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是一部绝好的职场片,虽然已经滚瓜烂熟,但实在无聊了,也还会看第九遍。

近读部级领导读本清史读本,里面收录的文章,写法完全是初中历史课本式的,甚至是幼儿绘本般的简单,全然不像是历史学者的作品。关键是,还为一些比较生僻的字配了拼音——为初中文化程度的部级领导考虑得可真周到。

琅琊榜霓凰郡主和皇帝的关系(琅琊榜霓凰郡主的原型竟然是她)(1)

虽说是以史为鉴,只是这么干,是不是把当下真的当成了大清?

反正我是不同意的。

却说《琅琊榜》中的霓凰,乃是南境云南穆王府的当家人,手握重兵,颇为梁王器重的同时,也颇为忌惮。

琅琊榜霓凰郡主和皇帝的关系(琅琊榜霓凰郡主的原型竟然是她)(2)

而在清代,也有这么一位汉族“公主”,乃是广西(云南隔壁)的藩王,清廷同是同样态度。最终,这位汉族公主是客死京城。

这位“霓凰郡主”孔四贞,是皇后认的干公主。其生于明崇祯十五年,其父孔有德时已作为明朝降将随多尔衮进关,为满清定鼎中原、夺取全国统治权立下了汗马功劳,先封恭顺王,顺治六年清廷赐孔有德金册金印,改封定南王,命统兵征广西,携家驻衡州,后移藩属驻桂林。

在桂林,孔有德建藩独秀峰下,尊贵无比。孔四贞作为王女,与全家生活在桂林,同享荣华富贵。三年后,南明李定国率大西军进攻广西,孔有德惨败自杀前,让时年11岁的孔四贞与兄妹分别随人外逃入京。

后清廷虽收复广西,但其驻军乃是孔氏家将,清廷有必要抚恤遗孤,以稳军心,蒙古人孝庄太后遂将孔四贞收入宫中为养女,令其享受着和硕格格的殊荣,成为清朝绝无仅有的一位汉族公主。

这也就了。关键是清廷此时不久又出了风流韵事,孔四贞又怀“平定宫内乱局”的重任。

原来,顺治帝看上了胞弟襄亲王之妻董鄂氏,影响与蒙古族皇后的关系,令满蒙盟约生隙。孝庄太后遂决定将孔四贞送顺治为皇妃,希望这位汉族女子能横刀夺爱,转移顺治帝的注意力。

结果,顺治帝不为所动,逼死了胞弟襄亲王后,借口襄亲王丧仪不举行对孔四贞的册封礼,却立弟媳董鄂氏为贤妃。

已然如此,孔四贞再入宫已不具备价值,于是赐婚于孙延龄。孙延龄因此成为和硕额驸、内辅政大臣、都勒机昂邦、世袭一等阿思哈尼哈番。

此时,孔四贞已受命掌管定南王事,遥制广西军。一个十多岁的女子,居然独开军府遥制藩军,这在清初实在是一件令人瞠目咋舌之事。

在尊贵显赫、霸道的妻子面前,尽管孙延龄也是承袭父职的朝廷命官,还是黯然失色,这也埋下了后来孔小姐不幸命运的线索。

延龄以计相愚,“日思所以夺其权”。随着清廷对广西控制程度的加深,孔四贞的角色开始慢慢不再吃重,甚至像吴三桂这样的重藩,成为了朝廷的心腹大患,亟需除之。

康熙五年,清廷以孙延龄为镇守广西将军,以此离间孔四贞夫妇关系。当孔四贞夫妇南下抵达淮安时,奉到敕书,以孙延龄为特进上柱国、光禄大夫、世袭一等阿思哈尼哈番,和硕额驸,镇守广西等处将军,妻孔氏为一品夫人。

即夫妻的政治地位掉了个个。于是家事变成国事,内斗不止,朝廷得利。

先是,老公孙延龄与孔氏旧将的关系不和,背后当然有孔小姐的影子。接着,吴三桂一拉拢,孙延龄杀了孔氏旧将反正,朝廷借刀杀人成功。

随着战争局势的发展,孙延龄不得不面对降清的局面。经“无刻不以太皇太后为念”的孔四贞做工作,并向清廷要求“若降恩纶,赦孙延龄罪,封孔四贞为郡主则可以成事。”

是年三月,康熙令人招抚孔四贞。

吴三桂得知孙延龄即将反正,遣吴世琮领兵杀死孙延龄及其子,将孔四贞带至云南。由于吴三桂也要利用孔小姐笼络定藩部众,四贞得以不死。

三藩之乱平定前后,孔四贞回到北京。此时的她,丧夫、失子,不再手握重兵,对满清的作用几乎为零的女人,最后在京师默默死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