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状元、榜眼、探花是什么学历?
状元、榜眼、探花,是古代科举殿试的前三名,是从一国学子之中,优中选优诞生的。现在很多时候,我们高考的第一名会被称为状元,来表达一种赞美。也有人说状元、探花、榜眼,相当于现在的博士、硕士和学士,这种说法是非常不准确的。
其实古代的科举考试,不是一种学历教育,而是当时政府为了选拔官员而产生的一种制度。关于科举制度最早开始的时间,有汉朝、隋朝、唐朝多种说法。如果非要拿科举考试和现在对应,其实科举考试更像现在的公务员考试。
现在的公务员考试,一般集中在10-11月份,是国家部门招聘的一种方式,一般面向对象就是大学生。考上之后,可以担任相应的职位。也就是说不管是学士、硕士还是博士 ,只要不参加公务员考试,是无法“做官”的。
但是在古代考上状元、探花、榜眼,是直接可以进入当时的国家部门工作的。未来发展好的,可能是尚书、巡抚、总督甚至宰相等。
在古代,要想成为状元,那可是非常不容易的,要经历五场考试。
第一场:县试
县试,顾名思义是在考生所在县举行,由县官主持,时间大多在每年的阴历二月。通过县试之后的考生称为童生,可以参加下一轮的府试。
第二场:府试
府试,就是在考生所属的州府进行考试,由知府主持。当时的府,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能通过县试去当地州府参加考试,这在当时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了,要知道当时的很多人都没怎么出过门。出去考试也涉及到很多花费,所以说没有一定的财力支持,科举这条路也很难走通。
通过府试的考生就是秀才了,成为秀才之后就有一定的特权了,比如古代秀才是可以免税的,还有就是秀才看到地方官员是不用下跪的。
第三场:乡试
乡试,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这个是三年才会举办一次。乡试的主考官是皇帝委派的,一般来说是朝里文官,很多出自翰林院。考过之后就是举人了。在古代来说,考中举人就算是官员了。
我们所熟知的明朝著名大臣海瑞、清末著名大臣左宗棠,都是举人出身。
第四场:会试
会试,这个是在首都也就是京城举行。也是每三年一次,由礼部主持。考过之后称为贡士。考上贡士之后,接下来要接受皇上的面试,从而成为朝廷的储备力量,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储备干部。
第五场:殿试
殿试是科举制的最后一次考试,当然也是最高级别的考试,在大殿举行,皇帝在上,考生在下。如果说会试相当于是笔试,那面试就相当于面试。最终录取的前三名就是我们说的状元、榜眼、探花。其实不只是录取这三个,后面还会有一部分,他们统称为进士。
成为进士之后,可以说未来的仕途就相对容易很多。历史上很多名人都是中进士之后开始了自己一生的仕途。比如清朝的张廷玉。张廷玉是康熙三十九年进士,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至拜保和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等职。乾隆二十年,在家中逝世,享年八十四岁,谥号“文和”,配享太庙,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
所以说,一路过关斩将,经历层层考试,最终诞生的状元、榜眼、探花。他们的含金量是非常高的。从科举制度以来,大概才出现过500多名状元。
当然时代在不停地发展,科举时代早已不复存在。从另一个角度看,当下的时代也是一个状元辈出的时代,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