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您解读的这本书叫做《追风筝的人》,本书中文版约24.5万字,我将用5期的内容为您讲解本书的精髓,本期是讲解的第4期。

《左传》中有一句话: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几乎每个人都听过这句话,也都明白其中的意义,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却并不多。

正如《追风筝的人》里,阿米尔知道自己对哈桑背信弃义,可在弗里蒙特生活的十几年里,尽管偶尔还会被过去的阴影干扰心智,但他从来没意识到该去弥补些什么。直到拉辛汗打来电话叫他回国,他仍旧不想回去面对。

可当他听到对方说“来吧,这里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他隐约感觉到拉辛汗知道当年的真相。到底他有什么重要的话要对阿米尔说呢?

01 被战争洗劫一空的城区,物是人非

回到巴基斯坦白沙瓦,一切恍如隔世。

在飞驰的计程车上,司机一路叨叨念,他对阿米尔感叹阿富汗这些年因战争造成的不幸,可阿米尔并不想过多回应。

他的思绪回到了当初逃难时,父亲和他在白沙瓦住过的那段日子,街道似曾相识。记忆再往前推移,他又想起了过去喀布尔的街景,那时候,街道拥挤,黄包车、自行车、行人,络绎不绝。小贩蹲在路边售卖商品,有他和哈桑喜欢吃的水果腌制品,有父亲最爱的炖肉,当然,还有满地的垃圾。

而此刻,司机载着他来到白沙瓦一个叫作“阿富汗城”的街区,这里住着不少阿富汗的难民,他们在这里照常做着小本生意,却还是过着最贫困的生活。

阿米尔想起当年,和父亲离家时的情境。拉辛汗来跟他们道别,父亲和他流着泪,依依不舍。后来,在美国的这些年,父亲还会常常跟拉辛汗通话,直到父亲病逝,拉辛汗还打来问候过。可在接下来的十五年里,因为信号问题,失去了联系。幸亏拉辛汗聪明,通过美国地图,找到加利福尼亚,又重新联系上了。

追风筝的人适合什么年纪看(一段不为人知的过去)(1)

阿米尔顺着他在电话里留下的地址,找到了他的住处。看到被病痛折磨得瘦骨嶙峋的拉辛汗,阿米尔心里五味杂陈。

坐在狭小的房间里,阿米尔讲述了他们逃难后的经历,说了一些关于父亲的事,也提到十五年前,他和心爱的女孩结婚了,对方是塔赫里将军的女儿索拉雅。然后,他告诉拉辛汗,因为当年他赠送的笔记本,激励他成为了一名作家。

然后,他们聊到了如今阿富汗的掌权组织塔利班。拉辛汗指着额头上的伤疤说,几年前,他去看球赛,因为身旁的观众看得激动,高声欢呼,被塔利班的人听到,冲过来,也不分青红皂白,拿着枪托就把他打得满头是血。

接着,拉辛汗又说起了他们的那座老房子。原来,当年他们离开后,父亲把房子让给了他住。当时,父亲想着战争很快就结束了,他还会回来继续生活的。所以,他将房子托付给了拉辛汗。

后来形势越来越严峻,为了击退俄军,阿富汗人民自发建立了许多武装组织,没想到,赶走了外国侵略者后,国内又出现了各种派系的争斗,从一个区到另一个区,出入必须持有通行证。这个时期,枪炮持续不断,说不准什么时候一枚炸弹就会击中谁家的房子。百姓为了安全,不得不在家里挖地道来逃生。

对拉辛汗来说,这里是他的家园,他不打算离开。他告诉阿米尔,他父亲建造的“恤孤院”没能逃过炮火的袭击,房子被炸了,不少孩子也被炸死了。

追风筝的人适合什么年纪看(一段不为人知的过去)(2)

他一激动,咳了一口血。阿米尔担心他的身体状况,说要带他回美国治疗。拉辛汗摆了摆手。他说,因为年纪大了,身体越来越多病痛,家里大大小小的活儿,他已经干不动了。但为了守护好这个家,他早些年特意去哈扎拉巴特,把哈桑叫回来帮忙打理。

听到哈桑的名字,阿米尔的心头又涌起一阵负罪感。

02 哈桑之死,引出一段令人崩溃的真相

其实,这次拉辛汗之所以喊阿米尔回来,除了再看看他,还有件很重要的事要拜托他。

原来,当年阿里带着哈桑离开后,就去了巴米扬亲戚家住。但阿里在城外不小心踩中地雷,被炸死了。哈桑和一位心地善良的姑娘结了婚,怀了孩子,过着安稳平和的生活,本来不想跟拉辛汗回老家,可当哈桑听说阿米尔的父亲病逝了,哭了整整一个晚上。

追风筝的人适合什么年纪看(一段不为人知的过去)(3)

他跟妻子商量后,决定回到喀布尔打理家园。虽然老宅有很多客房,可哈桑还是选择了那间简陋的泥屋。他们把被战争摧残过的院子重新修缮,恢复当年的生机。

在接下来的日子,哈桑曾度过了一段幸福美满的时光,他和妻子生了个儿子,他的亲生母亲回来了,请求原谅。哈桑原谅了母亲,他们享受着天伦之乐,他教儿子放风筝,带他去动物园。

此时,阿米尔以为哈桑还在老家。但拉辛汗只是默默地递给他一张照片和一封信,照片上是哈桑和他儿子索拉博,父子俩脸上洋溢着笑容;而信则是半年前哈桑写给阿米尔的亲笔信。

接着,拉辛汗继续说,塔利班将俄军击退后,开始实施种族灭杀,专门针对哈扎拉人,而当地的塔利班高官收到举报,说有哈扎拉人住在瓦兹尔·阿克巴·汗区的豪宅里。他们把哈桑抓起来,要将他们全部赶出去。一向温和的哈桑多次抗议,最终被当街击毙,哈桑的妻子也因为反抗,同样被枪杀。

听到这里,阿米尔如五雷轰顶,他脑海里能清晰地闪现当时哈桑遇难的情景,他知道哈桑所做的一切都是因为忠诚,都是为了他在守护那个家。

还没等阿米尔缓过劲来,拉辛汗又跟他提起,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被送到了卡德帕湾城的恤孤院,他希望阿米尔可以去把他接回来,因为有一对住在白沙瓦的慈善夫妇想要收养他。

阿米尔又一次陷入了内心挣扎,阿富汗目前是被塔利班掌管着,是个相当危险的地方。况且他讨厌回到那个令他窒息的地方。他现在有家庭,有妻子,有一个全新的生活,要为了一个仆人去冒险救子吗?

拉辛汗再次提醒他,这是他唯一一次可以重新选择做好人的机会,可以帮他消除罪孽,实现自我救赎。

追风筝的人适合什么年纪看(一段不为人知的过去)(4)

不等阿米尔反应,拉辛汗又抛出一枚“炸弹”。他告诉阿米尔,阿里是个没有生育能力的男人,哈桑其实是阿米尔父亲和哈桑母亲偷情时怀上的孩子,也就是他同父异母的兄弟。

这个消息,如同一枚炸弹,彻底使阿米尔崩溃了。

往事一幕幕闪过脑海,难怪父亲那么在乎哈桑,不但记得他的生日,还为他找专家医治兔唇,去哪儿都想带上他;难怪哈桑承认偷窃时,父亲会选择原谅;难怪阿里坚决要带哈桑离开时,父亲会哭得悲痛欲绝;难怪在美国,他还会经常惦记哈桑,希望他也在就好了。

原来,这竟是真相!那个曾经教育他,一个人的恶根源于偷盗,而父亲所做的一切远远超出了一个小偷的恶行。但父亲已去世,哈桑也死了,追究这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呢?

03 为了弥补罪过,阿米尔启程寻找遗孤

尽管阿米尔无法接受这个真相,当他想到哈桑的陪伴、忍让、包容、付出与牺牲,他知道这个世界上,那个忠诚于他的弟弟,爱他远甚过他自己的生命。这一刻,他决定了,要去把哈桑的孩子平安带回来。

从白沙瓦到喀布尔,阿米尔又重回那条崎岖颠簸的山路,那晕车的作呕感,再度袭来。他的这副模样,令司机法里德十分鄙夷。他是拉辛汗找来的,一个信得过的人,虽然不到三十岁,但他参加过俄军反击战,拥有丰富的战场经验,熟悉路况。

但作为一名英勇的阿富汗人,看到弱不禁风的阿米尔,法里德确实很嫌弃,但还是给他递来柠檬缓解不适。只是,他不理解,在阿富汗陷入水深火热的内战时期,眼前这个人,既然选择了逃离,为什么还要回来这个鬼地方。

追风筝的人适合什么年纪看(一段不为人知的过去)(5)

在路上,阿米尔看到被摧毁的房子,光着身子在踢球的孩子,坐在废弃的俄军坦克旁发呆的男人……这些景象令阿米尔觉得自己像个游客,对这一切感到陌生。法里德嘲讽地说:“这个地方哪里还算个国家?”他的态度就像拉辛汗说的,经历过战争的人,很难对外地人和颜悦色的。

这时候太阳已经下山了,法里德决定先到哥哥家借住一宿。他哥哥瓦希德是个心善的老实人,他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法里德见到孩子们,马上变得笑容可掬,他抱起小侄子,玩得不亦乐乎。

晚餐时,阿米尔见到了瓦希德的妻子,她温柔地给他们倒茶、放上食物。瓦希德问阿米尔为什么要回来阿富汗。阿米尔告诉他,自己是个作家。他们问他,会不会将国家的局面报道出来。他遗憾地告诉他们,他写的是小说,而不是新闻方向。

法里德再次嘲笑阿米尔,认为他是为了回来发国难财的。他的态度令瓦希德十分恼怒,呵斥他对客人无礼。但阿米尔却没有生气,他把哈桑和索拉博的照片递给他们说,这是他同父异母的弟弟和他的孩子,但弟弟和弟媳被塔利班打死了,听说孩子被送到了卡德帕湾城的恤孤院,他这次就是为了把孩子接回去。

听完他的话,瓦希德非常敬重他,法里德只是低着头默不出声。临睡前,法里德为自己的态度向阿米尔道歉,并告诉他,也许他能帮他找到这个孩子。

第二天,阿米尔跟瓦希德一家告别,他看着瓦希德抱着他的孩子们,看到因为战争,一家人都在为温饱问题而愁苦,他的内心有种说不出的难过。不过,他在他们的垫子底下,留了一些钱,希望能给他们应急。

就这样,他跟着法里德,踏上了寻亲之路。但在塔利班管控下的阿富汗,危机四伏,他们能否顺利找到索拉博呢?让我们期待下期的解读。


欢迎关注@以书话人生,经典好书,与君共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