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和太极八卦图(甲骨文司与)(1)

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虽然典籍浩如烟海,但其实,最根本上,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围绕着人的「感知的主体」在讲,「感知的主体」是儒、释、道的核心之核心。

现在我们发现,比儒、释、道更为源头的轩辕黄帝时期的甲骨文中,对「感知的主体」有着更为透彻的说明,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对「感知的主体」进行着诸多描画。

比如甲骨文「司」「后」这一组对字,画的就是「感知的主体」在「心智系统转换」全过程中,所处位置的变化。

「源头甲骨文」中,「感知的主体」统一用「口」字来表示。

请看下图:

甲骨文和太极八卦图(甲骨文司与)(2)

左边是甲骨文「司」字,右边是甲骨文「后」字。

由于组成两个字的字符相同,只是方向、位置不同,明白了其中一个字的涵义,另一个字自然也就明了了。

先来看右边的「后」字。其造字,采用的是左右结构。

左半部分是个甲骨文「人」字的变形。

这个甲骨文「人」字朝右,在「源头甲骨文」的造字原理中,朝右表示「隐性世界」,朝左表示「显性世界」,因此,这个朝右的甲骨文「人」字就表示「隐性人体」。

这个「隐性人体」的「手臂」是朝上的,同样,在「源头甲骨文」的造字原理中,朝上表示「隐性世界」,朝下表示「显性世界」,这个朝上的「手臂」表示:指向「隐性世界」。

甲骨文「后」字的右半部分,是个甲骨文「口」字,表示:「感知的主体」。

重点来了!

这个甲骨文的「口」字的位置,处在整个甲骨文「后」字的下方,根据「源头甲骨文」的造字原理,下方表示「显性世界」,上方表示「隐性世界」,那么,这个「口」字表示的是:「感知的主体」刚刚从「显性人体」进入到「隐性人体」。

所以,甲骨文「后」字表示的意思就是:进入到「隐性人体」中的「感知的主体」, 继续向「隐性世界」回归。

甲骨文和太极八卦图(甲骨文司与)(3)

而左边的这个甲骨文「司」字,涵义基本上与「后」字相反,讲的是进入「后」这个状态之前的「感知的主体」的位置。

甲骨文「司」字表示的意思是:处在「显性人体」中,感知「显性世界」的「感知的主体」,开始向「隐性人体」方向回归。

把这两个字放在一起看,就是「心智系统转换」练习者的「感知的主体」,在练习全过程中,两个不同阶段的位置变化。

关于「后」字,有一个有意思的情况,在此作个说明:

在现在的简体字中,「先后」的「后」、「王后」的「后」,都是这个「后」字。

但是,在甲骨文中,上面说到的这个甲骨文「后」,与「司」对应,只表示「王后」的「后」涵义。

而「先后」的「后」字,在「甲骨文」中有另一个「后」的字形,就是这个:

甲骨文和太极八卦图(甲骨文司与)(4)

这个甲骨文「后」字,上半部分是一个甲骨文「玄」字,下半部分是一只「向下行走的脚」的图示。

甲骨文「玄」字非常妙,我们在其他文章以及视频中,有过专门的介绍,表示的意思是:「显性世界」与「隐性世界」的临界面。

而关于这个甲骨文「后」的相关解读,我们在专栏《向孔子学功夫》中分析「知所先后」时,有过详细说明,这里不再赘述,感兴趣的网友,请翻看此专栏。

那么,在现在的繁体字中,这两种内涵的「后」,又是怎么区分的呢?

甲骨文和太极八卦图(甲骨文司与)(5)

在繁体字中,存在着上图两个「后」字,左边这个字形,不是只存在于简体字中,在繁体字中也存在着,但是,这个字形的「后」字,在繁体字中有着特定涵义,是「皇后」的「后」。

而上图右边那个繁体「后」字,指的才是「前后」的「后」这个涵义。

所以,这两个「后」字,并不是同一个意思,是不能够简单粗暴地去理解成通假字的。

关于「感知的主体」,源头甲骨文、儒、释、道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围绕其进行重点讲解,这么重要的对象,心智玩家在解读这些典籍思想的同时,自己也在不断深入体会,有很多网友的提问也都是关于这个「感知的主体」的,为了帮助大家理解,心智玩家最近特别拍摄了一期蛋黄蛋液的视频,已经发布,希望对开始练习去感受自己的「感知的主体」的网友,有所助益。

甲骨文和太极八卦图(甲骨文司与)(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