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幕布和用竹棍撑起的众多人物形象,或高亢或嘶哑的乡音曲调……在青藏高原东部,流传百年的河湟皮影戏深深印刻在人们记忆中。

重拾儿时技艺传承非遗文化皮影戏(遇见非遗)(1)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云谷川小镇里的皮影戏。新华网发(郭勇良摄)

河湟皮影戏发源于陕西西路皮影戏,在青海东部农业区已经流传三百多年。与青海地方方言相融合,形成青海特有的“影子”腔。在漫长延续过程中,无论是皮影的制作、影戏的演出、唱腔的设计都是口口相传,师傅教徒弟学。

重拾儿时技艺传承非遗文化皮影戏(遇见非遗)(2)

皮影戏表演。

重拾儿时技艺传承非遗文化皮影戏(遇见非遗)(3)

皮影戏表演。

河湟皮影戏的人物脸谱和服饰造型生动形象,在几百年的传承中树立了双手过膝、丹凤眼和6字鼻等人物特点。它们或纯朴粗犷,或细腻浪漫,再加上流畅的雕镂,艳丽的着色,达到了通体剔透、四肢灵活的艺术效果。

重拾儿时技艺传承非遗文化皮影戏(遇见非遗)(4)

皮影戏艺人正在表演皮影戏。

河湟皮影戏在青海的传承和发展,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皮影戏剧品种,有明显的地域特点。河湟皮影戏的音乐只用于皮影戏,与其他地方剧种不通用,它有独立的板腔,专用的弦索曲牌、鼓吹乐曲牌和打击乐曲牌。剧目都是口头传承和即兴表演。因为皮影戏与青海当地的民俗活动有密切关系,所以在不同的民俗活动中演出剧目也有不同。

重拾儿时技艺传承非遗文化皮影戏(遇见非遗)(5)

皮影戏艺人正在表演皮影戏。新华网 潘彬彬摄

2006年11月,以青海大通皮影戏为代表的河湟皮影戏被青海省人民政府列入青海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又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拾儿时技艺传承非遗文化皮影戏(遇见非遗)(6)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云谷川小镇里的皮影戏。新华网发(郭勇良摄)

河湟皮影戏这门古老的传统艺术,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艺术魅力,它是以优美的民间工艺美术巧妙结合地方性曲艺唱腔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伴随着河湟人度过了许多欢乐美好的时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