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西夏王陵的时候,已是初秋的黄昏时分,游客渐渐离去,园区里一片宁静。西夏王陵,是我这次宁夏之行的主要目的地之一。站在西夏开国皇帝元昊墓前,一千年前的那个神秘王朝,此刻,与我近在咫尺,似乎触手可及,却又那么遥远,那么模糊。

作者:舒小峰

神秘西夏真实历史(鹰一样崛起又鹰一样消失二十四史为何没有神秘的西夏史)(1)

西夏开国皇帝元昊墓 舒小峰摄

西夏 鹰一样崛起又鹰一样消失

阙门、享殿、园墙都只剩下夯土基址,墓冢也只是一堆黄土,除了一些残碎的瓦片以外,和我们在乡间看到的普通百姓坟墓相比,只是高出许多,而已。

西夏王朝早已离我们远去,在很多人的记忆里,可能只留下中学历史课上的一个概念:公元1038年,元昊称帝,建立西夏。

站在元昊墓前,我的脑海里泛起了一连串疑问:党项人从哪里来?西夏为什么会灭亡?当蒙古铁骑踏平西夏王朝之后,党项人似乎一刹那人间蒸发,从历史上消失了,这是为什么?

站在元昊墓前,我想起了“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这句话。对于建立辽代的契丹人、金代的女真人和清朝的满族人,甚至匈奴人,我们都知道他们的去向,但是,对于西夏和党项人而言,消失得如此迅速、如此彻底,这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就是在世界历史上也是极其罕见的。因此,有人这样形容西夏:“它,鹰一样崛起,又鹰一样消失。 ”

其实,西夏的历史并不短。如果从西夏王朝的奠基人李继迁982年“叛宋”开始,到1227年西夏灭亡,历时246年,比辽建国210年(公元916-1125)多36年;比金建国(1115-1234)多126年。要是从拓跋思恭所建夏州政权算起,历时347年(881-1227),比北宋(960-1127)和南宋(1127-1279)加起来的320年还多27年。就是从元昊称帝的1038年算起,到1227年西夏被蒙古灭亡,其间也有将近200年。但是,这个比宋辽金历史都长的王朝,在中国历朝修撰的二十四史当中,为什么有《宋史》、《金史》和《辽史》,却唯独没有《西夏史》呢?

到今天为止,经过中外史学家的共同努力,西夏史研究成就斐然,但是,西夏王朝的历史却仍然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史书记载,西夏最强盛的时候,“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 ”,疆域包括今天宁夏、甘肃西北部、青海东北部、内蒙古以及陕西北部地区。当时的西夏东界黄河,和陕西接壤;西至玉门关;南到萧关,即今宁夏最南端的固原市;北抵阴山山脉的最西端狼山,即今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地“方二万余里 ”。历史上,西夏先是在东北面和辽朝接壤,东南面与宋朝相邻,呈三足鼎立之势;后来,金朝灭辽和北宋,西夏继续保持了和金、南宋的鼎足之势。

有人统计,西夏自立国至灭亡的将近200年里,曾经和它的几个邻国——宋、辽、金、蒙发生过多次战争。在1038-1228年这190年间,夏宋间就发生过重大战役15次;1210-1223年13年间,夏金间大小战争约25次;蒙夏战争自1205-1227年22年间共爆发8次重要战争。此外,还和辽发生过两次较大的战争 。有人认为,西夏统治者在军事上穷兵黩武、外交上朝秦暮楚是其覆亡的重要原因。但历史和客观地看,以武力扩充地盘,以利益为战和之本,其实并不失为西夏处于四面强邻迭起形势下的立国之策。

传说,古代外国有一个国王要他的臣下撰写一部本国的历史,当大臣们满怀信心地将积数年心血写就的厚厚一部书稿奉献给他的时候,这位国王大怒道:“我哪有那么多时间看这么厚的书?”此后,国王以同样的理由接连杀了几批史臣。最后,一位大臣向这位国王说道:“敬爱的国王,我们国家的历史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战争,战争,还是战争。”

我们研究历史或是阅读史书,往往更关注那些跌荡起伏的战争年代,而很少对风平浪静的和平时期给予关注。从元昊1038年称帝到1227年西夏灭亡期间,关于西夏的历史,人们往往只看到夏宋、夏金和夏蒙之间的战争,其实,从西夏崇宗李乾顺1187年继位,到仁宗仁孝1193年去世这100余年当中,一直和金、宋保持着大体和平的态势。在这百年时间里,西夏虽然也面临着不少的内忧外患,但总体上的和平使西夏出现了一个难得的发展阶段,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这一时期,被后来研究者称为西夏的“鼎盛时期 ”。

西夏统治的基本地区在今天河西走廊及黄河河套一带,“其地饶五谷,尤宜稻麦。”西夏境内,群山环抱,北有阴山与狼山,西有贺兰山,西南有祁连山,东南有六盘山,黄河自西南向西北流直贯其中。首都兴庆府(今银川市)更是依山带河,形势雄固。兴州(今银川市)、灵州(今宁夏灵武县西南)一带,水利素称发达,“兴灵则有古渠,曰唐来,曰汉源,皆支引黄河灌溉之利,岁免旱涝之虞 。”因为农业发达,向有“塞上江南”之称。祁连山为天然牧场,甘州(今甘肃张掖市北)、凉州(今甘肃武威市)一带,水利发达,“以诸河为溉 ”,水草丰美,向为西夏之粮仓和良马的产地,尤其是凉州,在经济上显得特别重要。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说:“西夏得凉州,故能以其物力侵扰关中,大为宋患。 ”宜农宜牧的地理环境以及经济上基本自给自足,给西夏的发展和扩张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撑。

西夏最终毁于蒙古军队的铁蹄

但是,历史毕竟证明,在西夏对宋辽金的交往过程中,无论是残酷的战争,还是和平的交往,都没有能够解决西夏自身发展的困境,西夏王朝最终还是毁于蒙古军队无情的铁蹄之下。分析其原因,历代学者莫衷一是。有的认为,西夏王朝内部权力之争使其无法集中精力,一致对外;有的认为穷兵黩武导致人困马乏、经济凋敝;有的认为是其朝秦暮楚的外交政策最终导致覆亡;还有的认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蒙古自草原崛起,打破了当时三足鼎立的割据均势,最终横扫夏金和南宋,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上述这些分析都不无道理,但是,如果我们把西夏王朝放到更大的时空来看待,也许会有另外一些启发。

西夏处在欧亚大陆中西交流的通道之上,每当中原大一统时期,比如汉唐时期,这里是中原通往西域的要道;而当中央政权控制力减弱或军阀混战的时候,这里就会出现地方割据的局面。唐末五代时期以至北宋初年,西夏的出现并非偶然。西夏王朝在这一地区的局部统一,为祖国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教昌盛提供了政治上的保证,对祖国西北部的开发做出了贡献,也加强了西北边疆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不过,从地理环境上看,虽然“天下黄河富银川”,但其周围毕竟群山环抱,沙漠纵横,当西夏王朝的人口繁盛到一定程度之后,不但发展农业的空间有限,甚至连发展畜牧业的空间也受到限制,这就导致在经济上对宋金的依附,而这种经济上的依附性又必然导致外交上的依附。有研究者深刻地指出:西夏对宋、金态度的反复无常,“固然体现了它在外交上的灵活性,但在这灵活性的背面,却存在着经济方面的深刻原因。 ”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历史上,夏商周、秦汉都兴起于关中。而隋唐以降,政治重心东移、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不可逆转,对中原构成严重威胁的少数民族已经从西北转向正北和东北方向,所以,尽管西夏与北宋和金分别发生过多次战争,也取得过像好水川战役这样重大的胜利,却始终无法敲开通往中原的门户,扭转对中原地区经济依赖的被动局面,更无法像辽金那样迫使中原政权称臣纳贡甚至改朝换代。在这一背景下,亦农亦牧的西夏,既无法东进中原,又未能西出河西走廊、挺进中亚,只是局促在山南河套之间,最后也只有落得覆亡的结局了。这难道是宿命吗?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夕阳西下,拍摄元昊墓的最佳角度是西北方向。我转到了墓的侧后方,在夕阳的映照下,元昊墓一片金黄灿烂。我按下了快门:把元昊墓和残存的围墙都摄入了镜头,近景是一条今人踩出的通往元昊墓的小道。从这个角度,我们就能了解元昊吗?从这个角度,我们就能读懂西夏吗?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TF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