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郊和西郊,是我市两处已经湮灭了的地名。

“东郊”位于现在的铜都大道与北京路交叉路口东北角的那一块地方;“西郊”位于现在的淮河大道与金山路交叉路口西南的那一片区域。这两处地名的历史都不长,它起始于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初,湮灭于新世纪诞生时,是老百姓给叫出来的,在铜陵的史料上没有记载,它也就存在了约三、四十年的时间。这两处地名,记录了铜陵过去的落后和贫穷,见证了铜陵的发展与变化,也展示了铜陵现在的繁荣和辉煌。它在铜陵发展变化的历史进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下面我们先来说一说这个“郊”字:

郊:jiāo 《说文解字》:“距国百里为郊。从邑,从交。“邑”指城邑。“交”指“相交”“交错”。“交”与“邑”联合起来表示“城乡结合部”。

本义:城乡结合部,城外。如:郊区、郊外、郊游、郊野、荒郊。

说明:《尔雅》:“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

我市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城市规模很小,也非常地贫穷落后。主城区的面积也非常的小,较为像模像样的地方只有东自解放东村西至天井湖宾馆门前,南自绢纺厂北到联盟村这一块地方。在人们的脑海里只有这一块地方才是真正城市,而之外的地方就是地道的农村。实际情况也确是如此,这些“之外的地方”除了农田、农舍、水塘、山丘外就没有多少城市的气息。

自七十年代起,我市的城市建设渐渐地发展了起来,各种工厂、矿山,以及居民的住房也渐渐地多了起来,在这“之外的地方”也渐渐地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既具有城市的特色,又具有农村的气息”的地块,它变成了“城市与乡村风格并存”的特殊地带,于是人们便将这“城乡结合部”的区块叫作:城郊;在城市东部的就叫:东郊,在城市西部的就叫:西郊。

东郊

下面我们先来说说东郊:

当时的“东郊”这一片区域在现在的铜都大道以西的部分属“五松村委会”的官塘冲管辖,铜都大道以西的部分属于“联盟村委会”管辖。这一片区域里主要就是农村、农田和菜地,那时还没有北京路和铜都大道,只有一条弯弯曲曲,高低不平且只有四五米宽的建设路,也只通到现在的北京路与铜都大道交汇处就没有了;在现在的植物园下面的小广场处,是我市最早的牛奶场,里面养了约十几头奶牛;在现在的狮矿住宅区后面的山坡上,有一个采石场,当时的名子叫:采石生产合作社;还有在现在的“君德山庄”处,那是一个小型的铁矿,露天开采与井下开采并行,因其坐落在联盟村委会管辖的地盘内所以叫:联盟铁矿。因这里的铁矿资源很少,没开多少年就关闭了。

当时东郊这个地方最显著的建筑物就是:东郊综合市场,那是一个四方形的大院子。里面经营的品种有:各种蔬菜、瓜果、鸡鱼肉蛋,还有面馆、小吃等。就是这个“东郊综合市场”的招牌,把“东郊”的名气给传播了出去。

到了八十年代后,这里先后建起了学校、医院、居民小区等设施。1978年4月,安徽劳动大学在这里建起了分校,即:铜陵师范专科班,简称:铜陵师专;1979年10月,更名为安徽师范大学铜陵专科学校,简称:铜陵财专;到了新世纪时,经上级批准,合并了铜陵师专、安徽有色工业学校后改名为:铜陵学院。市第二人民医院也于八十年代初时,在东郊那里建起了住院部,主要是治疗以肺结核病为主的传染性疾病。现在改为综合性的住院治疗中心。

1995年,北京路往东延伸工程拉开了序幕,1996年初具雏型,随着这条路的建成,道路两边的建筑物也越建越多了起来。首当其冲的就是铜陵植物园及其小广场,还有铜陵有色狮子山铜矿在青石山的北面建起了一个有几十栋楼房的矿工住宅小区,取名就叫:狮矿住宅区;紧接着,由市物华房地产开发公司等几家公司先后在这里建起了物华臻邸、君德山庄等几个小区,还有饭店、酒楼、商场等建筑;上世纪的九十年代末期,北京东路的向东延伸、拓宽工程也拉开了序幕,新的火车站——铜陵东站开始兴建,经过了8年时间,于2008年9月1日新的铜陵站便投入使用。铜陵站,隶属于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管辖的二等站,途径线路有芜铜铁路、铜九铁路、宁安城际铁路,每天经过铜陵的客车多达100多辆,可以通达到全国数十个大中城市。每天往返于铜陵火车站的公交车,大部分都从位于东郊的北京东路上驶过。

铜陵历代地名(铜陵地名故事已湮灭了的地名)(1)

东郊

铜陵历代地名(铜陵地名故事已湮灭了的地名)(2)

再后来,这里的建筑物越盖越多,楼房也越建越高,居住的人群也是越来越多了,这里的地形、地貌彻底地改变了模样,道路平坦宽敞,车水马龙,楼房林立,人声鼎沸,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根本没有半点“城乡结合部”的气息了,“东郊”这个称呼也就被人们渐渐地给淡忘掉了。

西郊

现在我们再来说说西郊:

“西郊”这个地方,在上世纪的七十年代以前,基本上就是一片农田,只有一个规模不大的绢纺厂孤苦伶仃的被一大片农田包围着,当然也有一些市民居住的小平房和自建房,散落在这道路的山坡上;在西郊的路边,铜陵邮电局在这里开设了一个邮电营业部,门头上挂着一个:西郊邮电所的大字标牌,这就是西郊唯一的标志牌,它对“西郊”地名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地作用。

西郊铜商品大厦

铜陵历代地名(铜陵地名故事已湮灭了的地名)(3)

七十年代初时,在金口岭的小山下面被勘探出有铜矿资源,铜陵有色公司便在这里建起了中型的矿山——金口岭铜矿,给这里带来了一些生机;后来绢纺厂转产为苎蔴纺织厂,并扩大了厂区的面积和生产规模,被称为“一蔴”。

到了八十年代时,又在一蔴的南面建起了一个化学纤维厂,因为规模不是很大所以被人们称之为:“小化纤”;紧接着原来规模很小的肉联厂也进行了规模扩建。由于这几个工厂和矿山的建成投产,后来又在这个地方建起了几个居民村,分别是金口岭新村、南山新村等共约200多栋楼房,居民村里学校、活动中心等各种服务设施一应齐全;沿着淮河大道的两边更是建起了一排排高楼大厦,各种饭店、酒楼、银行、邮局还有全市一流的洗浴中心等更是应有尽有,一下子就把这个叫西郊的地方搞得热气腾腾,蒸蒸日上了。

铜陵历代地名(铜陵地名故事已湮灭了的地名)(4)

西郊

铜陵历代地名(铜陵地名故事已湮灭了的地名)(5)

到了九十年代末,第一苎蔴纺厂被迁到了市外,市政府便投入了资金在这个厂的原址上建起了一个能住得下数千户居民的高档小区,取名为:世界花园;再后来又在“小化纤”的位置上续建了世界花园二期、三期工程;在这同时,还有金牛小区、金御华府小区等住宅小区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彻底地将“东郊”这个地方的这个“郊”气冲得无影无踪了。

丰收门

最后,我还来说说坐落在淮河大道与金山路口上的那座名字叫:“丰收门”的城市雕塑吧

丰收门

铜陵历代地名(铜陵地名故事已湮灭了的地名)(6)

我市在上世纪的末时,建造了几十座大大小小的城市雕塑,分别安放在城市的各个地方。可以这么说,任何一座雕塑都有它的历史与文化,它的安放位置都必须与它的设置理念相一致。在建造这座雕塑时,那时由原一蔴通向横港地区的道路,自五十年代时起叫:铜港路,那是因为路的两边都是农村,是铜港人民公社的范围。到了六十年代中期时,党中央号如全国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所以这条路又改名为:大寨路;与这条路呈十字交叉的路那时也不叫金山路,因为路的两边全都是工厂,如一蔴厂、自来水厂、坡上面是印染厂,还有有色动力厂、机械总厂,接着就是勤奋化工厂、铜官山化肥厂、铜官山冶炼厂,最后到扫把沟的发电厂,因为这条路的两边全都是工业企业,工业当然必须要学大庆了,所以这条路便被改为叫:大庆路。

回过头来,我们再来说这个丰收门的城市雕塑,它是用全铜制作而成,是采用了夸张地、抽象的手法,按照铜陵地区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刀币的形态,制作成三个大大的“丰”字,每个“丰”字分别指向一个方向,一个指向铜港路,一个指向金山路,一个指向城市的中心,雕塑的中心位置上还设置了一个直径为1.5米的大园球。它的寓意就是:愿铜陵的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城市文明建设三方面都取得大丰收,并结出丰硕的成果!

刀币

铜陵历代地名(铜陵地名故事已湮灭了的地名)(7)

“东郊”和“西郊”这两处地名现在已经渐渐地消失了,已经被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的繁华城市所挤兑掉了,但在铜陵人民的心中仍然有着一定的位置,我们还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对话:我的家住在东郊(或是西郊),有空到我家来玩啊!

作者:俞俊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