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全华导读婚姻是一个人的“终身大事”,婚礼被称为“人道之大伦”古人对此格外重视,早已为此制定了一套隆重的仪式,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河南太康回门什么规矩?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河南太康回门什么规矩(豫东婚俗知多少)

河南太康回门什么规矩

卢全华导读

婚姻是一个人的“终身大事”,婚礼被称为“人道之大伦”。古人对此格外重视,早已为此制定了一套隆重的仪式。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乃人生中的两大喜事,古人把“婚礼”与“登科”相提并论,俗称婚礼为“小登科”,还把新郎称为“新郎倌”,并认为婚礼是“人道之大伦”,是一个人的“终身大事”,对此人们自然就格外重视。“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因为婚礼是“将合二姓之好”,所以男女双方都非常重视,况且中国素称“礼仪之邦”,古人为此制定了一套隆重的仪式,即六礼。“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礼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属于准备工作的仪式已很隆重,而最关键的一礼一“亲迎”则更为隆重。“父亲醮子而命之迎,男先于女也”,仪式中“婿执雁入,揖让升堂,再拜奠雁,盖亲受之于父母也。”六礼之俗自此定型并流传下来。

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婚礼自然领风气之先。因婚礼习俗会随历史的变迁而有所变化,河南的婚俗也是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具体来说,大致有提亲、定亲、送好儿、亲迎四种仪式。

过去,在中原一带,汉族结婚行轿,有所谓“东来西走,不走重道”的习俗规约,即亲迎时轿子去时走的道路和回来的道路不能一样。这或许是怕走重道会重婚的缘故吧,因为民间有所谓“走回头路,夫妻不能白头到老”的说法。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怕一些恶鬼邪祟等在轿子来的道路上伺机捣乱破坏,只有绕道走才能躲过那些恶鬼邪祟。很显然,这是一种忌避的原则。是出于辟邪的需要。

豫东人对后一种说法都是宁愿信其有,不愿信其无的,因为谁也不愿在大喜之日有不愉快的事发生。这从他们在亲迎的路上所做的事中可窥一斑。如遇到巨石、桥、大树等物,认为恶鬼邪祟会躲在那里趁机捣乱。于是都要贴上红纸来镇邪。但在亲迎时,豫东人是不走重复路的,而且他们的路线是绕着太阳走,即男方亲迎时轿子出发时要出大门往东走,回来时则从西边进大门,即东走西回;轿子到女方家时则要从西边进女家的门,走时向门东边走,即西来东走,其中隐含有对太阳的崇拜。新娘将上轿时,要有一全福人(即子女双全,丈夫健在的人)拿一镜、一箩、一笤帚(绑有红布)把轿用镜照照、用箩罩罩、用笤帚扫扫,这意味着照住、罩住了妖魔鬼怪并打扫干净,新娘可以安全上轿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豫东地处平原,视野开阔,故豫东人爽言快语,一见就熟。豫东在婚礼后皆有回门的习俗。《东京梦华录》记载:“婿复参妇家,谓之‘拜门’,有力能趣办,次日,即往,谓之‘复面拜门’。不然,三日七日皆可。”现在回门之俗依然存在,只不过是豫东新人于三日回门时要有亲迎时的引客作陪,较为简单;三日接闺女,俗称瞧闺女,又叫瞧瞌睡,目的是提醒闺女到了婆家不要瞌睡,要勤快多干活,免得惹公婆生气。中秋节等,太康县西高贤乡、常营、逊母口等乡镇,女家的父母都要去瞧闺女。

下轿时脚不能踏地,要踏着红毡走,这是说新娘到婆家后“不得地”,新娘进洞房时,洞房的门上挂有姜和蒜,要碰得新娘一头疙瘩,意在提醒新娘要晓得婆家的厉害,以后诸事都要小心。婚礼的目的之一就是“而下以继后世也”,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祈求子女众多成为豫东人共同追求的目标,当然人们也希望婚后家庭殷实,幸福美满,祈福成为人们的共同理想。豫东人在祈子祈福中侧重祈子,这在婚俗的很多细节有所表现,如豫东人于亲迎前日晚上要铺新床,铺床时还有顺口溜:“……一把麸撒满屋,生的小孩成嘟噜。撒罢麸来再撒枣,明年生俩白胖小。……鸳鸯枕,红绫被,来年就是四口睡。”亲迎时,压轿孩到女方家要坐桌,桌上要摆上红枣、点心、花生、瓜子(两样)、糖果等六样东西,寓意是早点生子(枣点生子),且插花着生,有男有女,甜甜蜜蜜。而新娘入洞房后要梳头,梳时也有顺口溜:“一木梳,两木梳,梳得小孩成嘟噜。一篦儿,两篦儿,梳得小孩成双成对。床上睡不下,地上打个铺,铺上住不下,跟着他爷看白薯(红薯),白薯庵里住不下,白薯秧上成嘟噜。”新娘吃饺子时问生不生,要答生等(此俗豫西也有),这都表达了豫东人对多子的强烈渴望。

新娘进门时要有一人执斗,斗中有麸、核桃、糖果、纸屑等,撒向新娘,古代俗称撒谷豆,意在驱煞,《东京梦华录》载:“新妇下车子,有阴阳人执斗,内盛谷豆钱果草节等,咒祝望门而撒,小儿辈争拾之,谓之撒谷豆,俗云,压青羊等杀神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