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S4自行迫击炮于1967年开始研制,1971年设计定型,2S4于1970年代初由乌拉尔运输与机械工业(Uraltransmash)发展,结构上与2S3和2S5两种152毫米自行火炮共用部分零组件。底盘选用GMZ装甲布雷车,车体由钢板焊接而成,并强化抗弹能力,以防御小口径武器和炮弹破片。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装备部队,俄罗斯共装备约400门,主要装备集团军属独立重迫击炮旅,每个旅下辖2个重迫击炮营,每个营配备12门;
2S4式自行迫击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服役的口径最大的自行迫击炮,主要为实施核作战而研制,通常由前线指挥部或最高指挥部直接掌握。该炮用于破坏防御工事和野战工事、歼灭有生力量、摧毁军事装备。该车长6.45米、宽3.25米、高2.76米,车组成员5人,驾驶员位于车体前部左侧,车长紧贴其后,车体后部两侧分别是一炮手与二炮手,至于炮长则位于车体右侧中部。战斗全重27.5吨、车体采用焊接装甲,可保护车组成员免受敌7.62毫米机枪及大口径榴弹炮破片伤害,车内有三防装置,可供车组成员在核生化条件下持续作战;
2B8型M-240 240毫米后膛装填式自行迫击炮动力系统采用前置布局,位于车体前部右侧,与驾驶舱采用装甲隔板分隔,主要装备有一台输出功率达520马力的V-59型12缸水冷柴油机,加之整车全重较轻,使得其单位功率为17.7/吨,进而拥有不俗的机动性,最大公路速度达60千米/小时、最大越野速度达30千米/小时,最大行程则为500千米。采弹舱方式给弹,由后膛装填,弹舱为鼓形,每个可装20枚各式炮弹,以电动或机械式击发。主要使用两种弹药:一种是高爆破片炮弹,弹重130公斤,最大射程9,650米;另一种是火箭助推高爆破片炮弹,重量228公斤,最大射程可达20,000米。另外也可发射战术核子炮弹、化学炮弹和其他特殊炮弹。接获射击任务时,迫击炮以遥控方式透过液压驱动系统将底板置于地面,迫炮本体向后举升,故射击仰角介于正50至正80°之间,方向射界为左右各10°,以60°仰角持续射击时,每次射击间隔62秒,以80°仰角射击则需要77秒。射击后再装填动作非常复杂缓慢,是本系统最大缺点;
俄罗斯曾对2S4迫击炮进行改进:使用新的炮管和液压后座机构,火控系统以及其他电子系统也经过改进,性能相比于之前的老型号有所进步;
2S4投入服役之后,陆续参加了阿富汗战争、波黑战争、车臣战争……2015年,叙利亚战场上,叙利亚军队使用一发重量134公斤的240毫米炮弹击穿了暴恐分子的坚固工事,团灭了60名极端武装匪徒——叙利亚军队陆续向俄罗斯订购了10门以上改进型2S4迫击炮;
1999年,在高加索作战的俄军受命仰攻一个被车臣恐怖分子占领的山头,各种直瞄武器与小口径迫击炮均无法有效打击叛军,最后不得已调用2S4自行迫击炮,它对盘踞山顶的恐怖分子进行猛轰,最终大部分恐怖分子被轰塌的山体活埋,少部分被爆炸冲击波与弹片击毙,俄军成功攻下了山头;第二次格罗兹尼巷战中,2S4大量摧毁车臣反政府武装的诸多坚固据点:普通多层建筑工事一旦遭到240毫米迫击炮轰击就楼塌人亡!许多车臣反政府武装的高层建筑工事在遭到240毫米高爆炮弹轰击时不堪一击,顷刻间土崩瓦解,极大减轻了俄军的压力;
俄乌冲突中,俄军将它调往马里乌波尔用于消灭法西斯武装:炮弹装填炸药40公斤,足以轰塌一座四层楼房。俄军利用该炮在发射时所产生的类似于钟声的轰鸣和巨大爆炸的震撼力,对盘踞在亚速钢铁厂内部的乌军残余力量形成极大的心理威慑!
马里乌波尔攻防战中,俄军使用了1K113式“勇敢者”激光制导炮弹:全弹长1.6米,全重134千克、战斗部装药为40千克、最大射程可达9.5公里。苏联之所以推出这型炮弹,除提高对打击目标的命中精度外,还有着提升该炮的使用寿命及降低效费比的考量暗含其中。全系统由3Ф5激光制导炮弹、1Д15激光指示器、1Д20激光测距仪、1Ф35K及1A35И同步器、P-107M/P-108M/TA-57通信指挥系统等组成;
经过2S4的“调教”,躲在地下室、困兽犹斗的乌克兰纳粹武装“厨子们”被迫放下武器向俄军投降——2S4由此再获新功!
然后,俄军继续将它们调往战事最激烈的战线,给予敌人毁灭性打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