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形成与成长(越原始越深刻)(1)

人类最初的文字都是象形文字,之后逐渐发展两大类,一类叫拼音文字(英语、法语、德语、俄语等等),另一类叫非拼音文字(汉字和水书)。

拼音文字是线形的,给你一个字母,你看不出任何意义,只有当一串字母像一条线那样组合起来,才产生意义。然而,作为方块文字的汉字则不同,每个字都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信息量远大于拼音文字。举个例子,联合国五种工作语言文字的信息熵的比较如下:法文3.98比特,西班牙文4.01比特,英文4.03比特,俄文4.35比特,中文9.65比特。由此可见,拼音文字的信息熵小,差别不大,而汉字的信息量最大。


(106)养

汉字的形成与成长(越原始越深刻)(2)


字形演变:

汉字的形成与成长(越原始越深刻)(3)


本义溯源:

“養(养)”字出现较晚,战国时期的秦简才出现了从羊从食的“養”字。不过,与“養(养)”有大致相同意思的字“[yǎng]”、“”,甲骨文中已出现,差可看作其本字。

我们先来看“”和“”。这两字好像画了一幅放牧图画:

汉字的形成与成长(越原始越深刻)(4)

甲骨文“䍩”

汉字的形成与成长(越原始越深刻)(5)

甲骨文“牧”

不管左边是“羊”还是“牛”,都是人类豢养的、食草的温顺动物,右边都是“攴(攵)[pū]”,“攴(攵)”表示手持树枝或竹竿轻轻敲击,在此象征放牧:

汉字的形成与成长(越原始越深刻)(6)

甲骨文“攴(攵)”

金文“䍩”,亦从羊从攵:

汉字的形成与成长(越原始越深刻)(7)

金文“䍩”

如果说早期人们牧养牛羊,主要还是以放养为主(体现在“䍩”和“牧”),那么,战国时期生产力有大幅提高,可能出现以圈养为主的饲养方法(体现在“”字出现)。牲畜数量一多,散养式的放牧就变得困难,只能将牛羊圈起来,由人提供草料来饲养,因此出现了从羊从食的“養”字:

汉字的形成与成长(越原始越深刻)(8)

睡虎地秦简“養”

小篆、隶书和楷书“養”,皆从羊从食:

汉字的形成与成长(越原始越深刻)(9)

小篆“養”

汉字的形成与成长(越原始越深刻)(10)

隶书“養”

汉字的形成与成长(越原始越深刻)(11)

楷书“養”

简体楷书“”应源自草书的一种简写法,“養”字下部的“良”简化为一撇一竖。之后简化字推行时,将其作为标准字:

汉字的形成与成长(越原始越深刻)(12)

楷书“养”

综上所述,“”字本义:放牧或饲喂羊群。引申为“养育”、“供养”。


衍生含义:

汉字的形成与成长(越原始越深刻)(13)


延伸了解:

俭以养德

出于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白话文:

君子的操行,是通过内心宁静来修养身心,通过俭朴生活来淳养品德。离开恬淡寡欲就无法使自己志向坚定,离开安宁清净就无法到达人生的远大目标。

汉字的形成与成长(越原始越深刻)(14)


其他汉字解释:

俭 、 德 、 修 、 身 、 齐 、 家 、 治 、 国 、 平 、 天 、 忠 、 信 、 义 、 勇 、 武 、 胜 ......

汉字的形成与成长(越原始越深刻)(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