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头条号“小陈茶事”原创文章,首发头条号,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文/小陈茶事

喝茶基本知识(很多喝茶的都不懂)(1)

【一】

北国的你们,早已习惯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而我们南国的冬季却姗姗来迟,仿佛那些大雪与雾霾只与闽地一带没丝毫关系。

腊月的榕城,温文尔雅似陈家洛,从不会寒风肆掠大雪纷飞。

入冬以来,村姑陈觉得,醒来的每一天都是阳光明媚,温暖和煦。

早己习惯了在喝茶前总要欣赏一下缥缈奇幻的茶雾,除了可以雾里看花也可以雾里看茶。

看官们有没有发现,喝茶时,常常会发现茶汤的表面上飘着一股白色的“雾气”,有人呼它“茶雾”,也有人叫它“茶氲”或者“汤氲”。

泡武夷岩茶和其他一些发酵较重的茶,会在汤面上形成白色的茶雾。

喝茶基本知识(很多喝茶的都不懂)(2)

【二】

茶汤上所产生的如雾般的气体,称为“茶雾”。

这神秘的茶雾是如何产生的呢?村姑陈给大家科普一下。

在茶汤内,有一些脂溶性物质,比如脂肪酸、比如胡萝卜素、以及一些挥发性香气成分(醇类),这类浸出物质比重较轻,漂浮于汤面之上。

于是我们在泡武夷岩茶时经常发现,茶汤表面会出现一层非常薄的油雾,呈白色,汤色越深越容易发现。

这是因为汤面为脂溶性物质为主,若茶汤上下温差大时,在茶汤上就容易产生茶雾。

有人说,产生的这种茶雾,很可能是一种杂质的体现。

这纯粹是扯蛋!

这种白色的茶雾,并不是什么杂质,其实是茶汤中脂溶性物质的呈现。

茶雾氤氲,“氲”字,有“天地间和合而盈盛的气”之意。是一种美妙的物理现象。

因汤面为脂溶性物质为主,若茶汤上下温差大时,在茶汤上就容易产生茶氲。

如果茶叶本身的内含物质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内容丰富,那么茶汤的浸出物也相对会多,浸出物内有一些脂溶性物质,溶解在汤中。

所以,一泡内容丰富的岩茶,它的茶雾也相对会多。反之,茶雾的多少,也是判断一泡茶是否内容丰富的标准。

喝茶基本知识(很多喝茶的都不懂)(3)

【三】

大家平时喝茶,一泡茶汤冲出来,被那个香气吸引,都急着品尝,根本不会注意到这些奇特而有趣的现象。

但是,本村姑觉得,观察茶雾,看茶汤的颜色变化,细品茶的浓淡丰润,这些才是除了品茶之外更加有意思的事。

是喝茶给我们额外的惊喜。

茶雾存在于武夷岩茶茶汤表面上,那是一层非常薄的油雾,肉眼很难看到,在排除茶叶、水、容器受污染的可能性后,如果你所泡的茶是武夷岩茶,有一层油雾是再正常不过的。

茶油把茶和空气分隔,而茶水的温度高,产生的水蒸气没法散到空气中,然后很快地冒出,飞入空气中迅速消失。

所以仔细看,茶雾的形状是不停在变化的,有时如烟,有时如如柱,娉娉婷婷,美妙无比。

茶雾在阴天很难观察到。

这是因为气压在作怪。阴天的气压低于晴天,所以当我们冲泡岩茶时,气泡会极快地冒出油面,难以形成茶雾。

而冬天,气温低,茶雾会更加明显。

想观察茶雾吗,快快泡一杯口粮水仙或者口粮肉桂吧。

在茶汤氤氲间,茶雾如美丽的仙子,袅袅动人。

喝茶基本知识(很多喝茶的都不懂)(4)

【四】

茶雾是怎么形成的?

这跟水的温度有相当大的关系。中学物理老师讲过,雾的形成是水蒸气包裹挥发物形成的,气温水温都是影响因素。

茶雾的多少,与岩茶的品质有间接关系,但不完全正面相关。

另外,茶叶中茶毫的含量对“茶雾”或者说“茶氲”的形成也有十分大的影响。

茶毫,是茶叶芽尖上面细小的绒毛,其中含有丰富的茶氨酸、茶多酚等营养物质。比如白毫银针,它的芽头上就披满了白毫。

一般来说,鲜叶的嫩度越嫩,茶毫就越多。

茶毫的多少在很多情况下是茶叶嫩度一个重要指标。也是茶雾形成的另一个标准。

除此以外,茶器的外形、茶汤的温度、当时茶汤与空气的温差等也会影响茶雾的形成。

喝茶基本知识(很多喝茶的都不懂)(5)

总结一下,有六大因素会决定茶雾的形成

1、茶汤浸出物中,脂溶性物质越多,效果越明显。

2、汤色越深,容易对比产生,越容易被发现。

3、冲泡时汤水温度越高,瞬间浸出物质较多,越容易产生。

4、气温较低、气压偏低时,也较容易产生。

5、盛汤的容器,也会稍有影响,使用白瓷器皿则更为明显。

6、茶的内含物营养物质越丰富,越容易出现茶雾。

喝茶基本知识(很多喝茶的都不懂)(6)

【五】

偶然在一本书中看到一句话。

“泡茶时在沸腾起的雾气里,只要你心诚,就能够看见你最想念的人的影像。”

而至今,我只看到了缥缈氤氲的茶雾。

还有可爱的你们。

喝茶基本知识(很多喝茶的都不懂)(7)

想要了解更多关于武夷岩茶,福鼎白茶等茶叶的相关知识,可以关注微信公众账号:小陈茶事(ID:chentea999)

关于白茶,你还可以看↓↓↓

一篇文章告诉你:马头岩肉桂和牛栏坑肉桂有什么区别

福鼎白茶 | 明前茶和雨前茶的功效作用有哪些差别?

茶叶审评 | “牛栏坑肉桂”与亲兄弟“金交椅肉桂”一争高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