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挑战赛#

在人人精进的时代,知识付费成了最好的选择,都在孜孜不倦地解锁自己的成长勋章。然而,在千百年前,知识付费就已经悄然流行了。

明媚的阳光照耀着大地,在茂盛的大树之下,群贤依次排开,一位老者娓娓道来天地真理,解惑弟子的疑虑。这就是我们所能想到的孔子讲学的场景,经口口相传为“杏坛讲学”,这也是知识付费的最初场景。

当然,孔子的知识付费与现代的知识付费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参与到孔子的学堂中,可以学到多种课程,来提高自己素质与技能,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六艺”。参与孔子的课程,需要缴纳束脩,也就是我们现在熟悉的学费,毕竟孔老师也要生活。

之所以说与现在的知识付费有所区别,不仅仅体现在收费上,而是让学习成了更多人的权利。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平民百姓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即使是名门贵族也未必有受教育的机会。

孔子抱着“有教无类”的愿景开堂讲课,只要缴纳学费,不问身家门族,都可以学习各种典籍和技能。孔子的讲学使六艺民众化,启化民智,大开社会风气,生徒蜂起竞聚,是一种极为难得的思想解放。像这种大规模招生并且进行教育的,孔子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在古代,更准确地说,在孔子之前,人们的谋生限于种地、做工、经商、做官,没有听说过通过其他途径谋生的。正如孟子提到的: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正是孔子让教育平民化,使得讲学成为一种职业,扩大了当时的社会阶层类型,为更多人开辟了谋生的道路,孔子成为把教育当职业的第一人。

自从孔子开讲招生以来,很多人学成以后便开始了自己的讲学生涯,不再从事生产,这在以前是没有听说过的。基于这一点,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讨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就是主要论调。

除了讲学,孔子还主张士之阶级参与做官。在孔子的学徒中,就有不少参与政事的,比如之路“可使治赋”,冉有之“可使为宰”,公西华“可使宾客言”,他们都能在“千乘之国”办事。像这种自己不事生产依靠他人生活的阶级就是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士农工商,在孔子之前大概是没有的。

尽管有不少反对的声音,但是孔子通过讲学确实开辟了新的道路,为社会带来深刻的思考。社会阶层的改变,讲学的职业化,这些突破性的改变,不仅仅是孔子推行“有教无类”的理念,更是基于当时社会经济的改变。

随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井田制的土崩瓦解,曾经不能拥有土地的庶民得到了解放,极大地提到了生产自由度,使之迅速崛起,产生富豪资本,比如,吕不韦以大贾而为秦相。总之,井田制的没落与瓦解,导致庶民解放,私产出现,富豪涌现,思想进一步解放,为孔子的“知识付费”打下了基础。

回首这一路的发展,无论是在千年前的杏坛之下,还是如今的屏幕之上,根据社会时代的发展需要都在积极求索,用知识不断完善自身,追求更好的自己。

孔子对待财富(知识付费的鼻祖)(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