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怕皈依三宝的人(皈依自己)(1)

“找自己”或是“做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其中的真谛,就在于剔除外面的、别人的所有道理和经验,完全以自己的内在部分为自己人生反省的标准,不断地以今天的智慧去穿透昨天,成就最完整的自己。

皈依是一个好词,虽然是佛教用语,但无论人皈依什么,如果能皈依得够完整,够彻底和纯粹,那么“皈依”的好处,就一定可以在自己身上呈现。

皈依两字,从字面上解释,皈是回转,或是皈投;依是依靠,或是信赖。凡是回转依靠,或皈投信赖的行为,都可称为皈依,所以皈依两字,也不是佛教之所专用。

其实人的一生本身就是不断在皈依的一生。

孩提时代,父母亲人的话是参照物。我会去掉被指责的,留下被表扬的……

幼儿园,被老师喜欢和表扬的小伙伴是参照物……

小学和初中,加上课本上讲的内容成为参照物;加上朋友多的,被异性喜欢的同学为参照物;加上“名人”“名星”“游戏高手”为参照物(这一点,我长大的时代没有);加上家里有钱的同学为参照物(这个,我的时代也没有);去掉“没朋友”“怪异的”“经常挨打挨骂的”……

在这儿我特别想说,我长大的时候,小学和初中的文艺体育活动很多,会唱会跳会跑的同学,会成为我的参照物。

孩提时代的反省,是不自觉的反省,这时候的反省表现为跟随,恰恰是这个阶段,已经足以影响到我们以后的人生。

这种“跟随”,注定了人生的滚滚洪流,最后都是向一个方向迈进的,喧嚣和拥挤,成为“跟随”这个关键词的副产品。

恰恰在这个年龄段,造物主是恩赐的,对每一个生命都进行了一次深情的呼唤:“皈依自我”!,这种呼唤让每一生命在这个时候都荡起涟漪,身心都快速地成长,长大的心灵,发现了这个世界有点不是那么一回事儿,与这个世界,发生了成长以来的第一次冲撞……

可惜,人类的专家学者们把这个呼唤视为身体的迅速变化带来的心理不适,忽视与身体共同长大的心灵,把这个时期统称为“叛逆期”。

像一个生命的婴儿时期,生命本该受到再一次精心呵护的年龄段,却被家长、学校、社会,以叛逆之名,把“自我”的第一次觉醒被打入了冷酷的深渊……

虽然这样,但生命中的“自我”毕竟是强大的,这样的冲撞,总是有一些东西消失了,也一定会有什么被留下来,或多或少。

我是幸运的,“叛逆期”的一次离家出走被精心呵护了,小时候经常被打被骂的我,父母在异地将我找到并带回家之后,竟然以平静度过,被认真公平地对待了。

也许是父母担心我再跑吧,挨揍的事情就从此不再发生了。

从高中开始,我成为一个独来独往的人,减掉了挨揍的威胁,我得以开始“任性”,本来就根本不喜欢学习,当然也就不再学习,只是喜欢打篮球,当时的这个参照物,是我的父亲。

父亲是我生长的县城里,打篮球打得最好的,那时候县城里最大的娱乐活动就是篮球,父亲自然就是现在所说的名星,他以此获得了一个县城人民的尊敬,并且父亲也是极度任性的人,曾经是空军飞行员,后来在文革期间,又是我们县的“造反总司令”,连当时在学校期间老师教训我时,常常会用“你要是能赶上你父亲一半就好了……”这样的言语,我以自己父亲为参照物,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

(写到这儿,抬头望着窗外的小雨,无比地怀念我的父亲,不记得他曾经给我讲过什么人生的大道理,只是他那刚正不阿的形象,在我相当长的成长岁月,一直就是榜样,反省现在的自己,在这点上,我仍无法企及。)

正是如此,这也让我成为同龄人里,打篮球打得最好的,虽然学习成绩差得不行,却幸运地因为打篮球被保送进了大学。

我得以继续任性,并在大学生活期间,因为长得帅又多才多艺,得以在老师和同学里受宠,把任性发展到极致,成为校园里的红人,当时根本没有把学习好的同学做参照物,只是和大多数学子一样,把每门功课及格当学习的参照物,大学四年,几十门功课只补考过一次,刚好达成顺利毕业,并拿到学位证。

(在这儿可以看到,以什么为参照物,往往影响着自己把事情,做到什么程度。)

这期间为人处事的参照物仍是父亲,而大学里又多了一项重要的人生内容,就是爱情。我总结自己的大学生活,就是谈了一场恋爱,因此,爱情的参照物,就成为了大学生活里,最主要的参照物。

当时自己的爱情参照物是什么东西呢?

琼瑶小说和电影,我特别记得一部叫《爱情故事》的电影,自己看了好几遍,印象最深的是男主角敲开很多琴房门寻找女主角的镜头。很幸运,大学的几年初恋女友,正是音乐系女生。

不必详说琼瑶小说了,如果你正好在初恋的季节,又正好在看琼瑶小说,就注定你将拥有琼瑶小说似的恋情。

我再次强调,恋爱这样的事情,人也是会不自觉地反省的,会把自己的爱情与参照物不断地进行比较,我那时的爱情,参照物里是不会有“前途、权力、地位、金钱的”,只会有够不够爱、够不够浪漫、女主人够不够漂亮……这些称为纯粹美好的东西。

但是比较出来的结果就是:现实输给了影响自己最大的小说和电影里的参照物。

我的初恋女友是一个高干家庭,前途、权力、金钱,她都可以给到我,可我那个时代根本没有这样的参照物,很自然就排斥这些东西,而我的参照物“足够的漂亮”,她却不够美,于是,初恋就被参照物给修正了,多年以后,我娶了一个大美女为妻。

那时候疯狂阅读琼瑶小说而泪流满面的我,似乎已经注定初恋的结局。

妻子给我生下一个美丽的女儿,这是我的梦想之一,读小说《飘》,男主人翁白瑞徳与郝思嘉生下一个女儿,他那么地爱这个女儿,而女儿却死于骑马。小说《飘》那时候是读不懂的,却莫名其妙地喜欢上这个情节,这故事就这样给了我一个参照物,要生一个漂亮的女儿,或是养一大堆女儿,这个观念,竟然是高中读小说时埋下的,后来又听说了“女儿是上辈子的情人,儿子是情敌……”的传说,对于我的女儿,在我的人生岁月里,就成为我感受到快乐和幸福的源泉。

特别想讲讲这个观念对我影响有多大:

而后来妻子又生下一个儿子,我对儿子一直没有什么感觉,女人从小到大,几乎所有的衣服玩具都我亲手买的,儿子长到6岁了,我没有亲手给他买过任何东西。记得那一年春节前要从北京回成都,助理陪着我给妻子和女儿买了一大堆礼物,后来已经到机场了,助理实在忍不住了,说:“你不给你儿买点什么呀?”,我现在都记得当时自己“恍悟”,竟然忘了有一个儿子,赶紧在机场买点东西补上,成为我第一次亲手给儿子买的第一份礼物。

直到近两年开始反省自我,去掉这些莫名其妙的人生经验和参照物,我才得以用心真正爱上这个儿子。

理性的读者君也许此时已经觉得我有点荒唐可笑了吧,但现实生活中,影响我们自我反省的荒唐参照物和观念难道少吗?

有儿女之别观念的人难到少吗?这个观念到底是怎么来的?父母、朋友、社会、传统?有这种观念的人,只会感觉到这是自然而然来的,有多少人真正问过自己,这真是我自己原生的观念吗?真的属于我自己吗?

就拿我步入社会开始,改革开放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自我反省的参照物里就有金钱了,到后来就只剩下钱了,这不同样的荒唐吗?

我们一起罗列一下这些荒唐吧……

把别人家的孩子、老公、老婆、父母、亲戚、朋友、宠物当自我评价的参照物的。

因为别人家的都比自己的好。有一个朋友或是亲人是做大官的,多好呀!

以上这些比较、观念,这些参照物,我都有过,我都经历过。

我们常常把别人的喜欢当自己的喜欢;把别人的道德当自己的道德;把别人的人生道理当自己的人生道理;把别人的修养当自己的修养;把别人的事业当自己的事业。

我在互联网领域创业拼杀的时候,不一样把马云当参照物吗!

“成为马云!”不荒唐吗?

最荒唐的是,这个世界里的“好”,是大家都说的好,“坏”也是大家都说的坏。

鬼怕皈依三宝的人(皈依自己)(2)

一个人自我反省的评价体系里面,盛满了各种各样的参照物,各种各样的标准,各种各样的人物和事件,与虚无缥缈的“三观”相比,这些东西对一个人来说,通过人的自我反省和修正,这种无时无刻不在的自我对话,对我们的一言一行,施加着巨大的影响力。

一个人拿来自我评价和自我反省的世界,对于这个人来说,才是最真实的世界,构成了一个人对这个世界认知的全部,也构成了这个人最主要的精神生活。

也许人们都会发现,拿外面的世界当自己的参照物所展开的反省,是荒谬的。

现在社会上不是频频听到“找自己”,“成为自己”“做喜欢的自己”的呐喊吗!

也许,拿别人的思想或是成功,来做自己反省参照物都是阶段性的。最终,大多数人都会成长到以自己为照参物的阶段,而这个阶段就被我们称为:终于找到真正的自己。或者说是:终于明白自己应该成为怎样的人。

真正成熟的人,不会老是说要“超越自己”或是“超越某人”。成熟之人以自己的昨天为师,学会了一直都在当自己的学生。

“找自己”或是“做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其中的真谛,就在于剔除外面的、别人的所有道理和经验,完全以自己的内在部分为自己人生反省的标准,不断地以今天的智慧去穿透昨天,成就最完整的自己。

人只要完整了,便可以获得内心的和谐宁静,就可以找到那种无任何预设条件下的快乐。

不需要达成某种条件就可以感受到的快乐。才是持久的快乐。

反省必须找到源头,把自己所有的人生观念延着脉络审视到源头,找到原生态的自己,这才是真正的悟,能在源头上去伪存真,就是大彻大悟。

无论任何事情,只与自己比较,就叫找到自己。

猎豹会把狮子当反省标准吗?田鼠会把猫头鹰当反省标准吗?

羊不会把狼当榜样,它只能成为跑得最快的羊。

如是,你找到自己了吗?

现在的半山每天做得最多的,是向大自然学习,并且以参悟到的大自然之智慧,作为自己的反省的一切标准,不怕大家笑话,这是造物主的标准,也是神的标准。

皈依真实的自己,就是皈依神。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