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真正表达的是什么(流浪地球隐喻了什么)(1)

《流浪地球》原著与电影基本是两个不同的东西,除了共用“行星发动机”这个概念外,精神内核毫无相似之处。本来封神的作品,愣是被拍成了战狼,也是无语。

原著中有一条很吊诡的剧情线,似有隐喻。

故事发生的年代,太阳已经走到了生命末期。

太阳中的氢元素发生聚变反应,温和地燃烧自己,温暖整个太阳系。氢元素聚变后会形成氦元素,氦比氢的质量大,因而会向太阳中心聚集。只要温度足够高、质量足够大,氦同样可以发生聚变反应。

太阳像慈祥的母亲一样,哺育地球已经几十亿年。现在,她的乳房已经干瘪,再难挤出一滴乳汁。太阳正在走向死亡。

像太阳这种体量的恒星,在最终死亡前会经历一个可怕的阶段:“氦闪”。几十亿年的氢聚变反应,太阳核心处累积的氦元素越来越多,高温高压的极端环境,是氦聚变反应的天然孵化所。

一旦氦聚变反应在太阳核心深处启动,相当于在海底同时引爆上亿颗原子弹。无穷无尽的能量从太阳深处喷涌而出,将像一个每个触角都沾满岩浆的怪物,迅速铺满、毁灭整个太阳系。

在太阳最终走到生命尽头之前,“氦闪”要发生多次。直到耗尽任何一粒可供燃烧的元素。

《流浪地球》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故事中,“氦闪”只是科学家的理论推演,人类并没有实际观察到过这种现象。如果“氦闪”没有发生,太阳就至少还将温柔地哺育人类十数亿年。人类这个冰冷残酷的逃亡行动就没有任何意义。

十数亿年,即便在文明尺度上,也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假如真有那时——太阳真正平静地走向死亡之时,人类文明或许早已能够拿出替代方案——一个代价小得多的,不用拿全人类做豪赌的方案。

人类对逃亡方案的意见并不统一,地下反叛组织在集结,酝酿终止这荒谬的一切。他们散播谣言、发起破坏,甚至武装暴动。

起初,人们对科学家的预测深信不疑,坚信“流浪地球”计划是正确的。随着地球越来越远离太阳,地表万里冰封,人类只得像老鼠一样蜷缩在地下城。饶是人类已经活得如此卑微,却仍然得不到基本的生存保障。

小行星向孤独的地球迎面砸来,巨大的能量将地表撕裂,地下城摇摇欲坠。岩浆四下涌出,人类像洪水灌进地洞的地鼠一样。

不同的是,没有绝望,没有失序,没有哭喊与尖叫——人类已经习惯了。刘慈欣用冷酷的笔锋描述了属于那个时代的道德秩序:人们排队等待上逃生梯,哺乳着孩子的母亲抱着襁褓中的婴儿排在最前面,后面是半大不小可以照顾自己的少年,再紧跟着是青壮年男女——他们有着强健的肌肉和柔韧的子宫,最后是老年人与残疾人——他们或是被岁月夺去了青春,或是被之前的灾难夺走了力量。

一切都那么自然,冷静得令人战栗。

地球在逃亡的轨道上渐行渐远,仍然可以看见太阳。那曾经的家园,几十亿年如一日温暖哺育生命的太阳,依旧温和地燃烧着——除了看起来比原来小得多。

谣言像病毒一样蔓延,反叛组织获得了力量。

“什么是氦闪?”

“谁见过氦闪?”

“是不是那几个胡言乱语发癔症的科学家在蛊惑人类?”

“太阳明明没有氦闪,但我们却失去了一切!”

“我们被骗了!我们要回家!我们要拿回失去的一切!”

“杀掉那些投降派!夺回行星发动机控制权!”

“回家!回家!回家!”

终于,反叛组织将科学家们一网打尽。

一望无际的冰封大地上,科学家们被集体处决。白色的雪原很快被殷红的血液染色,变得同样殷红。几乎与此同时,一片更辽阔的殷红从天空深处闪出来。

人类从没有见过这样的红,全宇宙都浸润在血泊中。

氦闪发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