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挑战赛#

八一校:西藏军人子女的学校

董晓昆

“哎……,是谁帮咱们修公路唉,巴扎嘿斯!……”,每当我看到电视中,姑娘们跳起欢乐的《洗衣歌》时,就想起我的母校—-西藏军区八一小学。(位于成都市 茶店子)

重温一下校园时光,难忘的回忆(难忘八一校的时光)(1)

20多年后,我到八一小学接3年级的儿子回家,正巧观看八一校文艺演出,“立正!”,“向前看齐!”……活蹦乱跳的小学生们立即站好,双手搭在前排同学肩上,马上站好队列,鱼贯入场。

“哎……,是谁帮咱们修公路唉……”,舞台上,美丽的3年级小姑娘,又跳起节奏鲜明的《洗衣歌》……”,3乙班准备!3甲班上!”又听到这20多年前熟悉的口令,“八一校的老传统没有变啊!”我情不自禁地说。“是啊,洗衣歌是同学们喜爱的传统舞蹈,一年又一年地传下来了……”。身旁王玲老师说。老校领导大多数都是军队转业下来的干部,八一校按军队半军事化管理,口令来自枪林弹雨的冲锋战场: “一排准备,二排上!”

我五岁在重庆西南军区保育院,因为重庆流行脑膜炎,两个多月没有回家,一天,妈妈来看我们,一推开门,妈妈身后出现一位头戴大沿帽,一身戎装的军官,“快叫爸爸!快叫爸爸……”,我和弟弟胆怯的地躲在妈妈身后,伸出小脑袋,满脸疑惑地望着这位军官,“这是爸爸吗?怎么从来没有见过?”不禁脱口而出:“解放军叔叔好!”爸爸快步跑过来,蹲下,一把将我和弟弟紧紧地搂入怀中,眼角闪着泪花,“傻孩子,怎么连爸爸都不认识了?!”妈妈黯然泪下……。

可是,爸爸进西藏时,我才3岁,弟弟1岁,两年半才回来,怎么会认出来呢?

多年后,我回成都,过完春节,又要返回深圳去工作。临走时,小学3年级的儿子抱着我的腿,大哭大闹,要去深圳。我乘三轮车去民航招待所,弟弟骑自行车载儿子,追赶送行,儿子痛哭,大喊:“爸爸,我要去深圳!爸爸!我要跟你去深圳!”我当时热泪盈眶,心如刀绞,却不得不挥泪而去……。

此刻,我才深深地体会到当年爸爸每次回西藏时抱着我们难舍难分的心情,可我们去深圳时分离才短短3年,每年春节还回来团聚,父辈们为了祖国西藏边防安危,为了全国千家万户儿女欢聚一堂,毅然坚守风雪高原,两年半才回来一次,驻守西藏二三十年啊!

相信我们每一位八一校同学,回想自己金色的童年,都会有同样心酸的记忆。

半年后,我们在深圳买了房,儿子小学4年级时来到了深圳。

为了让军队干部子女,不搞特殊化,中央军委决定,全军所有八一校都取消,只保留西藏军区八一小学。因为西藏高原缺氧……,不适合小孩成长。

西藏军区张国华司令员和许多首长,多次到八一小学来视察检查工作,八一校学生,多次到成都军区大礼堂和川办大礼堂汇报演出。在极其困难的1962年,仍然保证八一校学生餐桌上有牛奶,牦牛肉干,荤素搭配,饭菜管饱。1962年,中印边界反击战大胜,用缴获的印军降落伞给八一校、八一分校约1000名学生每人做一套衣服。

八一校的老师们,精心培育祖国的花朵,像爸爸妈妈一样关爱我们,每到周末,有些同学父母亲都在西藏边防,有些老师就将这些同学接到自己家中,虽然只有几十元微薄工资,却买菜做饭给同学们吃。寒暑假一些同学没有父母亲接走,老师还经常带同学到自己家里吃饭。老师费心照料,大家欢聚一堂,热热闹闹,使远离亲人的孩子,不会为父母亲不在身边而感到孤独,军功章也有老师的一半!

八一校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活动,至今仍然记忆犹新: “小鸟在前面带路,风儿吹着我们,我们像春天一样,来到花园里,来到草地上……”。全班同学,随着音乐老师欢快的琴声,摇着小脑袋,唱起欢乐的歌曲,沉浸在幸福的校园生活中。

“忽然间,一条黑影闪进海椒田,刘文学,急忙赶上前!”这是八一校教导主任,精心创作,自己作词,作曲的歌曲,并带领我们“红领巾合唱团”去四川省人民广播电台录音,对全国播放。在没有彩电,只有收音机,遭遇3年自然灾害艰难的1962年,小学生合唱团能上省广播电台录音,在成都市小学校中,那可是百里挑一的荣耀!

1964年西藏军区文工团,创作演出的《洗衣歌》,载歌载舞,节奏鲜明,富有浓郁的藏族风采,参加全军汇演,获得大奖!八一校老师立即教我们5年级和6年级的学生认真排练,在成都军区大礼堂汇报演出,获得圆满成功。

现在许多学生家长,也来班上教自己的儿女和小伙伴唱歌,跳舞,……。通过八一校文艺会演选拔,参加成都军区大礼堂汇报演出。

八一小学,有能容纳全校约700名学生的学生食堂,并且作为大礼堂,礼堂舞台铺装着宽阔的木质地板,在此经常举行全校集会和文艺表演。在成都市寸土寸金的小学校园里,只有八一校有绿草茵茵的少年足球场,还有3个篮球场,经常举行全校运动会,拔河,跳绳,赛跑……。每周四放电影,晚饭后,大家盼星星盼月亮地望着校门口,一看到电影车来了,欢呼雀跃,奔走相告:“电影车来啦!电影车来啦!”放映的大部分电影是八一电影制片厂打仗的电影。

八一校有鼓号齐全的的军乐队,大号,中号,小号,圆号,拉号;大锣,小锣,1个大鼓,8个小鼓,8个吹笛手,等等。每年重大节假日游行(五一、八一、国庆)时,军乐队走在最前面,王虎林老师指挥“咚,达达,咚,达达”……锣鼓喧天,鼓乐齐鸣,威武雄壮,在成都市是唯一的小学生军乐队。 八一校的游行队伍浩浩荡荡,阔步行进在成都市大街上,引来许多市民翘首观望, 好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小学1、2、3、4年级,有洗衣班大叔帮学生洗衣服,5、6年级,自己洗衣服、嗮衣服,6年级,发给碗筷,自己到食堂打饭菜,自己洗碗筷,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

每个班有语文、算术老师,学校有体育、音乐、美术老师和生活老师(专门管理学生每天的起居洗漱和卫生)。高年级还有历史、地理、自然老师。特别是1、2、3、4年级,学校每天管理学生早上起床,洗漱,晚上睡觉。夜间有值班老师,每个班都有几个晚上要尿床的,值夜班老师半夜12:00点叫你起来一次,清晨4:00点叫你起来一次。还有热气腾腾的大洗澡堂,每周五洗澡,我们班生活老师李云基,会检查每个人脖子耳朵洗干净没有?换上干净衣服,准备周六放学回家。

学校医务室配有2个医生,2个护士,隔离室6个床位。有病到医务室去,彭医生、王医生和王子香护士、左护士,无微不至的关心我们,跌倒了,摔破了,会非常细心的给我们换药;生病了,给我们打针吃药。有一次,我生病了,发高烧,在隔离室观察2天后,马上派车送我到成都军区总医院动了手术(割扁桃)。

八一校食堂有十几个炊事员、大厨师,顿顿有肉,三菜一汤,饭菜可口。1、2年级早餐有牛奶,还有点心。

我儿子是独生子女,在家里,爷爷疼,奶奶爱,这不吃,那不吃,进了八一校,八个人一上饭桌,如饿狼扑食,风卷残云一扫而光。儿子参与抢菜大军,回家什么菜都吃。八一校的小伙伴们,一个个长得虎头虎脑,天真可爱……。现在孙儿吃饭,挑食时,我和儿子异口同声:“再不吃,暑假送你去八一校!……。"

儿子到深圳重点小学上四年级,一天,放学回来,愁眉苦脸地坐在椅子上发呆。“怎么啦?”,“学校体育考试不及格”,“足球队的主力,体育考试还不及格?”“要求跳绳1分钟60下,可是我才跳53下”。“你跳跳,我看看。”“啪,啪,啪……”。“哦,双脚跳当然慢啦,我教你八一校的绝招!双脚交替落地跳”。儿子勤学苦练,一周后,又参加学校体育跳绳考试,“啪啪啪啪……”,随着一阵急促的声音,很快完成1分钟105下,勇夺全校第一!体育老师目瞪口呆:“在哪儿学的这一招?快教同学们,我校要去参加比赛!”

重温一下校园时光,难忘的回忆(难忘八一校的时光)(2)

我将儿子送去八一校上一年级时,富有教学经验的王玲老师说“这些六,七岁的小淘气,上课铃响了,还不进教室,还和老师藏猫猫?!”…..,当我现在辅导七岁孙儿算术时,才学20分钟,他就不干了,“我要去玩玩具!”……。我才深深体会到,要将书本上枯燥的语文,算术,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教会年幼的小顽童,想方设法地使他们有兴趣学,喜欢读书,专心上课,是多不容易的事情。

小学三年级,儿子周末回到爷爷奶奶家,清晨,来到奶奶床前:“奶奶,你看着课本,我背书。”从第一课背到最后一课,背不出来,急得跺脚,直哭,…..作业没做完,不去玩,不吃饭,可见八一校老师付出了多少心血!教育真是一门科学。儿子在八一校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来到深圳重点小学,考上重点中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三名,从来不要我们辅导功课,也没上过课外补习班……..。

儿子来到美国,上重点高中,在中国,中学“生理卫生”课本,只有十几页,可是美国高中课本,却有40毫米厚……。详细讲:手有几根血管?有哪几根骨头?……。刚去前三个月,虽然是深圳重点中学,全班英语前三名,却天天哭闹:“妈妈,我要回成都上高中!老师,同学讲的英语,我都听不懂,我讲的英语,他们也听不懂,我不敢说,是哑巴!也听不懂,是聋子!这学,没法上了!”我暗自思量:“儿子变成聋哑人了?怎么上美国高中?”却只有“越洋电话”鼓励他:“成都高中,早已开学三个月,虽然已经考上深圳重点高中,也开学三个月,你只有咬牙坚持,背水一战!”……。

上数学课,老师讲了半天,全班同学都“坐飞机”,没听懂,老师只有让坐在最后一排的两个中国小男孩,轮番上讲台,“我虽然听不懂,但一看这题,知道怎么做?”,儿子走向黑板,写下解题步骤……。“哗哗哗哗…….”,在全班同学热烈的一片掌声中走下讲台……。从刚到美国时的“聋哑人”,经过美国高中四年拼搏,早已从美国名牌常春藤大学电脑专业毕业,感谢八一校和深圳学校的老师,打下雄厚的语文,算术功底,培养了孩子刻苦钻研的自学能力!

“今儿星期三,明儿星期四,今儿上不好课,明儿甭想看电影!”天津贺老师在教室里背着手,迈着方步,口中念念有词……。

小学六年级毕业班晚自习上,数学钟伯君老师在黑板上写出算术题,快笔疾书,左边黑板写满,又写满右边黑板,再擦掉左边,又连续不断地写满左边黑板……。我们全班同学迅速跟进,不停笔的计算,要跟上钟老师书写速度可不容易,如果停笔下来,想,就慢了,黑板上题己擦掉,已换新题……。训练快速计算能力。

当参加“小学升初中考试”时,时间过半,数学题已全部做完,“做完题也不准提前走出考场,一遍又一遍反复验算!”想起进考场前,老师千叮咛万嘱咐……。第三遍验算时,才发现一道大题错了,赶快改过来,又验算两遍……,才走出考场。要知道,1965年小学升初中考试,一共有5道大题,错一道,就完了……。

打开“小学升初中语文试卷”,“一件振奋人心的大事”(好像是一件XXXX的大事,记不清了),不禁喜上心头,语文韩世泽老师,总复习课黑板上几十道作文题中,有“一件XXXX的大事”,早已要求我们写好作文提纲……。我换个角度,用原作文提纲,写“原子弹爆炸,校园一片欢腾景象……。下笔如神,一气呵成,考试铃响之前,还有时间检查标点符号,错别字……。这样,我顺利考上全国重点学校—-成都四中!

当年有日本女排大松博文魔鬼教练,严格训练,才有成绩辉煌的中国女排……。由于钟老师严格要求我们,勤学苦练数学基本功,考试才赢得宝贵时间,验算。语文,韩老师详细讲解怎样写作文,几十个作文题,如何审题?抓住中心思想?先写作文提纲,重点,有点有面,语言要生动,通过细节描写,使读者身临其境,注重开头与结尾点题……。才使我们甲班,乙班近百名学生,大部分顺利完成志愿,考上成都市重点中学—-四中,七中,九中……。

八一校教学质量,在当时成都市重点小学中排前三名,毕业的学生,都考上成都四中,七中,九中,十三中,盐道街中学,五中……。

而现在,八一校由成都一流重点中学——成都七中领办,成为成都七中八一学校,教学更上一层楼,就读学生有西藏边防部队子女,可以从小学一年级,读到高中毕业,直接考大学。

八一校不同于现在流行的“贵族寄宿学校”,它是西藏军区军人子女的学校,绝不娇生惯养,按半军事化管理。

晚上8:30,铃声一响,马上熄灯睡觉,不准讲话,夜班老师会来各寝室检查。清晨6:30,天还没亮,“叮叮叮叮”,铃声一响,同学们迅速跳起来,穿衣,叠被,端起洗脸盆,拿着牙刷、牙缸,“叮叮咚咚”地飞速跑下3楼,去水塔打热水,赶快洗脸、漱口,跑步去上早自习。

多年后,我参军来到冰天雪地的张家口,清晨6:00,“絮絮絮絮”,“紧急集合!”一阵急促的哨音,催我们摸黑3分钟内,不准开灯,穿好棉衣,棉裤,带上皮帽,打好背包,跑出屋外,站队集合:“报数!”“1,2,3,4……”,“向右转!””跑步,走!”开始踏着沒膝的积雪,5公里越野跑。动作慢的,只有抱着被子跑。得益于八一校早晨起床的训练, 我每次站队都在前几名。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八一校大喇叭里,经常播放雄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二呀嘛二郎山,高呀嘛高万丈,枯树荒草遍山野,巨石满山岗,羊肠小道难行走,康藏公路被他挡,那个被它挡,不怕那风来吹,不怕那雪花飘,解放军,铁打的汉,下决心,建路岗,要把那公路,修到那西藏!……”

八一校学生大部分是18军进藏部队的子女,从小耳濡目染父辈艰苦奋斗,一边修路一边作战,进西藏的千辛万苦,……

”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他要压倒一切敌人……。”八一校将解放军艰苦奋斗,英勇顽强的精神,潜移默化,烙入我们幼小心灵,不怕任何艰难困苦。

八一校许多同学都毅然参军到西藏边防,在西藏,到处都可以听到“藏二代,藏三代”的艰苦奋斗的事迹。

将解放军艰苦奋斗的精神,磨练自己的八一校学生,不仅是进西藏当兵和上战场的那部分同学,还有很多奔向祖国四方的八一校同学,他们的奋斗无不如此。

我15岁下乡,去西昌宁南县高山峻岭插队,1969年冬天,我从山西老家参军,来到寒风刺骨的张家口,零下30多度,冬天在滴水成冰的雪地里训练,夏季在烈日炎炎,野草丛生的河滩地上开荒,种水稻。北囯初春,寒风凌冽,水田底是冰块,水面一层薄冰,却要抢季节,插秧了。“二层冰,一层水”,挽起裤脚,踏破薄冰,赤脚踩在水田底的冰冻土上,下田插秧,冰冷刺骨。那时部队每月津贴费¥6元,部队每天生活费只有¥0.45元钱,买煤,买筷子,买碗的钱都在里面,全靠自己在驻地附近开荒,种菜,每周才吃一次肉。我们全排24人,每人发一把铁锨,每月只有一个礼拜天,一个月才把水田里的草拔完,新草又长出来了,连续拔草4个月,烈日暴晒,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战友们艰苦奋斗,战天斗地,终于完成了生产24万斤大米的任务。

在青石大山里,抡起吊架上24磅铁锤,打钢钎,夏天打穿青石山坑道,我们排最小一个兵,午餐吃了12个大肉包子,还问炊事班长:还有没有?可见劳动强度有多大!全团通信兵背记密码,用电台考核,我第一个上机,一字不错,全团第一。

当兵复员后,进工厂当钳工,下班以后,一年时间,晚上,周末,自学完初中、高中课程,做完全国5套教材上的习题。学习美国大学数理化教材,英语,机械专业课成绩也在全班名列前茅。

几年后进入工厂设计科,担任“10.5吨半挂洒水车”主管设计,当时有两种方案:照国内惯例,将水罐固定在半挂车上,省事,没有水罐断裂风险。但根据计算,重心高,当车速高于60公里/小时,转弯半径小于XX米时,要翻车!第二种方案:参考成都飞机场,英国进口加油车设计,不要大梁,罐体加固当大梁,但是这个方案罐体断裂风险大,不知英国加油车罐体材质?壁厚?有些结构也看不到……如:罐体顶部和内部的结构看不到?而力学书本上,只有计算实心园棒断裂的公式,没有计算空心罐体断裂的公式。

八一校老师常教导我们:不要读死书,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才能学好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战略上要藐视敌人”,“英国人能生产,凭什么我们中国人不行?”“战术上要重视敌人”,我仔细研究了欧洲美国生产的,半挂加油车样本的照片,都是将罐体加固当大梁,和我们中国的油罐车有哪些地方不一样?他们为什么这样设计?罐体最容易断裂处在哪里?多问几个为什么?….。终于找到了加固罐体当大梁的结构机密……。设计完成了“10.5吨,半挂洒水车”方案图纸,没有大梁,激烈辩论后,通过工厂第三次方案论证会,……1988年,我们三人乘样车,在乐山地区乡村公路上,满载10.5吨水,顺利完成1500公里鉴定试验,水罐壁厚只有3毫米,大大减轻了车辆自重,节省钢材,这种10.5吨,没有大梁,壁厚只有3毫米的半桂罐体车,1988年生产,至今还没有国内工厂生产,还可以申请中国专利。

分析日本洒水车样本上的照片和简图,抛弃原国产洒水车复杂的水路结构,采用日本洒水车的四通阀简练设计水路,环卫工人,只需要在驾驶室里按电钮开关,简单操作,完成洒水作业。为精打细算,嫌原来外购件音乐喇叭¥380太贵,找弟弟董晓渝设计(也是八一校的学生),40信箱车间生产,每一套不到¥100元。

记得八一校韩世泽老师常说:“不但要学好语文,算术,还要多看课外书籍”。我喜欢看打仗的书,“《红旗飘飘》,《星火燎原》,《志愿军一日》……,都是几十集。《苦菜花》,《迎春花》,《水浒》,《三国演义》,《红楼梦》,《朱可夫回忆录》,《基辛格回忆录》,看到他们怎样成长?遇到困难怎样分析?面对?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其中,”……当回顾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庄则栋名言:“人生能有几回搏?”激励我1989年下海去深圳。

八一校的大喇叭里经常唱着;“毛主席的书,我最爱读,千遍哪个万遍哟下功夫,深刻的道理,我细心领会……”,读书收获最大的,是毛主席的“实践论”和“矛盾论”,使我终身受益。

年近花甲,我们开同学会,又请回我们的老师,大家笑谈往事,回想起八一校的幸福时光——晚上去伙房偷泡菜……

如今,八一校学生桃李满天下。八一校的女生能歌善舞,在西藏军区文艺汇演的舞台上,轻歌曼舞,婀娜多姿……。在1979年中越自卫反击战,血雨腥风中涌现的英雄行列里,有我们许多八一校学生,发扬我军“亮剑”精神,他们在战场上奋不顾身,冲锋在前……

感谢你们!八一校辛苦的园丁,是你们辛勤劳动哺育我们茁壮成长,为西藏前方将士安心镇守边关,你们奉献了一生心血,用自己灿烂的青春,谱写出永恒的“芳华”……!

重温一下校园时光,难忘的回忆(难忘八一校的时光)(3)

(注:本文插图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董晓昆:原西藏军区八一小学65届乙班学生。1969年1月到四川省西昌宁南县插队,1969年11月从山西老家应征入伍,到张家口北京军区所属部队。1975年复员进成都工厂,1988年担任10.5吨,半挂洒水车主管设计,无大梁。1989年到深圳做外贸工作。现在已经退休。

重温一下校园时光,难忘的回忆(难忘八一校的时光)(4)

作者:董晓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