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什么毅然把朋友圈关了?关闭了朋友圈这一个月里,他又收获了什么呢?,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朋友圈是可以关闭的吗?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朋友圈是可以关闭的吗
他为什么毅然把朋友圈关了?关闭了朋友圈这一个月里,他又收获了什么呢?
我的公众号很久没有更新文章了,不但没更新文章,而且最近我把朋友圈也关闭了。不是关闭那个小红点,我把朋友圈入口都隐藏了,我打开微信后看不到朋友圈了。
朋友圈真是个伟大的发明,这个产品对人性的洞察之深,是他占据国民手机总应用时长比例高达30%的主要原因(全中国安卓 iOS所有设备总应用时长为930.1小时,其中微信单独占据277.6亿小时)。
因为人类有根深蒂固的社交本能,而朋友圈对于维系社交关系的便利性确是无可比拟的,所以包括我在内,我们都很容易通过朋友圈获得社交本能的满足。
感官满足的成本越低,被传播的效率就越高,这就是朋友圈,也间接说明了这种满足感是廉价的。
朋友圈成功的同时,负面效应也是明显的,作为一款每天占据30%时间的碎片化应用,各种各样的聊天窗口和朋友圈那个令人焦虑的红点,随时随地侵入到生活当中,把持续的工作和系统的思考轻易打碎,每当通知铃声响起时,或者只是十秒钟的空闲时间,都很自然地拿出手机看一看谁又发来了信息,顺便消灭那个红点,然后极不情愿地回到不那么有趣的现实当中。
据微软公司的一项研究显示,因为信息大爆炸的原因,新一代互联网青年的单次有效专注度平均只能维持8秒。这大概就是人们不断刷朋友圈的原因:专注度越低越想刷,越刷越缺乏专注度。
直到有一天,我忽然发现有点不对劲,人们大都乐意在朋友圈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分享生活和幽默,这些信息固然很有趣;同时又会不断地插入到生活当中时,对自己的思考形成很大的干扰,待解决的问题容易陷入混乱。
当我意识到这个问题时,毅然把朋友圈关了。
关闭了朋友圈这一个月里,我收获了什么呢?
我利用晚上的空余时间读了8本厚厚的书,其中6本非常重要的工具书是精读的,读的时候电脑放在旁边同步写下了完整的笔记,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形成思考,当中有些思考对我的决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和修正。
关闭朋友圈入口后大概用了两三天的时间,我已经完全忘记了朋友圈,忽然发现生活有了一点变化,首先是工作连续性大大加强,晚饭后连续看书几小时完全没有障碍;其次是生活变得更自由(才发现身边的朋友对朋友圈真的有成瘾性,有时候见面都无法形成一个连续的对话,因为大家总是习惯性地频繁打开朋友圈看看,然后一下陷入进去了),不再被朋友圈绑架时间;最后,手机真的实现了两天一充。
关闭了朋友圈后,我才发现即使在很多重要场合身边的人总是习惯性地陷入到朋友圈当中。
朋友圈有时确能看到一些写得非常好的文章,错过了固然有点可惜,但如果衡量到对持续思考和专注度带来的干扰,少看几篇文章真的算不上什么损失,这些空余出来的时间和专注度的提升,会通过学习或思考带来真正属于你的知识,而不是埋没在收藏夹的信息。
人的境界有相当一部分来源于定力和智慧,失去定力是很可怕的,什么事都做不成。而在执行层面影响个人成功最显著的障碍是思考问题的专注度,在插科打诨的生活中想把一个关键问题思考得足够深入和透彻,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不断地凭本能和潜意识辅助决策,显而易见,这种由浅知识主导的决策方式非常糟糕。
掌握很多信息或者学习很多知识,其实对工作和生活的用处不大,最大的价值可能是获得一种虚拟的安全感和控制感,同时增加了谈资,但负面结果是导致思维的紊乱。这本实质上是人类的惰性,因为即使在某个领域深入研究带来的收益可能更大,但是比起浅知识的获取,显然深入更难,“博学”更容易。
有很多伟大的产品经理,定力和专注度都是非常高的,这种高度的专注有时候甚至会使旁人产生一种“冷漠”的印象,“冷漠”其实是专注度的衍生品,他可能会令人损失一点社交愉悦,但是会带来其他更重要、也更深刻的思考满足感———当你理清了千头万绪,排除了非关键因素,想到了某个重要问题的解决方案或方向,甚至洞察了某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的本质,那种愉悦感根本不是朋友圈获得点赞能比的。
我不确定,以后会不会因为某种原因需要打开朋友圈来看看(例如分享这篇文章赚点阅读量)。但我可以确定的是,我已经完全摆脱了对朋友圈的好奇和依赖。可能有些人是天才,在纷纭杂沓的环境中依然可以把事情解决得非常好,然而我不是。
这是我近期想跟大家分享的一点思考。
我会继续关闭朋友圈:)
#专栏作家#
道明寺,道明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品牌运营官,IDG投后顾问,融资顾问。熟悉流行学,擅长结合产品与营销规划传播战略,目前创业中。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