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号有新人#

家乡的年味简介(故乡的年味二)(1)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

在那踩不出足迹的城市,殚精竭力,素位而行;年复一年的陪伴,真可能只有那轮明月了,不言不语,不离不弃,不嗔不怨......我能看见明月,故乡也能见明月,那里的山山水水,花花草草,村村庄庄,沟沟坎坎,小溪流水......故乡亲人的生死离别,悲欢离合,都会浮现在眼前,在岁月的剥蚀中,愈加清晰,历久弥新。

借一轮明月,希望能照出故乡来,是的,就在那个地方,朦胧的远山,影影绰绰,在飘渺的雾霭中,忽远忽近......放大点,再放大点,故乡在月光的照射下终于清晰起来,山明水秀间,洁白的霜点缀苍黄的大地,雾气笼罩黄黄绿绿的田野,田垄时而断断续续,时而弯弯曲曲,时而坑坑洼洼;树林,小山丘,一群低矮淳朴的村落,中间一条小溪逶迤穿行,溪边在这一处开着些不起眼的野花,在那一段又长着在冬日里也不肯褪绿的杂草;一条乡间小路,弯弯曲曲通向村里,如梦似幻间,仿佛自己踏上了那条充满乡土气息的小路,迷迷糊糊的往前走,突然听到有人叫我的名字,哎,这不是发小军军吗?他在当地开了个杂货店,我们寒暄几句,我向他挥手道别,军军用家乡话说“鸟走,再仙蛤子添!(别走,再多玩一下吧)最忆是乡音乡俗,我们那边的话特别有意思。

比如血流不止,我们那边说:血流流流流(发音从第一声到第四声),比如说慢慢来小心点,我们叫:”慢慢之、悠悠之”;又比如过年了,我们是说:过年咻;

家乡的年味简介(故乡的年味二)(2)

家乡的年味简介(故乡的年味二)(3)

故乡过年了,很多有趣的文化:

我们当地人的鸡腿文化

鸡腿是很重要的,过年时每家每户的男丁小孩辈,一定是要给鸡腿的,大年三十每家每户都杀鸡,男孩们要吃鸡腿的,如果家里男孩多,那真要杀很多只鸡了,而姐姐妹妹如果鸡腿不够,是只能给一个类似鸡腿的大块鸡肉给她们,这跟传统有关的。

然后拜年期间,如果是舅舅家的小男孩去姑姑家拜年,姑姑是一定要给小男孩斩鸡腿的,因为我们当地的文化就是舅舅才是最大的,如果出嫁姑姑家没给鸡腿,就表示姑姑家不尊重娘家人,日后娘家人就给你脸色看,而舅舅家的女儿如果去给姑姑拜年,是不一定会有鸡腿的。

孙儿辈如果去给分居另过的爷爷奶奶拜年,如果同时去了好几个男孩们,而鸡腿不够分的时候,爷爷奶奶一般鸡腿优先给长孙,后面的就最多仿鸡腿,这就是为何我们那边有个说法:爸爸妈妈庝满子,公公奶奶庝长孙;说的是当爷爷奶奶走后举办葬礼时,作为长孙是需要给爷爷奶奶端着灵位挂孝的,只有长孙有这个权利;而父母是因为家里有好几个男孩的话,老大,老二等等一般会先结婚成家,成家后就会分家另过的,而小儿子能陪伴父母最长时间,或者以后父母老了跟小儿子一起生活也是常见的,就是这种意思。

新婚女儿女婿在春节回娘家拜年,父母也是要给女儿女婿斩鸡腿的,表示对她们的重视和庝爱。

一只雄鸡,身上居然有如此多的意涵。

家乡的年味简介(故乡的年味二)(4)

家乡的年味简介(故乡的年味二)(5)

碟子料文化

当地的碟子料,也就是所说的饭前开胃菜,比如:红鱼,香肠,猪耳朵,猪/鸡肺,猪/鸡肝,猪/鸡大肠,猪小肠,腊肉,花生,豆子,瓜子,炸芋线,煎果子,油祺,糖果,酸菜,红薯干等等,当然还有饮料,酒品。因为大多是用小盘的碟子盛装的,所以叫碟子料;我们之间询问,这几天吃到什么碟子料了?意思是你去了几家亲友,受到热情招待没有?

因为去走亲访友,一进门后的拜年寒暄,然后主人家热情邀请你上桌,就会摆上这些的,同时主人家会陪同客人闲聊,说笑丰年,而女主人会去准备主食,做饭做菜,所以这个上菜前的空档期,就是上碟子料。碟子料越丰盛,说明主人越热情好客,主人家也越勤劳,家里丰衣足食,名声也越好。

访客这个时候一定要注意,就是这些碟子料是招待客人的,而客人最多意思一下,就是夹一两块吃就行,最多是吃瓜子,花生,喝酒,喝茶,因为这些容易添加,属于消耗品;不能把碟子料都吃完的,空盘是非常没有教养的行为,主人家会觉得你没有一点家教,一点人情世故都不懂,吃相难看,日后会被人笑话的。

这些碟子料,在上主食后会撤下的,留给主人去吃。主食一般是面食,一大盘面食然后加上鸡块,鱼肉,猪肉,菜蔬,等等,不够吃的话也有饭吃的,就是热情的主人家一定是让你吃饱喝足的。

家乡的年味简介(故乡的年味二)(6)

家乡的年味简介(故乡的年味二)(7)

家乡的年味简介(故乡的年味二)(8)

家乡的年味简介(故乡的年味二)(9)

家乡的年味简介(故乡的年味二)(10)

家乡的年味简介(故乡的年味二)(11)

家乡的年味简介(故乡的年味二)(12)

家乡的年味简介(故乡的年味二)(13)

家乡的年味简介(故乡的年味二)(14)

家乡的年味简介(故乡的年味二)(15)

家乡的年味简介(故乡的年味二)(16)

家乡的年味简介(故乡的年味二)(17)

家里生了男孩,发双红蛋

当地人如果在春节期间有生了男孩的,就会对本村的每家每户发染红的双红蛋,一定是染红的,不是白白的那种。反正农村人只要勤劳,养一群鸡是容易的事,也有那么多鸡蛋的。

家乡的年味简介(故乡的年味二)(18)

放孔明灯

一般从初五到元宵节,当地人也做孔明灯的,我们当地人叫“夜游子”,就是在晚间放,升空后带着火苗,就像天上漂的灯;那会儿是自己做,用个铁线做架子,一般是点火那个底架子,骨架因为要升起来,需要减轻重量,用竹篾,然后纸糊住四周,一般是4角形,做这种孔明灯要大人去做才好,要控制好火的大小,但不能没升空就烧坏了,也要能升起来。小孩是做不来的。

孔明灯(夜游子)做好之后,在铁线圈中间放上棉花,加上松香之类的(作用类似汽油),点火,慢慢的随着火的持续燃烧,气流充满纸糊的空间,时候到了,然后四个人拉住四个角,同时往上一抛,孔明灯就升空了。

注意这要在空旷的地方升空,一定不能让孔明灯挂在别人家的屋檐导致火灾,这在我们那边是非常的大不吉利,孔明灯寄气流往上升,一般能升到300米或800米高空,然后跟随气流在空中飘动,小孩们一般喜欢在地下追逐孔明灯,直到升到高空,目视成了小块豆腐那么大小,才兴意姗然的散去。

家乡的年味简介(故乡的年味二)(19)

家乡的年味简介(故乡的年味二)(20)

演大戏,搬茶灯戏(在宗祠祖堂的戏台演出)

那个年代各个村之间的联系还是很密切的,日常的木匠,水泥工,篾匠,厨师,风水师,裁缝,医师等等,都相互会请的,没有现在已经形成专业团队,有手艺的人们会在邻里乡村走动觅活儿,因此过年期间,各个村庄会相互拜年;我们当地的民间村庄相互庆祝新年的活动,主要有两种,一种叫演茶灯(搬茶灯),一种叫舞龙灯,演茶灯的团队演员多,他们的节目也更丰富,如果跳舞,唱戏,小品,杂艺或别的拿手好戏,配上吹唢呐的,打锣鼓的,敲钹的,吹长笛的等等配乐,他们基本上有十几个到二十个人,各个分工不同,男女演员需要化妆,脸上搽红油,有服装道具等等,比较专业,每场演出时间至少半小时到一小时......我妈妈小时候就演过茶灯。而耍龙灯的团队基本上10个人左右,节目只耍龙灯,一般十几分钟就可以演完。

那时各个村庄的人都比较重视声誉,因为日后这些人都会在邻村走动,干活,找些副业补贴家用等等,彼此的走动非常频繁的,所以声誉好的,以后做什么都方便,借钱借米借桌子借农耕锄具,借人力借牛耕地都方便,甚至声誉影响婚嫁,一旦家里人名声不好,那真是天大的耻辱!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搞得远远近近人皆尽知,所以大家还是很重视维护本村的声誉的。

家乡的年味简介(故乡的年味二)(21)

家乡的年味简介(故乡的年味二)(22)

家乡的年味简介(故乡的年味二)(23)

家乡的年味简介(故乡的年味二)(24)

家乡的年味简介(故乡的年味二)(25)

家乡的年味简介(故乡的年味二)(26)

从年初一到元宵节,一般的流程是,本村庄的人组织好男女青年演员们,加上有才艺的人,赞礼人员,配上唢呐,锣鼓,钹镲等等组成一个文艺团队,对附近的各个村庄进行演出拜年活动,注意一定是在晚间进行的,白天是不允许的,晚上大家才有空去看演出;一般是大村庄,有影响力的村庄才会组织起这些有才华的演茶灯文艺团队,小村庄的主要从事耍龙灯,即组织耍龙灯团队,相对简单。

  1. 下帖子,在演出前几天或当天白天,该村的文艺团队的先锋人员,会按照每个村的祠堂,下帖子,就是说明该文艺团队会在哪天晚上来演出拜年,因为那会儿每个村庄都有祠堂的,下帖就按照每个村庄祠堂来,不是下给个人,而是下给祠堂;所到该村的话事人接到对方下的红贴后,看看会不会跟别的村子的演出团队有时间冲突,一般一个晚上只会接受一到2个团队的演出活动,多出的都会安排在别的晚上,确认清楚后才接受帖子,就表明了接受该文艺团队的演出,接受了红贴就不能改日子或反悔的,无论演茶灯或者耍龙灯的,都要按照这个流程来,不能先没有下红贴就突然到别的村庄祠堂去演出。
  2. 本村的话事人接到红贴后,得通知本村的人们,让大家知道哪天有什么茶灯或者龙灯会来演出,小孩子们都高兴得很。本村话事人要准备好红包,也有的深夜了要准备夜宵招待的,一般给茶灯团队的红包会大很多,因为茶灯的演出会精彩很多,他们也付出更多。
  3. 当着双方谈妥之后,演茶灯的团队会在夜间到本村的祠堂来,快到某村时,唢呐声音,锣鼓声,钹等都会响起来,这是提醒本村人员有团队演出来了,于是狗叫声,及各种通知村民去祠堂参观演出的声音,小孩开心的吵闹声,爆竹声汇在一起,大家都知道有演出来了,都来祠堂围观。
  4. 放鞭炮,唱赞礼,这个演茶灯的才有,该演茶灯团队的人到达本村祠堂后,演员领头人在演出的祠堂先唱赞礼,就是赞美对方村庄人杰地灵的好话,而围观群众也是要答礼的,一唱一和的场景让人回味无穷:

--唱赞礼人: 屋顶盖着琉金瓦噢!

--围观观众: 有喔!

--唱赞礼人: 祝你东家做了好屋场!

--围观群众: 不会错!

--唱赞礼人: 新屋造起丁粮旺噢,

--围观观众: 有喔!

--唱赞礼人: 代代儿孙在朝堂!

--围观群众: 不会错!

。。。。。。

家乡的年味简介(故乡的年味二)(27)

5.演出,包括小品,舞蹈,杂技,说唱,笛子,唢呐,小鼓等等,统称演茶灯,大家兴致勃勃看完后,最后由本村话事人给演出团队红包!或者如果太晚的话,安排夜宵招待他们,红包是一定要给的, 但是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红包不能当主人家的面拆开,一定是在离开该村庄后才能拆开的,红包越大对方越高兴,日后越会在邻居面前称赞该村人很好,声誉好,日后的联系机会也会密切很多,比如请该村的木匠,篾匠,建房的水泥工,裁缝师傅,厨师,红白事团队等等,都会在日后优先照顾。

家乡的年味简介(故乡的年味二)(28)

6.当然那个时代也有搞恶作剧的,就是在某团队演出后,给演出团队红包,因为红包是不能当面拆开看的,一定要等离开对方村庄才能拆开的,一次我妈妈村庄的演出团队去邻村演出后,对方给出的红包摸上去很厚,但是里头其实表面上有几张人民币,底下的都是白纸!演出团队非常愤怒,于是咀咒该村会天火烧!果然那年这个村庄起了火灾......其实是某种巧合,但是如果干这么缺德的事,演出团队一定会到处诋毁该村庄的名声,连带日后该村庄的外出谋生人员都会受到歧视的。

家乡的年味简介(故乡的年味二)(29)

7.舞龙灯,这个大家都熟悉的,我们那边就是没有舞狮的,记忆中有趣的是我们村庄的舞龙团队,在年前排练的时候,因为还没准备好灯龙,就拿一把稻草,下面插一根棍子,几个人组成一条稻草龙排练,我们在旁边看得捂着嘴笑......这比真正的演出有趣多了

家乡的年味简介(故乡的年味二)(30)

家乡的年味简介(故乡的年味二)(31)

在一串鞭炮欢送过后,锣鼓声,唢呐声,钹镲声,长笛声,在狗叫声的伴随下渐渐远去,兴意姗然的观众们渐渐在黑暗中散去,弥漫在宗氏祠堂的鞭炮硝烟味,和着蒙蒙的夜色,往上飘荡,在天空那轮明月的注视下,故乡也慢慢进入梦乡。

夜已深, 梦里依稀见故人,醒来忽觉泪沾襟,西窗月色凉如水,梦魂犹在故乡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