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辣汤,碗里春秋
作者/徐春红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的时候,胡辣汤那独特的诱人的香味便在我们这个小县城的各个角落里飘荡开来。
胡辣汤,在我们这儿也叫糊辣汤,其主料丰富,配料讲究,制作过程也较为复杂,是我们中原地带早餐中不可或缺的一道“霸王汤”。对于它究竟起源于哪朝哪代,网上和民间众说纷纭,但对于它的起源地说法倒还一致,都认为它起源于河南周口市逍遥镇。我们这个小县城地处鲁西南一隅,与河南毗邻,是中原大地的一部分,久而久之,胡辣汤也成了我们这个小县城的传统名吃了。
说它主料丰富配料讲究一点也不过分。主料是大骨汤,面筋,牛肉丁或羊肉丁,香菇,花生米,海带丝,粉条等等。配料有胡椒粉,香油,酱油,醋,葱,姜,精盐以及其它一些调料。
在这些原材料中不得不提一下面筋和胡椒粉。制作面筋也叫洗面筋,面粉倒入适量水和成很硬的面团,然后再让面团醒一小时左右。之后倒入水没过面团,浸泡十多分钟后就开始不停的揉捏。面团越来越小,直到面团变成浅灰色,面筋也洗好了。洗面筋的水是绝对不可以倒掉的,胡辣汤之所以粘而不稠,之所以顺滑主要得益于这洗面筋的水。而胡椒粉虽然是配料,其地位却非同一般。胡辣汤之所以得名主要是因为它的功劳。它把这道汤的味道提升到一个高度:麻而不辣,胡而不苦,闻起来有一丁点呛鼻,喝起来又有一股浓郁的芬香,回味悠长。
胡辣汤的通常作法是:煮好的大骨汤加一定量的水,烧热后下入肉丁,面筋,香菇,提前泡好的海带丝花生米、粉条等。等到海带丝花生米等煮透后倒入搅拌均匀的面筋水,临出锅的时候倒入胡椒粉。盛上一碗,还没喝那香气就能让人心旷神怡。喝时淋入香油,醋,配着油条,面泡,水煎包或烫面包,一道让你的味蕾达到极致的早点就这样诞生了!
父亲是胡辣汤的铁粉,我家一年四季的早饭大多都是喝胡辣汤。当然,我们喝得胡辣汤是母亲亲手做的而非早市上买的。与早市卖的胡辣汤相比,家庭的胡辣汤一般是比较要简单的。我家的胡辣汤甚至都到了简陋的地步。其实,那个年代早市上卖的胡辣汤也远不如现在的胡辣汤好喝。毕竟,那个年代物质不丰富,想讲究也没那个条件。
我朦胧记事的时候家里还不怎么吃白面,所以也很我们的胡辣汤里根本没有面筋。肉丁,那更是想都不敢想的。我们的胡辣汤也就是水烧开后放入用盐和一点酱油腌好的葱花,再放点青菜叶,勾点面粉,再放点胡椒粉就妥了。如果没有胡椒粉根本就不能称之为胡辣汤,充其量也就是一锅咸饭而已。但也正因为一点明椒粉的加入满足了父亲味觉上对胡辣汤的渴望,支撑他与艰难困苦作斗争,他坚信他能让全家人都喝上真正的胡辣汤。
其后,我家的胡辣汤内容渐渐丰富起来!
我上小学的时候,面筋已经是我家胡辣汤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了。母亲洗的面筋不仅爽滑劲道,而且丢入锅里薄厚大小都很均匀,看来它不仅可饱口福还可饱眼福。等我上了初中,我们的胡辣汤里又多了许多原料,比如海带丝,豆腐丁,豆皮,偶尔也会有肉丁。看着桌上一碗碗胡辣汤,父亲脸上就会出现欣慰的笑容。是他和母亲不懈地努力才把日子过得蒸蒸日上,才让我们碗里的胡辣汤不再徒有虚名。多年之后,母亲烧制胡辣汤时就可随意加或减各种原料了。比如,父亲有时想吃点羊肉和海带不想吃香菇了,母亲就根据父亲的意愿放羊肉丁,香菇丁,海带丝。有时又想吃牛肉,豆皮和木耳了,母亲就放牛肉丁,豆皮丝,碎木耳。总之,我们碗里的胡辣汤时时翻新,日日不同,越变味越好,由原来的清汤寡水到现在的色香味俱全。同样,早市上的胡辣汤亦是华转身,做到名副其实地原料丰富,配料讲究,制作程序复杂了。
父母年纪大了,有时我们会给父亲从早市上买碗胡辣汤。父亲说不错,吃得也香,但母亲知道父亲是口是心非,不想让她过于劳累才这么说的。母亲知道父亲更喜欢她做的胡辣汤。一次我悄悄问父亲,母亲做的胡辣汤真就比买的更合他口味?父亲不假思索地回答:“买的胡辣汤养口,但你娘做的不光养口更养心!”
我惊诧于识字不多的父亲竟然能说出这么富有哲理充满爱意的话!一碗胡辣汤折射出多少父母之间的深情厚义呀!
再没有比碗里的食物更能直接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的了;再没有比亲手做的一碗饭更能慰籍人的心灵。胡辣汤,市井百姓碗里再普遍不过的一道吃食,其原料由单一到丰富的变化,其制作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反映着时代的变迁,书写着碗里春秋,更演绎着这些春秋里的爱情故事!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