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皓都有谁,为什么不出山?
"商山四皓”是秦朝年间的四位信奉黄老之学的隐士。他们在秦朝当过官,估计是"焚书坑儒"的漏网之鱼。他们逃隐的那个年龄阶段,至少六十到七十之间,也就没跑多远了,就在商洛山中。那个地方山高林密,适于"大隐于朝,中隐于市,小隐于野"的小隐于野的隐士如他们。秦始皇觉得这是打当朝的脸,大怒之后,让人去找,要治他们轻慢之罪的。怎奈下面办事的不力,搪塞过去。也就不了了之。四个老人逍遥如闲云野鹤,甚是悠闲。
这却让他们四个出了名,而且名声在秦末广为流传,让远在泗水的亭长刘邦都听到了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里先生周术的鼎鼎大名。并心向往之。
秦始皇时期的博士官,特备员而已。秦朝的法家治天下,让信奉黄老之学的隐士无用武之地。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里先生周术,也就没饭碗可端了,何况,秦始皇的在封禅泰山之时,由于草拟大典的读书人没完成任务,被秦始皇彻底的抛弃了。这让秦朝的读书人大为恼火,并攻击秦朝的典章制度,埋下了"焚书坑术士"的种子,术士里面也有很多读书人。
而他们四位曾经是秦始皇时期的博士官,秦朝的博士官,就是一群顾问,秦始皇不待见读书人。秦二世也对读书人漠视。以致读书人呆不下去,要跑。比如叔孙通就从秦二世的"时事考试"之后跑了。秦朝灭亡后。"四皓"应该愿意在汉朔为官吧?但他们也不想在汉朝干,因为新皇帝往儒生帽子里撒尿,并且动辄大骂,让饱学之士也呆不下去。 刘邦当皇帝后,倒是慕名去请,他们隐居在商洛山(今陕西省商洛市境内)之中,就是不答应。汉高祖刘邦去了几次后,没耐心,就没结果了。
汉高祖恐怕是"尅",吝啬,舍不得财物,人家当然不出来,否则有相应的待遇,又正值在汉朝建国初期,机会恰逢其时,他们是要出山的。依据《留候世家》中记载,他们出山之时已经八十有余,须眉皓白,故称之为“商山四皓”。
二,吕后戚姬的恩怨
刘邦有个特点,好酒好色。喜欢喝二两没后遗症;喜欢女人,恐怕就有不可料的麻烦了。刘邦是走一路爱一路的。这让吕后非常痛恨。但是她没有办法,因为她无权无势,制止不了刘邦在外纳室养小。
刘邦得到定陶美人戚姬之后,就忘了妻子吕后。他很喜爱戚姬生的儿子刘如意,觉得他和自己很像,书上说是"类己"。而刘如意在各方面均比王太子刘盈出色。
刘邦就萌发了"易储"的想法。吕后的儿子刘盈此时是王太子(汉朝还没建立),当时天下未定,暂时没有实行废立之事。刘邦登基为帝后,皇太子的位置就显得非常重要,成了国事家事的焦点。也成了妻妾争宠之后又为儿子争储的矛盾所在。因为吕雉是刘邦的嫡室,被封为皇后是必然,那么其子刘盈就该被封为皇太子。这就没得戚姬母子的份了。戚姬当然不甘心,鼓动刘邦立刘如意为皇太子,立自己为皇后。这是妻妾不共戴天之仇,吕后必定整死也要反抗的。这一斗争,群臣站在吕后一边,坚决反对,群策群力阻止刘邦的废立计划。刘邦与戚姬一方,虽有至高权利,但势单孤立,也不敢贸然行事。这一斗争,至到"商山四皓"出现,才彻底终结了妻妾争宠,子辈争立的争端。这段经历,让吕后刻骨铭心,萌下了后来整治戚夫人的决心。只是刘邦还在,她忍着而己。
三,汉高祖立贤,废不贤,错没错
汉高祖刘邦其实是个很有才能的帝王。他在选择继承人的斗争中,也是非常固执的。但最后还是举起双手向功臣派,外戚吕氏,宗室诸刘派投降了。他们一致认为,皇帝这么干是拿他们的既得利益开玩笑。戚夫人只是皇帝枕头上的人,生个儿子是聪明厉害。长大后能保障他们的利益吗?吕后同大家从苦难中出来,太子刘盈是弱点,有大伙儿扯拉着,也能平衡各方势力,大家刚从战乱中出来,需要休养,有个平庸的主子,再好不过了。沛县集団的乡邻们反对得尤其激烈,周昌很有代表性:
汉高祖刘邦要立贤,是帝王眼光,是要使自己的家国长久地保持发展下去。他没错。他斗争固守了几年,也下不了决心,他是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有民主作风。刘如意比刘盈能力强,但是,人际关系吕后比戚夫人强,平衡各方面的势力,吕后更胜一筹,更不要说吕后的果决刚毅的手段了。这样一比较,综合能力吕后母子比戚氏母子要强。
四,张良为什么要搅这趟浑水
张良的一辈子惟谨慎,从不卷入个人的恩怨关系。他只是用智谋打工的打工仔。碰上重大事情后,出主意,把问题摊开,陈说解决办法,让老板拿主意。幸运的是,他十分之九的点子都点在要害上,每每成功。
张良的一生,都在傍"大树"复立韩国。自博浪沙失败后,立刻明白了个人势力对抗不了国家官僚势力,才静下心来学习兵法。从这一点上看来,他知道秦朝久不了。所以才夜以继日学习充电,准备再干。张良在群雄蜂起时,他自己也是一百多号人的老板。他去找景驹,半路上碰上刘邦,他们一起去找项梁。项梁让张良回韩国去立了韩成为韩王。从此实心打游击。刘邦去武关经过韩国,张良一同西去。成功入咸阳。项羽入关,封了韩王于韩国,但留在身边不让回去,到彭城后又杀了韩王成。张良从此跟着刘邦,不离开。刘邦当皇帝后,封张良为留侯。
韩王信,是韩王成死后,刘邦允诺当时的韩太尉信,说你先干着,等打垮了项羽,你当韩王。刘邦当了皇帝,兑现,他就成了韩王,历史上叫韩王信。
不久,汉高祖要规化帝国版图和调整国内各诸侯国的封国位置。由于北方匈奴严重威胁汉朝北部边疆,于是,整体迁移韩国到以太原为中心的地区建新韩国。治新都马邑。马邑没修好,匈奴就来进攻。使韩王信无法工作,决定私下同匈奴谈判。有消息传到朝廷,朝廷派人去调查。这一下来,朝廷责备韩王信不守藩国规矩,私下与敌国勾搭,想干什么?本来就不满汉高祖刘邦迁移韩国的做法,韩王信就投降了匈奴。
这一事件,追查牵连,张良必受拖累。但汉高祖刘邦知道张良不会干"坏事",也决不允许其他人提这件事。汉高祖刘邦不提这事,张良就更加不安!他就生病了,闭门在家炼药养生,他老师黄石公的"辟谷"就是其中的一种。
张良有了这一层,他还敢去管皇帝的家务事吗?他那么聪明睿智的人,他才不去找麻烦。但他还是趟了这趟浑水,因为一,他是太子的老师,二是吕后的百般哀求。
刘盈是个苦命的孩子。自从出生后,就经常看不见父亲的影子。是母亲吕后带大的。汉高祖刘邦早年当亭长,公务多常出差,过两年又因误伤人而躲避在硭砀山,再后几年,楚汉彭城大战,被父亲几次踹下马车,摔成脑震荡。被送回关中,过了几年无母亲的日子。这一切对他影响不能说不大。汉两年被立为王太子,与萧何相国一起守关中。被立为皇太子后,汉高祖刘邦给他安排了两个老师,主课老师叔孙通博士,辅课老师张良。
所以,自己的学生被废除太子位,当老师的一定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汉高祖刘邦被鲸布射了一箭,伤痛加上心痛,加快了他废刘盈立刘如意的决心。
朝中没有人能扭转皇帝固执的决心,眼看皇太子之位岌岌可危了。这时,有人提醒吕后,拜访一不留侯张良,也许有点三帮助。当初他们不是不愿意在汉朝为官 ,而是有另外的原因的。嫌官小俸祿少有伤面子,一旦"卑辞厚礼"的小吕哥一到,二话不说,不顾八十余的高龄,慨然出山,挽狂澜于将倾。成了汉惠帝背后的屏风,让汉高祖刘邦惊诧莫名,悲从心起。
五,商山四皓真的起了作用吗?
汉高祖刘邦请不来的商山四皓,如果吕后请了出来,也可以说是儿子刘盈请出来了,则说明儿子比老子能干。几个八十余的老人跟在十几岁的少主身后,产生的视觉效果,肯定雷晕许多人。张良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从心理上用四个老人的形象,去击垮汉高祖刘邦的固持己见。
果然,汉高祖刘邦一见四人之后,叹息一声,对泪眼婆娑的戚夫人说,你知道谁是你的主人吗?戚夫人说,不知道。汉高祖刘邦心中一阵悲凉,说,你呀……给朕跳一段家乡楚地的舞吧,朕悲伤呵……
戚夫人于是作翅袖之舞,凌波微步,飘逸于廊柱之间,之后痛哭,伏地不起。汉高祖刘邦起身而去,从此不言废立事。
汉高祖刘邦开始替爱妃母子的余生考虑保全之法了。
六,张良利用"商山四皓",击垮了皇帝废皇太子的信心。但保全皇太子一方的同时,却把赵王刘如意母子推上了绝路。他倒底有没有考虑保全这对母子的呢?不知道。
汉高祖刘邦是在考虑保全爱妃爱子的生存方法,但他用赵尧的方法,也就是用周昌为赵王师付去保护赵王,在汉高祖刘邦死后,旋即失败。不为什么,全在于吕后手中有权,一个有权利的女人,对待争风吃醋的情敌,对待争宠争位的对手,手段之歹毒,无所不用其极。
但后人还是要说汉高祖刘邦,为什么不找找张良,想个办法保全戚氏母子的生命,当庶民也行。但是,汉高祖刘邦没有再麻烦张良,也许在这件事上,不有杀戮便没有确立,这是一把双刃剑,而两个儿子各居一方。只要掌握剑柄的人一轮,必有一方落地见血。尤其是帝王之家。
"商山四皓",也只不过是待价而沽的常人,只那点名气,就吃穿了一辈子,当吕泽之拉了几车宝物,又许诺事成后多给财物,赐给官位,又好言好语一箩筐之后,如果再拿腔作调,机会就没有了。不是他们厉害,而是出主意的人厉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