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慈隐恻,造次弗离。节义廉退,颠沛匪亏。性静情逸,心动神疲。守真志满,逐物意移。坚持雅操,好爵自縻。

千字文第十八则(千字文第十三讲:仁慈隐恻)(1)

上一次讲“仁慈隐恻,造次弗离”,重点放在“仁慈隐恻”上,因为时间关系没有讲“造次弗离”。

“造次”,是匆匆忙忙、急里忙慌的意思。这个词和下面的“颠沛”都来自《论语》,好像是“君子之于仁(讲课时记忆有误,应为: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跟这里讲的其实是一个意思:即使在急迫甚至颠沛流离的情况下,也不要违背“仁”,违背“仁慈恻隐”、“节义廉退”。

今天的课一开始,我们就讲了那个17岁的孩子从桥上跳下去这件事,这两天大家都在说(注:一位上海高中生跟同学发生争执,母亲到学校接孩子,回家路上又发生争执,母亲把车停在高架路上,最后孩子拉开车门,从桥上跳了下去……)。这叫什么?造次!在这样一种“造次”的情况下,如果还能记得“仁慈隐恻”,还能保持冷静,没有被那种“动物性”主宰,就不会有这种事发生!

下面是“节义廉退,颠沛匪亏”。“匪亏”,就是不亏,跟“弗离”是一个意思。“节义廉退”,需要一个字、一个字解释一下。

千字文第十八则(千字文第十三讲:仁慈隐恻)(2)

先说“节”。为什么叫“节”?实际上,这个“节”就是竹子的竹节,人们经常拿它比喻人的气节、节义。

这其实是中国人的一个特性。比方说君子,就经常用玉来形容——“君子比德于玉”嘛!因为玉是温润的,跟君子那种温、良、恭、俭、让的风格很像。人们还经常说,梅、兰、竹、菊是四君子,也是因为它们象征了君子的品格。这是中国人的一种思维方式,把一个物品的一部分特性拿出来跟人的一个特性比较,如果吻合,就用这个物品来代表人。

千字文第十八则(千字文第十三讲:仁慈隐恻)(3)

为什么用竹子的节表示气节、节义呢?因为竹子有一个特性——宁折不弯,不屈己从人,而且无论把竹子横着切断,还是竖着劈开,竹节都会存在。这就是“节”。

“节”,还有一个意思,就是“信”。在古代,两国之间使节往来,手里经常拿什么?大家看京剧《苏武牧羊》,苏武手里拿的是什么?一根竹杖,上面吊着一个牦牛尾,那叫旌节,就是表示“信”的。两国相争,不斩来使,就是为了通过使节相互沟通。沟通必须要有“信”,双方才能达成协议、解决问题。

下面是“义”。以前在公众号里讲过很多次:义者,宜也。什么是“宜”?在甲骨文里,“宜”是个象形字,就是祭台上放着几块切好的祭肉。祭祀之前,要把祭肉切开,而且要切得均匀。这就叫“宜”。这种意思再引申,就是每个人考虑自己利益的时候,还要考虑到别人的利益,好比切分祭肉,一定要均匀,这样所有人的利益就都平衡了。《周易》里说“义乃利之和”,其实就是要照顾到所有人的利益。这是“义”最原始的含义。

当然,后来也有其他方面的引申,比如: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怎么对待别人,这样就衍化出了江湖义气——你有我有全都有,风风火火闯九州!我们不能说水泊梁山里讲的这种义就不是“义”,但它是后来才有的。

千字文第十八则(千字文第十三讲:仁慈隐恻)(4)

再下面是“廉”。按通常理解,“廉”就是廉洁。不过,这个字也很有意思!很多人用过镰刀,镰刀的“镰”就是“廉”加个“钅”。为什么这么写?镰刀是割东西的,必须要快、锋利,锋利的意思就来自“廉”。作为工具,“快”当然是长处,但也容易伤人。古人有一个词,叫“廉隅”,就是说一个人非常耿直,有棱有角,但是棱角有时候也会“拉”人。这就是“廉”的含义,优点、缺点都表现出来了。

在《千字文》里,“廉”更多强调的是“廉洁”这层意思。一个人要求自己廉洁,肯定是非常好的品质。但是,廉洁到一定程度,再把自己的标准硬加到别人头上,“廉”就变成了“镰”,可能会伤人!

历史上有这样的例子。大家都知道《海瑞罢官》,戏里、电视剧里都有,还曾经因为……。不讲了,大家都知道原因。海瑞是清官,为民请命,最后被罢了官,电视剧里这么演,小说里也这么写。历史上的海瑞也确实是这种性格的人,但是当时人们对他的评价跟现在却不太一样。为什么?

千字文第十八则(千字文第十三讲:仁慈隐恻)(5)

明朝的制度基本上是朱元璋定的,这个制度从一开始就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明朝官员贪污腐败的特别多,跟这种制度有很大关系。朱元璋是贫苦人出身,所以安排这个制度的时候,他对手底下那些官吏特别“抠门”,给的钱根本不够养家糊口。如果仅仅拿那点俸禄养家,可能跟种地的老百姓差不多,弄不好比老百姓还惨,因为当官的还要应酬。这种情况下怎么办?就制度性地发展出一种灰色地带——收税的时候多收点,公家花一部分,自己花一部分。你说它合法,也不合;你说它不合法,这么多年延续下来,大家都这么做。当然,这一部分有时候发展得非常大,这就有问题了。

海瑞这个人是“清得不能再清”的清官,他认为,国家规定的俸禄是多少,就得拿多少。他自己过得非常穷。穷到什么程度?他做到三品官的时候(在明朝,如果不是皇亲国戚,三品官已经很大了),有朋友到他家串门,到他家门口,看到一个老太太,穿得破破烂烂,在门口坐着,就下马问老太太:你家海大人呢?老太太说:在家呢!朋友说:你去跟他说一下,有人来看他了!后来,朋友进了院,对海瑞说:海大人,你看你!都三品官了,找佣人也得找个像样点的,不能找这么个老太太!海瑞说:哪里是佣人,是我夫人!这就是海瑞。后来,海瑞去世,家里连个棺材都没有。古人对生养死葬这种事看得很重,几品官要有几品官的仪式。有个当官的朋友实在看不下去,出钱给他办了葬礼。

可以说,海瑞是那个年代的一个异类,不仅自己廉洁,还要求所有的官都这样,后世很多人称赞他。但是,他几乎没有朋友,很多人私下骂他,骂得很难听,把他当怪物看待,可以说过得很凄凉!说心里话,我感觉,皇帝用他,是把他当成一把剑去砍人,这样被砍的人就会恨他,而不会恨皇帝。这是讲“廉”的两个方面。

下面是“退”。我们这边墙上写的是:温、良、恭、俭、让,“让”其实就是“退”。《周易》里讲“谦谦君子”,形容君子的谦让,为而不争——该我做的,我就去做,有了好结果,你不给我,就算了,我也不争。《周易》有六十四卦,每一卦有六爻,每一爻又都有吉凶。六十四卦当中,只有一、二卦,六爻全都是吉,其中就有“谦”卦。这其实是表达这样一种意思:“谦”这种品质,如果你具备的话,无论走到什么地方,都不会遇到太大困难。

千字文第十八则(千字文第十三讲:仁慈隐恻)(6)

这是讲“节义廉退,颠沛匪亏”。

下面是“性静情逸,心动神疲。守真志满,逐物意移”。这几句话其实是讲一个意思。这种意思在当下的社会,我感觉太需要了!大家看一看我们周围的社会,从最高、最上面那一层的人到最底层,谁心里没有惶恐!?谁心里没有焦虑!?谁心里没有怨气!?整个社会都处在一种非常压抑的氛围当中。大家不要认为有权有势的人就没有焦虑、没有怨气,他们的焦虑、怨气比下层的人还要大,因为他们遇到的问题更多。当然,这里面原因很复杂,但最主要的根源是,这个社会几乎完全变成一种物质化的社会,人人都在极力追求物质。物质,当然有好的一面,可以让我们的父母、孩子生活得更好,这有什么不好的?当然没什么不好!但是这需要一个平衡。什么平衡?外界的物质跟我们的内心要有一个平衡。如果我们的内心平衡不了外界的物质,就会出现刚才说的那种状况——“心动神疲”、“逐物意移”,我们的心一直跟着外边的物质世界转。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心怎么会不空虚!无论我们追没追到物质、挣没挣到钱,也无论我们挣了几个亿、几百万还是几十万,都是这么一种状况。举个通俗点的例子:身体虚弱了,我们知道去锻炼——跑步、上健身房……。但是,这锻炼的是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心灵同样需要锻炼。只有我们的心灵也锻炼好了,有了一个强大的内心,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外在环境,我们才能始终保持一种平和心态,也就是“性静情逸”、“守真志满”。“真”是什么?中国人讲返璞归真,“真”就是精、气、神。人要有真精、真气、真神,要守住这些。整天在外面追物质、追花花世界,我们的心就长成豆芽菜了,所以我们的心也必须锻炼。怎么锻炼?其实,《千字文》讲的所有这些——“交友投分,切磨箴规。仁慈隐恻,造次弗离。节义廉退,颠沛匪亏”,都是锻炼。它能让我们处理好跟周围人的关系,处理好内心跟外在世界的关系。这恰恰是中国人的长处,甚至可以说一百年以前中国人在这方面是做得最好的。我们虽然没有宗教,但是我们的心灵有安放的地方,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听到我这么讲,很多人可能会说:你说的这是什么呀!虚头巴脑的,没啥意思!说心里话,我学习传统文化这么多年,得出的一个结论就是:这才是一个人的“定盘星”。只有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我们才能对任何环境都应付自如,就像在大海里游泳,没有一个强健的体魄肯定不行!

还有两句“坚持雅操,好爵自縻”。

“爵”是什么?大家都知道爵位,有高有低——公、侯、伯、子、男。这是后来的用法,不是最早的意思。“爵”,在古代是喝酒的杯子。商朝出土过中国最早的青铜器,里面就有“爵”,是用来陪葬的。为什么陪葬?太珍贵了,没有几个!后来慢慢多了,也就分出等级——什么级别的人用什么级别的“爵”。再后来,才用来表示官位级别。

“縻”,是拴牛的绳子。我们都知道,古代对边疆省份的管理叫“羁縻”,就是要像拴马(“羁”,是拴马的绳子)、拴牛一样,把边疆拴起来,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活动。

“坚持雅操”,就是上面这些高尚的行为如果能做到,那些“好爵”——高官厚禄,就像栓马、栓牛一样,跑不掉了。

当然,这是表面的意思。我们今天讲的不是这层意思,而是针对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做了一些延伸,就是想让我们每个人在这个喧嚣的社会里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跟社会有一个良好的互动,求得一种心灵的自在,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能很好地控制、很好地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