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古装电影电视剧中,“铠甲”这个东西如果离开了“主角光环”,那么实用能力几乎无限趋近于零。我们可能在不少影视作品中都看到过以下场景,军人们全副武装,看起来是武装到了牙齿,结果一刀下去,这铠甲就跟纸糊的一样,被人轻而易举地劈开,该受伤的受伤,该杀青的杀青。
那么,历史上军人的铠甲,究竟是不是真的如此不堪呢?现在我们就来给大家盘点一下世界著名的五大铠甲。
排名第五:日本胴丸铠甲日本的铠甲是一种比较玄学的东西。拜日本的“文化输出”所赐,日式铠甲在全世界都有不少知名度,也算是排得上号的。但是日式铠甲名声虽然响亮,可日本底层士兵使用的胴丸铠甲,应该算是世界上综合实力最弱的铠甲之一。
当然,倒不是说日本没有好铠甲。日本的“当世具足”和给上层武士用的胴丸铠甲,其防御力其实相当不错。日本人也有收藏老旧甲胄的习惯,从这些甲胄上面的伤痕来看,也算是挺耐砍的。
但问题是,这些东西到底还是上层使用的,底下的大头兵用什么?肯定只能是批量生产的铠甲了。
而日本人的性格,向来都是好的东西就精挑细选,把十成十的用料怼上去,最后造出来的东西好是好,但更像是个限量收藏品、艺术品,完全不能做到批量生产。就像武士刀,你说它好不好?确实好,但问题是,那制作成本和保养费,绝对不是普通士兵能承担得起的。
而普通的士兵所穿戴的胴丸铠甲,日本人就不怎么上心了。毕竟在日本,铁矿石属于稀缺物。
虽然从武士刀可以看出来,日本人打铁的手艺确实不错,但是架不住无铁可打,所以本就稀少的铁制铠甲也只能供给上层武士使用,至于大头兵,普遍就只能用竹制、皮制甲胄了。更有些比较缺德的“日本大名”甚至给底下人用纸制甲胄。这种铠甲的防御能力可想而知。
而且,日本铠甲最奇怪的地方就是,它们的防守面少得让人有点看不过去,比如肩甲不遮腋窝,腹部缺少防护,还有足部没防护。不管是上层武士的铠甲还是底层士兵的铠甲,都是这种情况。
虽然这种设计能提高军人的机动能力,但实在不知日本人一直吹嘘的武士道精神,到底能不能让这样的铠甲也能刀枪不入呢?
排名第四:哥特式铠甲说到中世纪,恐怕不少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精灵、女巫、魔法和骑士。不过,如果要是问别人,能不能想象出中世纪骑士的脸,那估计很多人就要答不上来了。
因为大部分中世纪骑士从外表看去,基本就是个钢铁材质的人形生物,全身上下被铠甲包裹得密不透风,根本看不见脸,能看见眼睛就谢天谢地了。实在让人怀疑,这种铠甲该怎么活动呢?
其实在灵活性上,中世纪的哥特式铠甲其实还算是相当不错的,这种铠甲在关节部位不再使用金属,而是使用了皮革,铠甲整体大部分的位置都用拼接而成,而不是把一整块钢铁直接怼上去。
如此设计,自然是极大地改善了铠甲的灵活性。但即使这样,哥特式铠甲仍然有足足25公斤重,天天在身上披着50斤来回走动,可见当骑士实在是个辛苦活儿。
排名第三:米兰式铠甲米兰式铠甲与哥特式铠甲是一对孪生兄弟,只是德国人更喜欢用比较灵活的哥特式铠甲。而意大利人则更加青睐于米兰式铠甲。
米兰式铠甲与哥特式铠甲最大的不同就是在于,哥特式铠甲的外形棱角分明,很有点机械风,说它是个“高达”都能接受。而这种设计,是为了将刀枪箭矢的力量反弹到其他地方。
而相比之下,米兰式铠甲就显得颇为圆润,造型也更为苗条和优美。正是由于这种差异巨大的外表,即使是对甲胄不是很熟悉的人,都能一眼区分出米兰式铠甲与哥特式铠甲。
但是别看米兰式铠甲通体圆润,身材贴身,这个铠甲比起他的兄弟哥特式铠甲,其灵活度可以说是非常差劲了。因为米兰式铠甲之所以造型圆润,是为了将受到的冲击力均匀地分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
而各位可以想想,哥特式铠甲的那种由大块金属拼接的设计,能承受这种防御措施吗?肯定不能吧,毕竟这种大块拼接的东西本身就谈不上很结实,这要是把力一分散过去,估计铠甲立刻就散架了。而采用圆形设计的铠甲,其坚固程度甚至能扛两发人类早期的火炮。
所以米兰式铠甲是一个使用整块金属,灵活度比较差,专门为重甲骑兵所打造的铠甲。毕竟重甲骑兵破敌,靠的是骑马冲刺所带来的势能,把敌阵冲垮,不需要做什么大的动作调整,只要端大枪端的稳就行。而米兰式铠甲在这方面也极为贴心,特意在铠甲护胸部的右处,专门添加了一个挂枪用的钩子,以防止手臂酸痛。
当然,作为代价,米兰式铠甲的重量要比哥特式还重,自由度也颇为不便。因此,还是那句话,在中世纪做骑士,实在谈不上什么轻松。
排名第二:印度锁子甲印度的东西虽然看起来非“凡人”所能“参悟”,但有一说一,印度在“锁子甲”这块,确实比较出名。
所谓锁子甲,又称“链甲”。它是由无数个细小的铁丝环、钢丝环相互铆接、链接而成,组成了一个套头的长袖甲,其重量主要由肩膀来承担。这种铠甲的优点就在于灵活性非常好,你可以把它视作一个用铁做成的“毛衣”。不仅如此,因为其打造使用的是铁环,透气性也非常不错,所以深受南亚炎热气候的印度人的欢迎。
不过,学界对于锁子甲的防御能力,一直是众说纷纭的。有的说锁子甲刀枪不入,防御水平堪比防弹衣,也有的说锁子甲这个东西就是个“超级兵”,只能防砍,不能防刺、防砸,而且一生锈就脆弱的不得了,实际上不堪大用。
对于这种情况,学界给出的解释是,锁子甲如果使用对接工艺,这就真的是一万多铁环造了件毛衣,随便哪个枪矛箭簇都能将其破开、撕碎。但如果是采用铆接工艺打造,那么锁子甲就会结实不少,面对穿刺还是绰绰有余的,只是依旧不太防砸。
不过在这里说个小道消息,也不是所有的铆接锁子甲都很可靠,印度造得不少锁子甲为了图省事,铆接处都极为脆弱,铆了跟没铆差不多,至于为什么穿着这种“猴版”的锁子甲,古印度还能成为南亚一霸?这可能就是南亚大区优秀的匹配机制了吧……
但无论如何,锁子甲仍然是一款性能极为优秀的甲胄,甚至直到现代,都有一些军警用锁子甲作为防暴装备。不过,这种用现代科技制成的锁子甲,跟印度人应该也没什么特别大的关系了吧?
排名第一:唐明光铠
中国朝代向来将汉唐并列,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两个朝代的武德极其充沛。作为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的军事能力,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可能也只有朱元璋、刘裕、朱棣能跟他过两招。而在唐太宗的大力支持下,唐代的军工也十分出色,武器有“陌障横仪”四刀,铠甲上也有大名鼎鼎的“唐十三铠”。
所谓“唐十三铠”,指的是《唐会典》里提到的“甲之制十有三”,也就是说,唐代有十三副制式铠甲,其中,排名第一的铠甲就是“明光铠”。
明光铠并不是在唐朝的时候就冒出来的,早在后汉三国时期,就有对明光铠的记载,从三国到唐朝的四百多年时间里,这种铠甲一直都在使用,直到唐朝被彻底完善,并被登记为“十三铠”第一,从此可见明光铠的可靠性,已经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明光铠正式形成的关键时期。一来,当时的中国战乱不休,对于军事装备的更新换代需求极为旺盛,二来,当时中国的锻造技术的不断提升。在此基础上,不少人将汉朝两当甲改进了一番,在其胸前和背后各加上了两块圆形护心镜,这是明光铠最初的样式。
到了盛唐时期,明光铠的形制基本定型。值得注意的是,明光铠并不是由一种铠甲打造,而是在铠甲的腰腹部和手臂部,分别以鱼鳞甲和山纹甲进行制作。
鱼鳞甲顾名思义,用扇形甲片层层叠叠制成,对外浑然一体,各个甲片相互支撑,相互分散冲击力,能十分有效地抵挡外部的攻击,而且因为鱼鳞甲并非整体,因此活动又十分自由。
山文甲从外表来看,其甲片的形状非常像一个汉字“山”字。这种铠甲将各个甲片相互咬错,形成一个整体,被称作为“错札法”,如果扎得好,甚至整片铠甲不需要一钉一线,依然能活动自如。明光铠的这种设计,能极大地满足防护和减重的作战需求。
除此之外,明光铠束腰下伸出去的裙甲也十分厚重,能够对下体给予一定的保护。而且明光铠不但扎实耐用,还附带有“精神攻击”。明光铠的护心镜多数用铜制成,打磨得极为光滑,在争斗的时候,护心镜反射出去的阳光,可以对敌人起到致盲的作用。
最为夸张的是,如此强势的铠甲,竟然还是唐代的制式兵甲,也就是说,这个铠甲是可以量产的,即使大头兵都有机会分到一件,从此也能看出盛唐超凡的国力,不愧是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伟大王朝。
总结
虽然在各种影视剧中,为了塑造军人英勇善战的形象,不少作品都会把铠甲做弱化处理。但实际上,在人类历史上千年的“矛与盾的对决”里,“铠甲”这种防守端并不一直都是吃瘪的。纵观世界,各国都有各国的铠甲,它们的防御能力不一而同,但确实都在战场上救下了无数军人的生命。它们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