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德军的突击炮和坦克歼击车让人印象深刻,从产量巨大的三号突击炮G型,战争末期大量生产的追猎者坦克歼击车,再到让人望而生畏,装备大口径主炮和厚重装甲的猎豹和猎虎。坦克歼击车总能发挥一辆底盘最大的潜力。而德国作为坦克歼击车的发明者,也研制和生产过多种类似的车辆,直到战后,德国还研制过无炮塔的歼击车。
魏特曼车组驾驶的三号突击炮A型,这种步兵支援武器在入侵苏联的战斗中击毁了大量坦克
尽管如此,这些车辆的起源却并非是为了对付坦克,三号突击炮最初的定位是伴随步兵作战,因为古德里安认为传统的拖曳式火炮在一些情况下很难跟上步兵的速度。而三号突击炮最初搭载的75mmL24火炮主要也是发射针对固定掩体的高爆弹。直到战场上的三号突击炮凭借其低矮的车体和威力巨大的反坦克高爆弹击毁了大量苏军坦克后,德国人才意识到了三号突击炮的巨大潜力,在后期为其换装长身管75mm反坦克炮。
换装长身管反坦克炮的三号突击炮F型,已经完全变成了反坦克车辆
从一战后修建的马奇诺防线说起如果说三号突击炮是德军小型反坦克车辆的鼻祖,那么大型反坦克歼击车的鼻祖就更扯了,它就是仅仅制造了两辆的“10.5 cm K gepanzerte Selbstfahrlafette”,直译过来叫“搭载10.5厘米火炮的自行底盘”,它还有一个通俗一些的名字:“大麦克斯”。
马奇诺防线内部构造完善,十分复杂,甚至法国投降后,这里的法军还抵抗了很久
如果说三号突击炮从一款步兵支援武器歪打正着,摇身一变成为了德军的反坦克利器的话,“大麦克斯”的身份就更扯淡了,它当初的设计用途极为单一,那就是对付法国的马奇诺防线。没错,它只有这么一个用途。事情还要从一战说起。一战时期,残酷的堑壕战导致参战双方损失惨重,法国作为主要参战国,面对宿敌德国人自然不敢掉以轻心。
法军自信的认为,德国会为攻克防线付出巨大的代价,结果德军直接绕路了
另一方面,虽然《凡尔赛条约》废掉了德国的工业和军队,但是法国人仍然普遍认为,条约对于德国人的处罚过于轻微。法军元帅斐迪南·福煦更是直言不讳的预言“这不是和平,而是20年的停战。”在这种背景下,法国于1928年起开始建造马奇诺防线,该防线耗费了法国一半以上的国防预算以及大量的人力和物力。1940年代才大致完工,工事内的设备完善,拥有坚固的堡垒和大量永久设施。作为对此的回应,德国一方面加紧修建与之相对的齐格菲防线,另一面加紧研制针对马奇诺防线的重型火炮。
德军专门为攻击马奇诺防线制造了大量的大口径火炮,这种火炮采用重型炮架,平时四轮,射击时两轮
从反碉堡火力到重型坦克歼击车当时德军装备了大量K18系列火炮,K18系列火炮共出过105mm、150mm和170mm三种口径,其中的150mm和170mm是加榴炮,主要是军级支援火力。而105mm的K18则是一门加农炮,主要通过直瞄射击打击敌方坚固的碉堡等。为对付马奇诺防线,德军下令将其自行化,这就是大麦克斯的由来。为了搭载这门重炮,克虏伯公司选择了车体更大的四号坦克的底盘,撤去炮塔后,重新设计了一个全新的敞开式战斗室,就将这门威力巨大的火炮架设上去了。
作为一款稀少的试验车,大麦克斯留下了大量的照片,但是并没有留下实车
然而就在这门自行火炮正在研制的过程中,德军绕道比利时和卢森堡,从“难以逾越的阿登”直接绕过了马奇诺防线。为何德军能够如此轻松绕过法国精心布置的防线呢?首先是因为法国人对防线和阿登高地过于自信,其次也是因为法国人的侥幸心理在作祟,对德国一味采取绥靖政策,导致德国人毫不费力的占领了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
德军绕路后很快就给英法联军好好上了一课,这堂课的名字叫做“敦刻尔克”
连德军自己都没想到他们能如此轻易绕过马奇诺防线,他们更没有想到法国人会这么快就投降,总而言之,当时还在研制的105mm自行火炮顿时失去了作用,不过幸亏德军当时选择了105mm炮,这虽然是一门加农炮,但是凭借其超长的身管和巨大的口径,还是能够对敌方的坦克装甲车辆造成巨大的威胁,尤其是这门火炮还有专门配套的穿甲弹,使用穿甲弹时,其出膛速度为835米/秒,能够在2000米距离上击穿30度倾斜的111mm厚装甲钢板,500米距离上击穿155厚的装甲,换句话说,它能够对付当时所有的苏军坦克。
大麦克斯采用的穿甲弹
凭借长身管主炮一鸣惊人的罕见武器1941年1月,两台搭载搭载10.5厘米火炮的自行底盘全部完工,在3月31日向希特勒进行了展示,随后就被分配到了521坦克歼击营。这里顺带提一嘴521坦克歼击营,这支部队的主要职责就是在东线战场上实验新武器,除了10.5厘米自行火炮之外,他们还接收了两台“埃米尔”样车,这两台车设计之初同样是为了对付马其顿防线,同样变成了坦克歼击车,也同样在东线战斗。
一辆在列车上的大麦克斯,注意其炮管上的击杀环
值得一提的是,“埃米尔”和“大麦克斯”都不是德军对这两款武器的官方命名。而是前线部队对这两款武器的昵称。从设计上来说,这两款武器的定位都极为类似,都拥有一个敞开式的战斗室和威力巨大的火炮,同时可靠性和机动性都非常差。这两型车虽然产量都极为稀少,不具备代表性,但是凭借其长身管火炮,是早期德军在东线少数能对T-34和KV-1坦克造成巨大威胁的武器。残存的埃米尔和大麦克斯都取得了大量的击杀环,足以证明这种专门设计的坦克歼击车能够对敌方造成巨大杀伤。
这种长身管105mm火炮能够对T-34和KV-1造成巨大的威胁,照片中这辆已经取得了32辆战果
也正是这两款“半路出家”的反坦克武器,为德军设计重型坦克歼击车探明了道路,1942年2月,阿尔凯特公司利用四号坦克的底盘、发动机和悬挂系统,三号坦克的转向系统作为底盘,研制出了“胡蜂”坦克歼击车,该型车辆搭载一门专门用于反坦克作战的Pak 43/1 88mmL/71坦克炮(虎王主炮的炮兵版本,威力与虎王相差无几),这种车辆随后更名为“犀牛”,拥有在远距离击毁当时苏军所有装甲车辆的能力。
德军利用四号坦克底盘研制的“犀牛”反坦克歼击车,采用了一门与虎王坦克类似的71倍径88mm炮
从敞开式战斗室到斐迪南、猎豹和猎虎总的来说,大麦克斯和后来的犀牛反坦克歼击车几乎将四号坦克的底盘潜能挖掘到了极限(不包括图纸上的四号武器搬运车,这种设计显然是很不科学的)。不过代价就是牺牲了机动性和防护能力,这种采用敞开式战斗室,还拥有重火力的战车很容易成为敌方的首要攻击目标,更何况这类战车在战场上要面对的可不止敌方的坦克,还有步兵。《拯救大兵瑞恩》中有一个镜头,盟军用燃烧瓶很轻易就击毁了一辆敞开式战斗室的黄鼠狼III坦克歼击车。
敞开式战斗室的车辆虽然能够容纳更大口径的主炮,但是防护能力非常脆弱
也正因如此,二战中后期,德国才开始研发拥有厚重正面装甲和全封闭战斗室的重型坦克歼击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大显神威的斐迪南坦克歼击车、猎豹和猎虎了,当然了,这些威力强大的坦克歼击车也没能扭转德军败亡的态势,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总的来说,德军的坦克歼击车项目出身都不是为了对付坦克,三号突击炮是为了支援步兵,大麦克斯和埃米尔是为了对抗法国人的筑垒地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