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这是人们最为熟悉的史观说法。与此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这个说法是吹牛,是意淫。那么,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是夸大其词吗?老谢来聊聊。
我们可以分为时间和性质两部分来展开探讨——时间上,真的有五千年吗?性质上,是文化还是文明?
我们先来聊第一点,时间问题。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就要知道“上下五千年”这个说法从何而来?又是如何发展?
在17世纪,天主教耶稣会意大利籍传教士卫匡国(原名Martin Martini,1614-1661,汉学家,地理学家,历史学家)曾撰写编年体历史著作《中国上古史》。作者在书中提议将伏羲作为中国历史的开端,并把伏羲统治的元年定为公元前2952年,这被认为是“上下五千年”说法的开端。
聊到这个说法的发展,就不得不提起历史书中的两位大人物,梁启超和孙中山。梁启超曾用“彬彬哉我文明!五千余岁历史古,光焰相续何绳绳”来歌颂中国文明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作为当时最有号召力的政治家,五千年文明的概念经他之手而广为流传。1912年,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同年在《祭黄帝文》中写下“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再之后,伴随着国家宣传和教育内化,华夏儿女、炎黄子孙,中华上下五千年等说法就潜移默化地种在了人们的心中。
上下五千年的上,具体可以指黄帝纪元元年,即公元前2697年。而中华民国元年,也就是黄帝纪元4609年。在黄帝之前,还有炎帝,还有相当丰富的部落和部族文化,这些部落或部族都是经过了漫长的时间才形成的,现今已经发掘的诸多文化遗址亦可印证。所以时间上,五千年确凿无疑。
时间问题解决了,我们来聊第二点,性质问题。五千年,是文化还是文明?一字之差,千里之别,这里面有大学问。
文化这个概念,宽松而广泛,可以笼统地说成是人类创造过程而产生的社会现象和历史积淀,文学艺术、民俗风情,甚至生活和思维方式,都可以划分到文化的范畴。但文明则不同,一般认为,文明的标志是文字的形成,国家(城邦)的建立,以及金属器具的产生。由此可见,文明相对于文化的内涵,是具有上升性的。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质疑者们,经常引用西方学者的观点发声,那就是西方学术界认可的中华文明,是3600年,以殷墟考古为实证。也有拥护者们争辩说,中国的文明,凭什么要外国来承认?
但今天要聊的,是历史问题而不是政治问题。历史是严谨的学问,考古是严肃的学科。聊历史不能侃大山,应该追溯问题本身,用实证和凭据说话。
在第一个问题中,我提到了现今已经发掘的诸多文化遗址,这包括半坡遗址、良渚遗址、仰韶遗址、贾湖遗址等等。其中,良渚遗址在2019年7月6日举行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文化被确认为良渚文明,良渚遗址的众多考古发现,印证了距今五千年左右,长江流域已经进入古国文明阶段。对此,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表示:“目前主流的国际学术界已经因良渚的发现,接受了中国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观点。”
而在我国考古学界中,除了良渚文明,被确立的5000年的文明,还有红山、江汉,和日照文明,此外还有石峁、陶寺、宝墩等4000年的文明,以及同样是5000年但尚未被确认为文明的凌家滩、铸鼎原等。
综上所述,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并非夸大其词。
老谢觉得,中国的历史好比一栋楼房,远远望去,好像只有三、四层楼高,走进来看,发现还有地下一层,可能还有地下二层甚至更多层,当然再往下还有地基,这些都等待未来的发掘和考证。我们生活在其中,理应同时保持谦逊和自信,并为它添砖加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