课是对过往的总结,更是对于未来的畅想,从其中看见的是中国的文化与方向,蕴含巨大的能量和重要的使命。2022年作为党和国家发展的关键一年,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共青团成立100周年、建军95周年、香港回归25周年、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2022年《开学第一课》从众多事件中剖析其内在联系,找准关键词,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完成了课堂使命。
围绕“奋斗”形成课堂框架,做到内容的层层递进。“奋斗”既是2022年的高频词也是核心词。2022年《开学第一课》便在“奋斗”这一主题下展开,围绕奋斗这一主题,延伸出“砥砺奋斗、接续奋斗、团结奋斗”三个部分。“砥砺奋斗”是个人的自强不息、奋勇向上;“持续奋斗”是人与自然探索和谐奋斗之路;“团结奋斗”则是个人实现与国家发展的融合。这三个部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内容的关联与推进中,共同描绘出属于中国人的奋斗全景。
分解“奋斗”具象课堂精神,做到内容的精准传达。奋斗是具体的,它是每一个人言行的体现;奋斗也是抽象的,它是人们内在的精神品质,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内核。2022年《开学第一课》则将抽象和具体紧密结合,通过多元的内容设置,将奋斗一一描绘。节目设置了奋斗者课堂讲述、演播厅演讲、线上连线和线下多地的实地课堂体验环节,把奋斗具体到了个体、事件和其所处的环境上来,让奋斗有了具象的外在呈现。观众可以直观地找寻到奋斗的不同面,这一分解使得课堂立体且清晰。
以科技营造课堂“沉浸感”
让课堂鲜活起来,重点在内容设置,也在呈现手段。照本宣科式的授课方式早已不符合时代需求,结合智能化技术手段,让课堂内容更加具有观赏性和感受性,是教育转型的方向。2022年《开学第一课》在课堂呈现上便体现了这一创新性,节目依托“神奇教室 实景课堂”的概念,将上天入地、穿山越岭和探索宇宙变为可见、可感的内容,为青少年呈现了一场极具科技感、仪式感的沉浸式课堂。
横向拓宽课堂覆盖面,提供多场景课堂。2022年《开学第一课》并不局限于演播室,而是将课堂放置于众多现场,通过与各地联动,选取有历史背景和特定意义的地标地点,以室外实景课堂的设计,让课程形式更为丰富,也更接地气。并通过场内场外的转场连接,使得课堂范围更加宽广,让一个多小时的课程不断有新的惊喜和拓展。在“持续奋斗”部分,节目通过设计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实景课堂,带领学生前往当地进行劳动体验,为场内外青少年上了一场切近生活的“劳动课”。
纵向延伸课堂可能性,搭建可视化课堂。2022年《开学第一课》利用AR、CG等手段,将主演播室打造成场景实时变换、虚实交替融合的沉浸式教室,也让身处屏幕前的青少年获得具有代入感和沉浸感的视听体验。其中,在讲解珠穆朗玛峰时,通过AR动画场景还原钻取冰芯、岩芯;诉说中国航天事业则通过还原太空舱大小,将主持人实体与虚拟太空舱进行对比,在虚实的互动中呈现出穿越时空的故事场景。这些智能技术的应用,都将课堂的边界延伸至演播室之外,让青少年能更好地进入奋斗的故事场景中,并与之形成共鸣。
以互动延伸课堂“体验感”
作为一堂面向全体中小学生的“录播课”,如何提高课程互动性,将课堂所授内容延伸至青少年后续的学习生活,是难点,也是评判课程影响力和成功度的重要指标。2022年《开学第一课》搭设了多方互动的渠道,为场内外青少年提供了良好的课堂体验。
保障课堂内容多样性,满足多元主体的互动需求。一方面,节目组遴选“小课桌代表”来到现场参加录制,这些“小课桌代表”性格各异,能直观反映出大部分学生的心声,场外学生可以找寻到与自己相契合的对象进行带入。另一方面,2022年《开学第一课》涉及天文地理、体育运动等各种内容,节目组邀请航天员、解放军、科学家、奥运冠军、文化学者等参与到课堂讲解中来,其人员和内容设置极大地满足了多元主体的学习需求。
2022年《开学第一课》将课堂搬到了山川湖海和星辰宇宙,为全体中小学生展开了美好且真实的奋斗篇章,也期待着他们写下属于自己的新学期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