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程鸣
走出校园大门,宽阔的马路旁是近年由老军用飞机场而开辟修建的面积颇大的新州公园。
梧桐、银杏、枫树、柏树、泡桐、桂花树等多种景观树木和各种奇花异草把新州公园装扮得像一座硕大的植物大观园。
这里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徽派风格的亭台轩榭、曲廊小桥等建筑点缀其中,景色甚是好看。
这新州公园内平坦宽敞的人行绿道如同一条巨龙盘踞于此,循环往复似同迷宫。
早晚时分,附近的大量居民和学校的师生常来此休闲健走锻炼。
穿过景色旖旎的新州公园向北前行,看到一条河水清澈的扬之河由自东北方向缓缓而来。这扬之河源自于徽州绩溪的徽水河、龙川河,是徽州绩溪人民的的母亲河。扬之河上的横跨着一座雄伟壮观的石拱桥。
可不要小看这座古桥,它修建于明代万历元年(1573),是当时的徽州知府崔孔昕、歙县知县姚学敏主持修建的。这座桥距今已有四百四十多年历史,是徽州歙县最古老的石桥,是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她是一座高10米、宽6.6米、长155米的九孔纵列式发券古石拱桥。桥墩是厚墩,并砌有缓冲护墩的分水尖,整个桥墩就像小船的模型。桥的东端原立有一块镌刻“北钥云龙”、“道岸津梁”等题额的石牌坊,遗憾的是清代乾隆年间毁坏了,我们现在已无缘见其形容。若有关部门现在能依照原貌恢复它,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善举。
这座石桥建成时,当时的兵部侍郎、抗倭名将、著名戏曲家、歙县西溪南松明山(今安徽黄山市徽州区)人汪道坤(1525年~1593年)曾高兴地赋诗一首:“使君遗泽五溪东,驱石桥成利涉同。地据金汤三辅郡,天回砥柱万年功。参差石势疑乌鹊,缥缈江流见白虹。亭上至今留醉处,莲花面面似山公。”这首题为《万年桥》五言绝句,深情地表达了期盼桥梁万年永固的美好愿望。此后,人们就把这座桥叫做“万年桥”。
万年桥全部采用大青石建成,石质优良,工艺考究。历经440多年的风雨洗礼,加之,常年遭受洪水侵蚀,曾出现墩台基础被淘空、拱圈开裂、桥面沉陷的问题。2006年,歙县人民政府筹集资金,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桥梁进行了修复。如今,修复后的万年桥重新焕发了青春和生机。为了保护这一重要文物古迹,有关部门在桥的两端放置了两个大石墩,禁止汽车通行,使万年桥成为一座步行桥。
关于“万年桥”名的来历,历史上,徽州歙县民间却有另一个版本的说法。
这座桥是徽州府城和歙县县城通往歙县北乡的交通咽喉。传说石桥竣工那一天,阳光灿烂,微风和煦,溪水欢畅,扬之河两岸百姓奔走相告,欢欣异常,一片欢腾。
歙县北乡更是瑞气盈盈,喜气洋洋,一天之中竟有十三家庄户要嫁女过桥。
清晨,这桥头的大花轿排成一条长龙。这些喜轿正要上桥,却被一排官差衙役给挡住了,不得前进。原来郡守有告示:这新桥落成十天之内,任何人不得擅自过桥,并设置围栏挡防。待有人替这桥取了雅名之后.才撤栏放轿通行。
在这些迎送喜亲的人们又急又愁而面面相觑之际,突然,有三抬大花轿的轿帘掀开了,从三抬喜轿上分别走下了一位肤白如雪、貌美如花、千娇百媚的新娘子。
这三位新娘子分别是善姑、秀姑、巧姑。三位新娘子个个眉清目秀,面容姣好,衣饰亮丽,口吐莲花,举止不俗,落落大方,她们一行径直走到把守在桥头的官差面前说:“愿为此桥定名”。
守桥的官差迟疑地打量了她们好半晌,才一摆令旗,让人将三位新娘子领到郡府衙门里,郡守命令她们当堂说出桥名,得到自己肯定后,立马放轿同行。听了郡守的话,三位新娘不慌不忙,从容自若。
只见伶牙俐齿的新娘善姑首个大步走上前去,对着众人,道了个万福,温言软语道:“民家船,官家桥,官民同贺练江桥。”郡守听了善姑的话,面容平淡,轻轻一拂袖子道:“这练江桥的名字太俗,不新颖,没有新意!全天下用河川作桥名的太多太多。”听了郡守的话,善姑只得黯然退立一旁。
这时,如花似玉的新娘秀姑走上前去,含颦一笑,和言细语地说:“东村梨,西村枣,西门砖塔北门桥。”郡守听了又是微微摇头,认为桥名不雅给否定了。秀姑看到郡守如此态度,跟善姑一样,也只得黯然退立一旁了。
眼见如此,身材高挑、双目犹似一泓清水的巧姑,在各人的脸上转了几转走上前来,众人见这新娘子比前两位新娘子更美几分,只见她容貌昳丽之极,当真如明珠生晕、美玉莹光,眉宇间隐然透着一股书卷气。巧姑此时两眼直瞪着郡守,一股怒火腾腾从心头直往上冒,娇媚的脸庞刹那间似乎渗出一股不怒自威的杀气,平日里她最痛恨刁难百姓的官府老爷,常替世间女子鸣不平。此刻,她到了大堂正中,一双玉手叉着小蛮腰,不卑不亢地朗声说道:“南山虎,西山豹,千年媳妇万年桥! 小小媳妇,过新桥。”不料,巧姑话音刚落,郡守不仅没有发怒,没有否定,反而高兴得一拍案几道:“巧姑你说得好!你这话一赞官家虎威,二赞妇道贞洁,三赞石桥永固。这北门外的桥就叫万年桥吧”。 说罢,下令即刻放轿通行。
从此,徽州古城北门外这座石桥,“万年桥”的名字就这样叫开来。而“三姑定桥名”的故事,也在徽州民间流传了几百年。
这个故事,是四十五年前,我上小学那会儿,家父在一个秋季的夜晚,我们全家人吃好晚饭,围坐一团掰玉米粒,我双眼直困得打架时跟我们讲的。
岁月更替,世事变迁。当代的年轻人自小进入学校读书,然而诸如此类的当地民间传说故事,学生所学课本上没有,而为追求升学率或者让儿女考个好大学,学校老师和家长也就很少将这些不考试的内容传授给孩子,所以,这些原本家喻户晓、童叟皆知的民间传说故事如今在年轻人当中却是少有人知,少有人晓。而政府有关部门也没有在诸如万年桥这样的文物保护单位旁安设一些故事传说碑刻,以致于无论是本地的年轻人,还是外地来徽州古城旅游的游客也无法知晓其内在的历史文化内涵。如此一来,当地年轻人对老祖宗留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视作废物。外地游客在徽州歙县停留的时间短暂,功利一点说,也使当地人失去了金钱,导致徽州歙县的民众至今仍是“捧着金饭碗要饭吃”。说句迂腐些的话,这也是徽州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近乎空壳化的重要原因。这不能不说是徽州古城保护发展中的一大憾事。
过去,这万年桥是万年桥是通往城北许村、上丰的纽带,并由此北上太平,东往绩溪、旌德,西进安庆之要冲,无论是官府、还是百姓都是十分需要的。徽州府官吏民众去省治安庆府,抑或是省治安庆府乃至外地官吏民众到徽州府,这座万年桥定是迎来送往的最佳点。它就相当于古代长安的灞桥一般。
历史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无论是徽州太守、歙县知县,还是衙役县吏、文官武将、官轿战马,抑或是贩夫走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只要是来往于安庆府、太平府与徽州府之间,无不从这万年桥上经过。当然,当年的明军,后来的清兵、太平军,甚至再后来的国军、新四军……如今的人民解放军,也都曾从万年桥上走过。
以前,在徽州歙县民间,北乡人进城,叫下徽州府,或进徽州府。而这万年桥无疑是过去歙县北乡民众进城里的最后一关。即便是交通发达的当今,万年桥也还是徽州古城连接新区和城区通往北郊村镇的重要交通枢纽之一。
万年桥历经四百四十多年的风风雨雨,迄今还在任劳任怨地服务着人们,这全得益于当初修建者们的精心设计,这座桥建筑精美,结构科学,桥体坚固,孔径巨大,桥面宽阔……万年桥独特的防洪及水利科学技术提供了了解古代科学技术和生产生活方式的途径。万年桥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徽州建筑与交通设施的完美结合,是技术、艺术和人生的融合再现,对研究徽州古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物价值。
站在万年桥上,向扬之河两岸望去,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座座现代化的工厂和一个个居民小区呈现在人们眼前。不远处上游的扬之河大桥和下游的练江大桥与这万年桥似乎是三座姊妹桥,遥遥相望。这万年桥桥墩上的古老的花岗岩及上面布满的片片青苔又好像在无声地告诉人们它的历史与沧桑。而桥下的清澈河水哗哗流淌着,似乎在向人们倾诉着徽州古城荣耀的过去、美好的现在和辉煌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