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书 卷八十二

干宝,字令升,新蔡人也。祖统,吴奋武将军、都亭侯。父莹,丹阳丞。宝少勤学,博览书记,以才器召为著作郎。平杜弢有功,赐爵关内侯。

据历史记载,干宝的祖父干统,三国时为东吴奋武将军都亭(今湖北恩施)侯;父干莹,曾仕吴,任立节都尉,迁居海盐,博览群书,晋元帝时召为佐著作郎,“以家贫,求补山阴令,迁始安太守。

搜神记谁写的(搜神记的作者干宝也在鄂州待过)(1)

长期居住于荆楚的干宝,长大后自然而然也脱离不了出仕为官的命运,幸运的是其得到了当时坐镇鄂州的军阀王导的赏识,不仅带领他立军功,还向朝廷举荐他。

在其任职期间,干宝利用职务之便,游览了当时鄂州辖区各处名山秀水,并有意记下了各处的奇闻异录,东晋时期武昌的辖区包括鄂、湘、赣、晋、豫、陕在内的部分地区。

干宝补山阴令的时间,当即其离任著作郎的时间,也就是太宁二年。干宝“家贫”的原因,当与东晋草创之初饥荒不断,政局不稳,经济凋敝有关。《晋书》卷二六《食货志》载太兴二年(319), “三吴大饥,死者以百数”。

干宝补山阴令的时间,当即其离任著作郎的时间,也就是太宁二年。干宝“家贫”的原因,当与东晋草创之初饥荒不断,政局不稳,经济凋敝有关。《晋书》卷二六《食货志》载太兴二年(319),“三吴大饥,死者以百数”。而王教两次举兵,无疑加重了这个新建政权政治、经济的危机。

东晋时期,官场政治氛围不是很好,内官重,外官轻,品级不高的内官想要平级调任需要找关系走后门送礼,原因也不是单方面的,那就是与当时送迎之风脱不开干系。

搜神记谁写的(搜神记的作者干宝也在鄂州待过)(2)

东晋一朝,送迎之风既盛,送故之资又如此巨大,那么干宝“以家贫”而求外任,也就可以理解了。千宝先补山阴令,据《晋书》卷五《地理志下》,山阴属会稽郡。会稽山水自然之美,天下闻名:而在当时,会稽还有引人注目处,陈寅恪先生指出:“北来上层社会阶级虽在建业首都作政治之活动,然其殖产兴利为经济之开发,则在会稽临海间之地域。”王氏、谢氏、郗氏等,先后于此地置田业。干宝在山阴之行迹,不可考。之后,干宝迁始安太守。《晋书》卷九四《翟汤传》载:

司徒王导辟,不就,隐于县界南山。始安太守干宝与汤通家,遗船饷之,敕吏云:“翟公廉让,卿致书论,便委船还。”汤无人反致,乃货易绢物,因寄还宝。宝本以为惠,而更烦之,益愧叹焉。张可礼先生依据上述记载推断:

干宝太宁二年离任著作郎、补山阴令,考虑到当时“长吏到官,末儿便迁”、“富足便退”的风气,则干宝迁始安太守或在,与王导太宁元年四月后辟翟汤并不矛盾,即司徒王导辟翟汤于前,始安太守于宝饷崔汤于后。史称干宝与霍汤“通家”,所谓通家,一谓世代有交谊之家,二谓姻亲:干宝与翟汤之间,究竟属于何种关系,因史科缺乏,难以速断。而从始安遣船饷馈隐居于寻阳的翟汤,足见此时的干宝确已不再“家贫”,而是相当富足了。

干宝正式发迹是从永嘉五年(311)正月开始的,因为参加了平定杜弢等荆湘流民起义的军事行动,被赐爵关内侯。太宁元年(323年),王导请为司徒右长史、迁散骑常侍。

太宁三年(324),为始安太守。

咸和元年(326年),母桓氏卒,葬灵泉里西南隅,干宝辞官为母守孝。

咸和二年(327),王导请为司徒右长史,干宝任司徒右长史期间,与同样隐居在鄂州的葛洪交往甚密,两人因此还成莫逆之交

咸和八年,(333) 干宝离任司徒右长史。

咸和九年(334)中干宝迁散骑 常侍。

咸康二年(336) 三月,干宝卒。

搜神记谁写的(搜神记的作者干宝也在鄂州待过)(3)

干宝生活的时代,正是大动乱时代,一方面封建门阀、分封制度加深了地主官僚特权对于穷苦大众的压迫,另一方面迁居边地的少数民族进一步崛起。东晋统治阶级治国无术,为了缓和矛盾,大力提倡佛教作为致太平的法宝,宣布佛教为国教。另一方面士大夫讲神论道,玄学清谈作为获取自身名望或者明哲保身的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