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校主题式教学研究的需要,结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我们重新整合了鲁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在学习完水、氧气、二氧化碳后,开始了金属的学习。知识由具体的点到了一个面的学习,因为跨度大,有部分学生也从明白走向了迷蒙。静思,发现原因有以下几点:

1、对新出现的化合物名称不认识,构成不了解。

像本节课出现的化合物名称——酸、盐,没有提前的知识铺垫,一下子空降在学生面前。"酸"还好点,在《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一节中,学生还接触过盐酸和碳酸,最起码知道盐酸怎么写,也知道盐酸能和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而对于"盐"是啥鬼,学生是真蒙啊,一说"盐",他们就认为是食盐,哪来这么多陌生面孔啊?!

2、忘记化合价知识,不能根据化学式正确读出物质名称。

虽然"盐"的定义学生没有接触过,但在学习《物质组成的表示》时,学生已经具备了应用化合价进行读、写、算的能力。今天看来,在力的作用下,这部分知识又大多反回到了老师手里。像课本中出现的CuSO4 、AgNO3 这些最基本的物质学生已经不能正确熟练地读出来了。

3、需要识记的内容太多,一时难以消化。

本节课从表面来看需要记住的知识就包括金属活动性顺序、规律;有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规律;实验现象;单质铁反应时的特殊情况都需要记忆。但课堂上留给学生记忆的时间是有限的,只有少数学生能达到当堂记住。还有就是即使学生记住了,没有及时的巩固提高,学生的记忆也是无用功。

主题式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条理,更好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策略:

1、在课堂导入环节,从元素周期表入手,由得失电子的分析到化合价的复习,进而把本节课中需要的酸、盐的化学式呈现出来,让学生读、算。

2、简单介绍酸、盐的知识。

如,先让学生写出盐酸、碳酸的化学式,然后分析它们名字中都有一个"酸"字,所以它们是一类物质——酸,进而增加硫酸和硝酸的认识。对于"盐"的认识,告诉学生食盐的主要成分氯化钠只是"盐"这一大家族中的一员,接下来举例氯化亚铁、氯化钙、氯化镁,让学生发现它们化学式书写上异同,这样就突破了含氯的盐的认识,然后以化合价中的"酸根"作为切入点,常识与其它的盐打招呼。

3、设计有梯度的练习,记学生在实验-结论-应用的过程中消化知识,并形成能力。

化学是以实验主的学科,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形成能力是最便捷的途径。在实验学案的设计上每个小主题都有三部分组成:探究实验、结论、针对该知识点的两到三个练习。这样学生既避免了死记硬背,也实现了知识的融会贯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课堂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让我们在且教、且思、且研究中不断前行。"虽终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化学金属的性质思维导图(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后感)(1)

记我们用双手托起明天的太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