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与辩证关系(永远的辩证法之十五形而上与形而下)(1)

形而上学,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词语。接触过哲学的人都知道,它是同辩证法相对立的概念,是用片面、孤立 、静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

形而上,出自《易经·系辞》,原文是"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同形而上学比较,形而上这个词语更加抽象晦涩难懂,属于中国古代哲学范畴,指无形的或未成形体的东西;形而下则是指有形的或已成形体的东西。

这样理解或解释,人们可能感觉更加糊涂了。

所以必须换一种说法。

想起中学时候上语文课的时候,老师除了布置学生让学习生字、生词、背诵段落甚至整篇课文、研究某些语句的修辞手法之外,一般还会有一项要求,就是总结提炼课文的中心思想及段落大意。

想想看,课文的中心思想及段落大意,是课文的无形的东西,不就是形而上吗?而生字、生词、段落甚至课文、修辞手法,是课文的有形的东西,不就是形而下吗?

写一篇文章,首先要立意,确立文章的意图,也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是记叙文,就是要通过讲故事把后面的道理说明白,后面的道理就是文章的意图、中心思想;是说明文,就是要说明事物的来龙去脉和所以然,所以然就是文章的意图、中心思想;是议论文,就是要说明事情的是非曲直,是非曲直的道理就是文章的意图、中心思想。

然后要谋篇布局,构思和规划文章的结构,使之严谨完善,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典型的如议论文,有了论点论据,还要对论证结构进行设计,是采取总分式、分总式、还是总分总式,都是要讲究的。中国古人关于写文章有一种形象的表述:凤头、猪肚、豹尾。意思是说,文章开头一定要小巧玲珑、精致漂亮,像凤凰的头一样引人注目;中间的铺陈叙述则要内容有料、言之有物,像一头大肥猪的肚子那样饱满充实;文章结尾要短小精悍、干脆利索,像豹子的尾巴一样令人记忆深刻难忘。

最后就是要行文动笔、遣词造句了。讲事实、摆道理、打比方、举例子、引经据典、洋洋洒洒,都是其中之意。

回过头来看,立意是文章的灵魂与精神,它统驭着谋篇布局和行文动笔。好的立意才能有好的文章;没有好的立意,再好的辞藻和结构,文章也只是一堆文字符号的堆砌,或者也是长歪了、跑偏了的行尸走肉。而立意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的东西,因此对于文章而言,立意就是形而上。

谋篇布局和行文动笔是文章的结构与材料,是服从与服务于立意的。有了好的立意,还需要有高明的谋篇布局和行文动笔来体现,才能使文章血肉丰满、形象高大;如果没有好的谋篇布局和行文动笔,再好的立意,也只是一种停留在思想中的念头,不会得到有血有肉的生动展现,成不了影响别人、脍炙人口的文章。谋篇布局和行文动笔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的东西,因此对于文章而言,谋篇布局和行文动笔就是形而下。

如果觉得这样的说法仍然是文绉绉、还有点别扭、不太直白的话,只能再换一种说法了。

饭局,通俗地讲就是请客吃饭。这个估计人人都有过体验,即使没去过五星级大饭店,但寻常的饭馆也应该去过,再不济,乡村里的红白事宴也应该参加过。

大家都听说过一句话: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其实何止是午餐,早餐和晚餐也没有免费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世界上没有任何一顿饭是免费的。

有人也许要反驳了,谁说的?我就吃了好多顿免费的饭!从小到大,在父母名下,我吃了不计其数;长大以后,同学、朋友、领导、同事、客户,也请我吃了很多顿饭。如果你还是个孩子,这么说还有情可原;如果你已经是个成年人了,还这么说的话,只能说你是个勺子。

饭局这个事儿,你好好想想请客做局的那些主,都是随心所欲、漫无目的的吗?莫说别人,就是你的父母,管你饭吃,除了延续血脉的动物本能之外,还受到伦理和法律的约束,而且也不大可能管你一辈子。况且等你长大、父母变老的时候,你就不打算反哺赡养他们吗?即使你主观上没有打算,但客观上还要受伦理和法律的约束啊!

外人的请客吃饭的功利意图就更不在话下了。虽然打着同学聚会、朋友交往、联络感情的旗号,但背后没有功利目的考量的能有几个?即使不是为了图谋现在,也是为了铺垫将后,再不济也是为了答谢过往。历史上那些个著名的饭局,哪一个不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所以才有人给总结为:酒无好酒,宴无好宴。

说了这么多,回到正题。就饭局而言,请客做局的东道主都是有其目的和意图的,而且有些高明的东道主从始至终都不会明确说出其目的和意图,但聪明的客人一般都能领会到东道主的目的和意图。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此地无声胜有声”的情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的东西,对于饭局而言,就是形而上。至于在什么地方请客、在什么时间安排、点什么菜、喝什么酒、谁是主客、谁来作陪,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的东西,对于饭局而言,就是形而下。

这种说法,想必大家就都能明白了吧。

形而上者谓之道,道不远人,高深的哲理其实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