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末到八月末之间,是属于十二星座之王狮子座的月份。
关于狮子“百兽之王”的形象不用多说,早已深入人心,但谈得上平易近人、广受大众喜爱的,是另一种狮子,一头走进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狮子。
自远方而来
据《汉书·西域传赞》记载,狮子经由“丝绸之路”,从西域远涉而来,作为“殊方异物”传入中国。
后来,它作为传统工艺造型极具特色的一种,在中国落地生根,成为被应用最广的猛兽之一。
郭功森 荔枝洞石 醒狮贺岁钮方章 福建东南2013春拍释出
镇守陵墓的狮子高大,充满威慑力,宅院门口左右相对的石狮给人以归属感,还有蹲坐在桥梁、寺庙千姿百态的狮子,新春佳节里锣鼓喧嚣的舞狮……
就是这样的狮子,可以装得下一个家、一座桥、一座城,甚至,一个中国。
冯志杰 田黄石 双狮戏球把玩件 福建东南2011秋拍释出
即便是进入更加私人趣味的日常之中,也常常可以见到狮子的足迹。
比如,在玩石人的桌案上,各式各样的摆件、印章、把玩件,田黄的,芙蓉石的,高山石的,都是姿态各异的狮子。
三分真狮子
在古代,被饲养在宫廷苑囿之中的狮子,对于平民百姓来说,是很遥远的。
既然生活中没有可靠的参照物,那么民间艺人如何“找狮子”?
郭祥忍 将军洞芙蓉石 少狮得福章 福建东南2014秋拍释出
他们通常根据想象、传闻进行艺术创作,参考虎 、豹、马等动物形象,用圆睁的双目表现威严,张开的嘴和锋利的爪来表现“张牙舞爪”,算是“三分真狮子,七分靠想象”。
于是,在想象和虚构之中,中国狮子就诞生了。
“狮子开口大如斗”、“鼓眼泡子如茶杯”、“长尾绒毛分三叉”,成为了大众心中的中国狮形象。
清康熙 花寿山石双狮钮“御赐郎吟阁宝”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狮子也是寿山石雕刻的经典主题,明清帝王就有几方印玺为狮钮造型。
例如,“御赐朗吟阁宝”花寿山石章和“恭临皇父御笔”黄寿山章皆为狮钮,是雍正身为皇子时期的用印;
乾隆的一方御览之宝为太狮少狮寿山石章,作为收藏印被盖在了一幅又一幅的古代书画作品之上;
乾隆帝御宝 太狮少狮钮寿山石玺 苏富比(香港)春拍「艺萃流芳—吴权博士藏珍」专场153,334,000港币释出
溥仪的“所其无逸”白寿山石双狮纽闲章,为其退位后在天津时用于“谕旨”上的玺印 ,寄托着他重登龙椅的幻想。
宝玺上的百兽之王,见证了中国帝王的生活日常。
刻狮见真章
突眼、耸眉、张口、螺旋状的鬣毛、蹲踞式姿态,通常为雕刻狮子的固定格式。
但在寿山石里雕刻里,艺人们有自己的特色路子。
冯志杰 田黄石滚狮把玩件 福建东南2014秋拍释出
有的依石形而刻,兼顾“惜材”与“造型”,在异形石头中刻画出抵足相对、翻滚打闹的运动感。
有的能够在方寸印台上的狭小之地,施展灵活的刀法,表现群狮戏球的场景,精雕细镂,叹为观止。
潘惊石 月尾紫 醒狮对章 福建东南2011秋拍释出
有的以圆刀入刻,线条概括洗练,体块结构精准,突出古朴敦厚的气质;
又或是从面部、胸脯、四肢入手,通过把握力度来展现咄咄逼人的气势。
雕刻师们各见真章,演绎出许多成功的佳作,为中国狮子雕刻建立多元化的模板。
姚仲达 水洞高山石 睡狮钮方章 福建东南2013秋拍释出
在一刀一刻、一招一式之中,不同的脾气的狮子得以呈现:蹲狮威猛、戏狮温顺、睡狮安逸,母狮温柔、幼狮活泼……花样百出,各不相同。
虽然一个个刻得都是狮子,但这些脱离原型的中国狮子,却是召唤出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