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作者原创正版,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感谢您的阅览。

这部电影让死亡也变温暖(本片只用几行怵目惊心的文字)(1)

在屏幕打出正式片名之前,这部韩国电影就用一行最简单直白的陈述句,让我的心情变得沉重起来。

瞬间,想起了以前看过的那些,用血淋淋的现实揭露人性黑暗的经典影片,比如《熔炉》、《釜山行》、《素媛》。

只能抱着"也许本片的结局不会很悲惨"的侥幸心理,继续往下看。

这部电影让死亡也变温暖(本片只用几行怵目惊心的文字)(2)

现在,就来对电影讲述的内容,进行一次"知他罪他,分功问过"的评论。

故事起因是一个底层家庭中,亲生母亲早亡,留下单身父亲和两个孩子。10岁的姐姐金多彬和7岁的弟弟金珉俊,后来父亲又跟新妈妈结婚。姐弟俩以为终于有妈妈了,结果却发现这个"妈妈"是假的……

故事是以顺叙方式,分别从姐弟俩和男主的角度推动整个剧情的发展,并通过双方人生的交集相互对应和融合。

分析剧情前,先从男主这条线入手解剖。

男主尹政烨,单身,和姐姐一家三口住。姐夫主要负责工作养家,而姐姐每天为了一家人忙前忙后,很爱碎碎念,是像"妈妈"一样存在着的家庭的主心骨。

反观男主的样子,第一印象就想给个差评:一个30岁的巨婴男人,活得跟自己10岁左右的侄子差不多,考了一大堆的律法专业执照也不知道干嘛用的。

看到姐姐丢出的那一摞证件,说明男主是很有能力的,但为什么他总是"怀才不遇"家里蹲呢?

导演借用高端律师事务所的面试环节,揭示了根本原因:

这部电影让死亡也变温暖(本片只用几行怵目惊心的文字)(3)

考官引用了一个业界著名的谋杀案,目的是考验应聘者们的道德感。

这部电影让死亡也变温暖(本片只用几行怵目惊心的文字)(4)

其他应聘者都回答"有罪"。认为对被害人没有施以援手的旁观者们,都是凶手的"协罪者"。这并非我们所认为的"道德绑架",而是源于他们的三观正确性所做出的,对法律以外人性原罪的批判。

只有男主一个人回答"无罪"。

他的理由是,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对于非亲非故的人,旁观者没有义务和责任去阻止犯罪,法律上不存在责任。

这里,我们也明白男主找不到工作的原因了:不是能力不达标,而是道德观有偏差。

在考官们看来,男主完全不及格,如果给他入职,将会有剧中所说的"潜在性犯罪"的风险。所以,针对男主如此"直男癌"的回答,事务所当然也给了耿直的决定 —— 淘汰。

到此,男主的初始人设已基本完善。他给观众的印象是"懒惰、自私、冷漠、没有同理心、直男癌",即便是个精英潜力股,身上也有令人反感的"低情商"标签。

连男主的朋友们都觉得他是"傻瓜"。怎么能只管法律,而全然不顾伦理上的情感道德呢?

这部电影让死亡也变温暖(本片只用几行怵目惊心的文字)(5)

可惜男主一心想出人头地,认为做律师,学以致用的法律才是评判人性善恶的最高标准,一切情感因素都是多余的。

直到他在儿童福利机构工作,遇到了那对姐弟。

再来分析下这对姐弟的遭遇。

因为爸爸要赚钱,家里只有姐姐充当起"妈妈"的角色,负责照顾7岁的弟弟。

新妈妈没来之前,日子虽然清苦,但是从镜头里充满明黄色调的阳光感里能看出,姐弟俩的生活是充满快乐的。

这部电影让死亡也变温暖(本片只用几行怵目惊心的文字)(6)

其实,从开头爸爸回来那段起,已经暗示原生家庭的悲剧,一早就埋下了隐患。

爸爸本身就是个渣男典范。对他而言,孩子们的到来简直是灾难。妻子死后,他也对子女漠不关心。养着姐弟俩,纯粹是为了那点儿童福利机构的善款。他不打孩子,而是在言行上采取了"精神冷暴力"。

不久之后,新妈妈登场了:

这部电影让死亡也变温暖(本片只用几行怵目惊心的文字)(7)

看看这干净整洁的仪容,一副通情达理、温柔善良的模样,真的是"妈妈"的感觉呢!

只不过,当这位新妈妈用皮筋扎起头发的时候,就化身为可怕的"鬼妈妈"了。

这部电影让死亡也变温暖(本片只用几行怵目惊心的文字)(8)

她的教育方式,比军事化管理更恐怖 —— 姐姐教弟弟,姐弟俩无论谁犯错,都是姐姐挨打。而打姐姐的理由,仅仅是因为弟弟没学好怎么用筷子,把菜夹到了盘子外面。

这是姐姐人生中第一次遭受家庭暴力,也是姐弟俩和男主相遇的起源。

男主刚刚接手儿童机构的工作,就遇到了姐姐来寻求援助。他跟着即将离职的前任员工完成第一次家访。

接着,男主问:照法律做事很累吗?

前同事回答:

这部电影让死亡也变温暖(本片只用几行怵目惊心的文字)(9)

因为法律的规定,机构经办人员的官僚主义和推诿,邻居们的漠视,案子兜兜转转依然只能靠机构人员处理,而他们没有任何相应的法律权限,除了规劝毫无办法。

于是,"虐待儿童"的现象,被所有人当成了"父母在教训熊孩子"的普通家庭问题。

可能男主做梦都没想到,正式这次家访,让姐姐遭受了第二次的暴力。

中国有些老旧的家庭,父母也有类似的教育方式,但是顶多是尺子打、罚跪等。

可是片中的这位妈妈的惩罚方式很"特别":

这部电影让死亡也变温暖(本片只用几行怵目惊心的文字)(10)

这段情节,镜头只拍摄了弟弟一脸惊恐地缩在墙角,紧紧捂住耳朵的样子。但是从背景里传来的哗啦水声和姐姐断续的求饶声,不难猜出,是新妈妈把姐姐的头按在浴缸里"进行教育"。

一个心理健全的成年人,哪怕不是亲生的,会用对犯人刑讯逼供的手段教育孩子吗?

之后,姐弟俩求助男主,甚至变成了捆绑行走的"行李"。

也是在男主迫不得已带孩子的阶段,面对异常懂事的姐姐和活泼可爱的弟弟,男主有了微妙的心理变化。至少不再冷漠、懒惰、自以为是。

但是,当他得到"一朝飞上枝头变凤凰"的机会时,毫不犹豫地选择放弃姐弟俩,奔向自己的前程。因而错过了姐姐最后的求救电话,间接导致了后面7岁的弟弟被虐致死的悲剧。

更令人震惊的是,10岁的姐姐,竟然成为了杀害弟弟的"凶手",被媒体大肆宣传。

这部电影让死亡也变温暖(本片只用几行怵目惊心的文字)(11)

男主怀着深深的愧疚感,深刻反省自己秉持的错误观念,开启了"赎罪之路":自愿成为姐姐的辩护律师,让变态的爸妈得到应有的法律严惩。

除了主线叙事,影片还以写实手法,通过和男主相关的多处暗示和对比镜头,揭露了血淋淋的人性之"恶"。

1. 原生家庭的对比

妈妈之所以伟大,不仅仅是冒着生命危险生下孩子,并且承担之后身体的极速衰老和病变,还因为妈妈主导精神教育,让孩子获得情感认知的成长,并将这种模式传承下去的楔子作用。

剧中,对"妈妈是一种什么感觉?"的灵魂问题,男主和姐弟俩的想法完全是不同的。

男主和姐弟俩的对应,相同点是幼年丧母。

不同点是男主对母亲有记忆,还得到了姐姐给予的类似母爱,能够健康成长。

毫无反抗能力的姐弟俩就没这么幸运了。

可怜的姐姐在事件报导之后,彻底关闭了自己的内心。她不再相信大人们,而选择自救 —— 向罪恶低头。

这部电影让死亡也变温暖(本片只用几行怵目惊心的文字)(12)

这是姐姐拒绝男主的救助,把自己关在家里,誊抄魔鬼妈妈编写好的"悔过书"。

这部电影让死亡也变温暖(本片只用几行怵目惊心的文字)(13)

而影片最后揭露出"鬼妈妈"的人格障碍成因:她也没有母亲。

通过姐弟俩的遭遇,可以推断出她幼年所经历的种种不幸。没有妈妈的正确引导和爱护,她忍受了大人们的恶意,认为这是正确的,并施加在姐弟俩身上。

2. 各种讽刺人性黑暗的暗示

爸爸的职业:儿童游乐园的救助人员。一个从事儿童救助工作的人,却对亲生的孩子使用家庭冷暴力。

邻居:发生悲剧那晚,邻居经过家门口只会摇头抱怨,还有抱着自扫门前雪的冷漠,不愿去管姐弟俩的安危。

警方:接到虐童事件的报案,直接转给福利机构,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只图省心省力。

福利机构人员:一直强调自己没有权利,接到投诉案只是象征性的走访规劝,甚至推诿提供协助。

媒体:为了引起关注度大肆宣扬,根本不管事件是否属实。

男主任职的事务所所长:和男主之前的观点一致,只讲法律和现实,毫无同情心。他们所代表的,是整个社会上层建筑的普世价值观,这才是可怕之处。

最最可怕的,是新妈妈之后的行为:和颜悦色,带着姐姐去商场买新衣服,无视路人的围观和指指点点。

如果是真心爱孩子的父母,虽然都是亲生的,可此时真的会气到想掐死这个"混世魔王"吧?怎么可能毫不介意地带着姐姐出门购物,任由孩子承受大庭广众下的异样目光和舆论,成为众矢之的?

唯一的解释:姐姐的认罪,帮她逃脱了法律的惩罚。

最后,谈一下这部影片在我心里的评分。

豆瓣上是8分,但是我认为它只能达到7.6分,远不及《熔炉》的触目惊心和深远意义。

影片中,对于男主情感转变的延展性不够,过于生硬和跳跃。男主和姐弟俩的相处时间并不长,甚至在离开时还有点不耐烦。但是当接到老师的电话,得知姐姐杀害弟弟的消息后,他回到医院的表现却显得特别有人情味。

如果是以男主忽视姐姐来电的愧疚感为逻辑立足点,那么情绪爆发点的前提,应该是男主通过之前的相处,有了明显的心态变化,很关心爱护姐弟俩,情感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但是片中,男主情感的铺垫过程比较空泛,基本停留在表面。并不是演员的演技不到位,而是编剧写作的角度和深度不够深刻,只注重故事的完整性,忽略了如何才能真正地激发观众的共情力。

它容易感动那些情绪化的感性观众,但对于逻辑占上风的理性人士,则很难触到泪点。

第二点是剪辑和叙事手法问题。除了片头开庭和弟弟死亡的内幕保留了悬念外,整部影片基本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几乎没有想象空间,更类似于纪录片。没有足够的留白和悬念氛围,就没有了大众观影后的反思和影响力,很容易被之后其他更具代表性的影片埋没。

即使在影片最后,加入了这几行怵目惊心的文字,至多也是让观众陷入短暂的沉默,但远远不能得到警世的效果。

这部电影让死亡也变温暖(本片只用几行怵目惊心的文字)(14)

【不关注,错过更多好看的小众影视剧,可别哭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