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文化成就简史)(1)

百家争鸣

  春秋末至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界自由论争的局面。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制度发生巨大变革,代表社会不同利益群体的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形成了儒、道、法、兵、墨、名、阴阳、纵横、农、杂等学术流派,诸子百家就天道观、认识论、礼法制度、社会伦理、名实关系以及政治主张等宇宙社会人生等论题进行论争。对当时学术、文化的发展和后世的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诸子百家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各个学派及其代表人物的总称。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蒿,代表不同利益群体的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出现诸子林立、百家争鸣的局面。《汉书·艺文志》记载:“诸子百八十九家。”诸子百家之称由此起。诸子,指各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老子、墨子、孟子、荀子、庄子、管子、孙子等;百家,指各学派,主要有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家、阴阳家等。

  儒家

  由孔子创立并由后世儒生所发展的学派。春秋末年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战国时,儒家与墨家并称显学,代表人物有孟子、荀子。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奉儒家为正统。汉唐儒学以注疏之学为主,宋明理学以义理之学为主。儒家学说以“仁”为中心,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中庸之道。政治上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礼义教化,竭力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儒家学说统治中国学术思想2000余年,对后世影响深远。

  孔子

  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曾任鲁国官吏,后聚徒讲学,宣传政治主张,周游列国,终不见用。晚年回鲁,编订《春秋》,整理《诗》《书》等文献。其思想核心是“仁”;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克己复礼和正名,维护旧秩序;对鬼神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教育上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其言行主要保存在《论语》中。

  有教无类:

  孔子的教育思想之一。语出《论语·卫灵公》。类,类别和区别。有教无类,意为对学生应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施以同等的教育,不因其贵贱、贫富而有所区别。西周及以箭,实行世卿世禄制,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及其子弟才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与机会。孔子办学,不论贫富、贵贱、地域,都同样对其进行教诲。有教无类使平民也有了受教育的机会,为诸子百家争鸣奠定了基础。

  四书五经:

  儒家经典四书和五经的合称。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是《礼记》的两篇,《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集,《孟子》主要记载孟子的言行。朱熹作《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正式确立,宋以后成为科举取士的标准用书。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相传经孔子整理、删定。《诗》是最早的诗集;《书》即《尚书》,为上古文献的汇编;《易》是占卜用书;《礼》即《仪礼》,记载各种礼仪;《春秋》是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五经是研究古代制度、文化的宝贵资料。

  六经

  儒家六部经典著作的合称。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由孔子编订成书。《诗》即《诗经》,是最早的诗集,由风、雅、颂组成;《书》即《尚书》,为上古历史文献的汇编;《礼》即《仪礼》,是周代朝聘、婚丧等礼仪制度的汇编;《易》是最早的占卜用书;《春秋》是孔子在鲁国史书的基础上修订而成,是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其中《乐》有名无书,或毁于秦末焚书,故通常称为五经。汉武帝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经典“五经”的独尊地位,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十三经

  十三部儒家经典著作的统称。西汉武帝时以《诗》《书》《礼》《易》《春秋》立于学官,合称五经。唐代以《诗》《书》《易》《周礼》《礼记》《仪礼》《公羊传》《穀梁传》《左传》为九经。至唐文宗开成年间刻石国子学,又加《孝经》《论语》《尔雅》为十二经。宋复增《孟子》,因有十三经之称。南宋以后,将各家注疏合刻成书,称《十三经注疏》,以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阮元刻本为优。

  《周易》

  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相传是周文王姬昌所作(一说“周”有周密、周遍等义),“易”有变易、不易、简易三义。内容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还有起解说作用的卦辞和辞。《传》是对《经》的解说,共七种十篇,统称“十翼”,旧传孔子作,据近人研究,应为战国或秦汉之际所作。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周易》,卦名与次序与今本迥异。《周易》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思孟学派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之一。思,子思,孔子之孙。孟,孟轲,曾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因二人思想相近,后人有思孟学派之称。该派主张“天道”与“人道”合一,“天命”与“人性”合一,提倡“性善”“尽心”“诚”。在修养方法上注重内心省察,主张“慎独”“良知良能”。社会历史观上主张祖述尧舜,行仁政,提倡“法先王”。《中庸》《孟子》是该派的主要代表作。思孟学派对宋明理学产生了深远影响。郭店竹简中的儒家佚籍为研究思孟学派提供了新的史料。

为什么说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文化成就简史)(2)

  孟子

  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他继承孔子的学说而有所发展,思想核心是仁、义。他主张兴王道,行仁政,主张保民;提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主张暴君放伐;反对诸侯间的不义战争,对各国政治和战争多有抨击;性善论是其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其学说主要保存在《孟子》一书,元朝时,被追封为亚圣。

  民贵君轻

  中国古代传统政治思想。《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人民才是最重要的,民心向背关系国家政权安危,而国君和社稷处于次要地位。民贵君轻是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庶民地位提高的反映。其构成了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本质上是君本位下以民为国家之本的民本思想。这种思想有利于扼制君主暴政、缓和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促进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并对明清之际批判专制主义的思潮有积极影响。

  荀子

  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名况,赵国人,时人尊称他为荀卿。曾游访齐、楚、秦、赵等国,在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和楚国兰陵令。他主张以礼治国,礼法并举;反对孟子性善论,认为人性本恶,故而要用礼治来约束,做到“明分使群”,通过后天教化达到性善;荀子认为天是没有意志的自然存在,与人事的吉凶祸福无关,人在顺应规律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改造自然,“制天命而用之”。其学说主要保存在《荀子》一书。

  稷下学宫

战国时期齐国的学术中心。建于田齐桓公时,因设在齐国都城临淄稷门外而得名。至宣王时最盛。稷下学宫吸引了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等流派的大批学者前往讲学和著述,招揽文学游说之士数千人,使其成为各学派荟萃的中心。淳于毙、田骈、慎到和荀况等著名学者曾期会于此。稷下学宫对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对当时学术的繁荣和发展有重要作用。

为什么说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文化成就简史)(3)

  大同与小康

  儒家提出的两种理想社会。出自《礼记·礼运》。儒家认为远古时代圣王尧舜治世就是大同社会,在大同社会中,天下为公,圣王施仁德之政而惠泽万民,是最理想的社会形态。大同社会解体后进入夏、商、周时期,产生了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这是一种私有制社会,在这个社会里,统治者采用军事、法律、道德等手段维系社会生活。大同、小康社会为历代思想家和政治家所重视,是中国人所向往追求的理想社会。

  内圣外王

  中国古代伦理思想中的一种理想人格。语出《庄子·天下》。内圣,指将道藏于内心自然无为;外王,指将道显示于外,推行王道。其意是内有圣人之法,内心修养达到最高的道德境界;外施王者之政,对外能施展卓越的治国才干。原为道家的政治理想,后被宋儒汲取并以此标榜。

为什么说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文化成就简史)(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