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是独特的民居形式,具有浓厚的民俗风情和乡土气息,它起源于古猿人脱离巢居而“仿兽穴居”时期,后经上百万年的发展变化,由穴居变成独特的窑洞陇东黄土高原是天下黄土最深厚的地方,境内董志原号称天下黄土第一原,是民居窑洞最多最稠密的地方这里村庄鳞次栉比,窑洞密密层层,如挂在云霓中的洞天神府,似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颗颗明珠,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大西北最好看的窑洞?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大西北最好看的窑洞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是独特的民居形式,具有浓厚的民俗风情和乡土气息,它起源于古猿人脱离巢居而“仿兽穴居”时期,后经上百万年的发展变化,由穴居变成独特的窑洞。陇东黄土高原是天下黄土最深厚的地方,境内董志原号称天下黄土第一原,是民居窑洞最多最稠密的地方。这里村庄鳞次栉比,窑洞密密层层,如挂在云霓中的洞天神府,似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颗颗明珠。
人文始祖轩辕皇帝,在这里留下了衣冠冢、轩辕洞;祖国的医圣岐伯留下了老洞、药王洞,周先祖10多代人在这里创业,开辟农耕,留下了“陶复陶穴”的史迹。窑洞作为民居之宅,从上古直传了数千年,至今庆阳人还住着窑洞,是中国著名的窑洞民居之乡。历史上曾有窑洞住室、窑洞庙宇、窑洞机关、窑洞客店、窑洞驿站、窑洞学校、窑洞商店、窑洞仓库等,就连皮影戏和小型文艺演出也在窑洞里举行。百姓家家住着窑洞,男女结婚的新房布置在窑洞里,所以庆阳人就把结婚叫“入洞房”。人死了,墓葬时要先在地上挖个地穴,还要在地穴里挖个小窑洞,或用砖箍个小箍窑,然后才将棺椁安放在地下的窑洞里。庆阳人一生,从生到死与窑洞结下了不解之缘。
窑洞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四千年前,它和黄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远在周先祖时期,土窑洞就遍布山原谷地。《诗经》称为“陶复陶穴”。陶穴,即下沉式地坑庄;复穴,即坡崖半敞式窑洞庄。西汉,窑洞造型发展,内部设置更适合人居住,比如烟洞、灶台等都很讲究。唐宋时期,窑洞种类增多,每个窑洞的作用有了明确分工,每家分为客屋窑、灶房窑、牲畜窑等,有暗庄、明庄和四合院庄。修窑庄一般以山形走向,避湿就干,避低就高,避阴就阳,使窑洞居室大有改进,此后,数百户、数千口的窑洞村落大量出现。明清时代,窑洞以安全、文明为目标向前发展,大原上出现了小城堡。高大土墙将一组窑洞或地坑院围起来,以防御兵荒和盗贼,群众把这些建筑群称为堡子,有城门,有高楼子,还有通向外界的地道。民国时期,出现了窑洞城市。
窑洞类型很多,但按大类分基本上有三种:一是明庄窑洞,也叫崖庄窑。它一般是在山畔、沟边利用崖势,先将崖面削齐,然后修庄挖窑洞,有一庄三窑和五窑的,也有五窑以上的。在董志原上,还有利用胡同修庄的,由于崖势不高,不得不挖进几米再挖窑洞,往往形成三面高,一面低,这种庄子被称为半明半暗庄。
二是下沉式地坑院窑洞。这种窑洞都在平塬大坳上修建。先将平地挖一个长方形的大坑,一般深5至8米,将坑内四面削成崖面,然后在四面崖上挖窑洞。并在一边修一个长坡道或斜洞子,直通塬面,作为人行道。这种窑洞实际是地下室,冬暖夏凉的特点更为明显。
三是箍窑。箍窑一般是用土坯和麦草黄泥浆砌成基墙,拱卷窑顶而成。窑顶上填土成双面坡形,远看象房,近看是窑。许多人还在箍窑上面撒了瓦,以保护窑顶不被雨淋,使箍窑的寿命更长。近年又出现了砖面箍窑,比泥土箍窑更坚固耐用。
窑洞按用途细分还有很多。如为了防盗,在正面窑上面再打个小窑,名曰高窑;在窑内一侧再打个能藏东西的小窑名叫拐窑;若因窑小,在盘炕的地方再掘一小窑叫炕窑;为了躲避战乱,在庄附近另挖一长道深洞,叫地窨子。住家院落中的窑洞因用途不同,名称也有所不同,有客屋窑、厨窑、畜圈窑、柴草窑、粮窑、井窑、磨窑、车窑等等。
千百年来,庆阳人以窑洞为居室,视窑洞为保护神。窑洞代表了富有,代表了文明。在新时代的今天,庆阳民居窑洞的面貌在发生着变化,不但增加了门面窗户,装上了玻璃,使窑内光线更充足,更明亮,而且窑口外圈或崖面用青砖砌衬,使窑洞更加坚固。还有,窑内墙壁、窑掌用白灰刷新,地面用砖或地板砖砌衬,防潮防鼠,清洁明亮。此外,一些新式高档家具如电视机、录音机等搬进了窑洞,给古朴的黄土窑洞增添了现代化的气息。
责任编辑:何瀚
投稿邮箱:343254522@qq.com
须知:非遗项目、图片、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