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第一部读完很久了,一直没有认真读第二部,考试告一段落,才静下心来读。终于在快读完第二部的时候,彻底与自己达成和解,这样的书,坚持读完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一直秉承开卷有益,小时候躲在厕所里的时候,随便找一片纸,只要有几个字,都能读的津津有味。暑假,被反锁在家里的时候找到一本《白奴》也觉得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沈醉日记》也让我目眩神迷。高中读《三个火枪手》真的第一次明白什么叫做佶屈聱牙,而我依然读完了。

茅盾文学奖,是我心中分量是非常重的,无数好作品通过这个奖项被大众熟知。我至今不理解《人世间》这部作品是如何拿到这个奖项的。

读《人世间》是因为母亲的安利,她说这部电视剧很好看。可惜我非常讨厌雷佳音,拒绝看他出演的所有片子,所以我选择了读书。

开始读的是电子书,看过十几章之后,第一反应是平庸,太平庸了。乏味的语言以及自以为是的说教以及很暴露自己水平的对苏联文学作品的评论甚至是简介。是的你没有看错,有很多纯粹的简介,我不明白,他写这些毫无意义的简介的意义在哪里。

当然,我也明白了一个问题,很多书不应该用手机来看,看惯了网络文学的人,在手机上看书一目十行,没有精彩刺激的情节,格外容易让人觉得乏味。

购买了实体书后,确实好了一些。

重看看过的内容,觉得语言并没有那么平庸。仅仅是普通罢了。

我认为一部好的小说,人物塑造是非常重要的,看一本书就像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但是在这本书中,郑娟、周志刚、春燕、周秉昆、蔡晓光、白笑川、周蓉、周秉义其实从性格上、行为逻辑上、思想上都是同一个人,梁晓声,所有的差距只体现在文化程度上。我写的这一串是从低向高。但是不客气的说,周蓉,周秉义并没有比周秉昆思想更深刻,更有文化。可能,周秉昆已经是梁晓声本人的极限了。

并不单纯的是人物塑造是单调的,情节也是不停的重复。取另一个名字就是《周秉昆找关系记》,从开头到最后周秉昆所有的经历就是,遇到了麻烦,自己觉得很困苦,找关系,解决了。找的关系包括但不限于,蔡晓光、酱油厂老太太、酱油厂老太太老公、白笑川、周秉义、我一直看到他找新的报社社长解决朋友解决医药费报销问题时忍无可忍弃坑了。

男一号从始至终没有用任何自己的努力解决过任何一个问题。唯一两次,一次是排队买猪肉,一次是德宝、春燕离婚事件,纯粹的耍嘴皮子解决的。

整个小说中男女关系也几乎没有正常的。瘦猴郑娟,未婚先孕。周蓉,冯诗人私奔。德宝和想跟秉昆搞对象的春燕在秉昆家乱搞。秉昆和郑娟搞破鞋。冯诗人乱搞。周蓉和蔡晓光被女儿抓包。我真想把梁晓声送去给杨永信电疗一下,一脑子的下三路。同样的婚外情,《绿化树》能让人真切的感受到爱情。同样的满脑子下三路,《黄金时代》能让人放下书去思考生命。梁晓声,只有纯粹的恶趣味和无聊。

由于无法细腻的刻画出生动的人物,所以所有人的思想,在阅读时,会不自然的联想到是作者本人的思想。一大堆如果我列出来就会有人认为我在给他写大字报。周秉义以高尚党员自居,却处处黑人开后门,利益交换。周蓉以高知自居,却对于社会主义,马哲浅陋的认知,完全没有一点点哲学副教授的认知。

一辈子你不得不看的五本书(人世间唯一一本我不推荐任何人读的书)(1)

一辈子你不得不看的五本书(人世间唯一一本我不推荐任何人读的书)(2)

这本书全程在输出怨天尤人且极为浅薄的思想,甚至是大篇幅的说教。

优点当然也是有的,再读当年的获奖词,甚至有点觉得有讽刺的意味。一副解放后,一直到改革开放后的历史白描画卷。确实是很好的题材,也确实是足够白描。

我没有读完,但我不推荐任何人看这本书。

这本书原著,屁股、思想都有大问题。我也相信电视剧一定拍的非常好,确实是一个好题材。从一个纵切面看中国现代史。

读《人世间》之前,终于把放下多年的《明朝那些事》基本读完,最后清军入关时不愿意再读了。

印象最深刻的有三个人,张居正,人人都喜欢他,愿意听他的话。王阳明,哪怕别人不喜欢他,他也能做到按照他的计划执行。杨涟,坚韧不屈。

我最喜欢王阳明,但最敬佩杨涟,希望年轻人也有杨涟的坚韧。

看吾辈,换新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