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中有言:“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正因为这种事死如事生的观念,才形成了我们独有的丧葬习俗死者下葬前的祭祀叫作“奠”(出殡前叫烧奠,客kei奠),下葬之后的祭祀则称为“祭”(下葬途中烧奠叫路祭),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什么叫岁祭?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什么叫岁祭(话说祭与)

什么叫岁祭

《论语·为政》中有言:“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正因为这种事死如事生的观念,才形成了我们独有的丧葬习俗。死者下葬前的祭祀叫作“奠”(出殡前叫烧奠,客kei奠),下葬之后的祭祀则称为“祭”(下葬途中烧奠叫路祭)。

在纪念已经去世的人时,都会用“祭奠”二字,实际上这两个字可大有来头。祭奠、奠祭差不多一个意思。然而在古代,“祭”和“奠”分得很清楚——死者下葬前的祭祀叫作“奠”,下葬之后的祭祀则称为“祭”。在过去“祭”与“奠”可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情况,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二者逐渐地融合在了一起。

“祭”的历史

“祭”的基本含义为对死者表示追悼、敬意的仪式,如祭奠、祭礼;引申含义为供奉鬼神或祖先,如祭祖、祭天。“祭”最初的意思就是指“祭祀”,在商代出土的甲骨上便有最原始的“祭”字,原始的“祭”字是上下结构,乍一看像一个人手捧带血的肉类向上天供奉。在之后的朝代祭字也在不断地演变,并且更加突显出仪式感。举着祭品的不再是人,而是庄严的祭台,由此也可以看出古人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祭”,初见于商朝甲骨文时代,本义是“杀牲以礼拜鬼神”。字形是一只手拿着肉,放在祭台上进行拜祭。甲骨文有的字形不从“示”,像手持滴血的肉块,意思是一样的,后来陆续在商朝金文、楚系简帛、秦系简牍、秦朝小篆中发现,“祭”字简体版的楷书从《说文》演变而来。“祭”的字源演变图如下:

祭的字源演变

祭的字源演变

说文解字

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

说文解字注

祭祀也。统言则祭祀不别也。从示。㠯手持肉。此合三字㑹意也。

商周尚神鬼,所以祭祀的对象主要以信仰的神灵为主,而且祭祀的过程也比较血腥,不仅要宰杀牲畜,还会采用人殉的方式突显自己的虔诚。

著名的商代民族女英雄“妇好”是商王武丁的王后,同时也是拥有爵位的祭司与将军,她曾经率领军队击败了东渡而来的雅利安人,避免了华夏文明遭遇重创的后果。

而为了表示对妇好的崇敬,妇好的墓葬中不仅有大量精美的青铜器,还有殉葬的奴隶。

这些奴隶经过检测具有明显的白种人特征,很可能是被商朝人俘虏的雅利安战俘。

由此可见,“祭”最初的含义没有任何的悲剧色彩,更多的是一种表彰功绩、突显虔诚的神圣仪式,并且受到祭祀的对象往往也是地位显赫的人或神明。

“奠”的历史

“奠”的基本含义为向死者供献祭品致敬,是安置、停放的意思。

来自头条百科

奠字的演变

奠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象形字。“奠”字甲骨文上部是“酉”字,而“酉”初文为酒坛形,代表酒、酒坛,稍后在轮廓内增加了横竖笔画,以表示坛壁上的纹饰。下部的“一”表地面,表示将酒坛置放于地面。两个构件合起来表示设酒食以祭祀死者或鬼神。其字源演变图如下:

来自头条百科

说文解字

置祭也。从酋。酋,酒也。下其丌也。《礼》有奠祭者。堂练切文七重三。

说文解字注

(奠)置祭也。置祭者、置酒食而祭也。故从酋。者、所置物之质也。如置于席则席爲奠。引伸爲凡置之偁。又引伸爲奠高山大川之奠。定也。大玄天地㞟位。假㞟字爲之。从酋。酋、酒也。见酋下。置之物多矣。言酒者、举其一耑也。丌其下也。丌下各本互譌。今依箕篆下正。堂练切。古音在十一部。礼有奠祭。各本下有者字。韵会无。说文礼有刷巾、礼有柶、礼有缙缘、句法皆同。无者是也。礼谓礼经也。士丧礼、旣夕礼祭皆谓之奠。葬乃以虞易奠。又文玉世子篇。释奠于其先师。注云。释奠、荐馔酌奠而巳。无迎尸以下之事。召南。于以奠之。毛云。奠、置也。笺云。谓敎成之祭也。昏义注云。此吿事耳。非正祭也。

所以奠的本意就是将酒食等放置‬在‬台面‬‬上‬,用来‬祭祀。并且“奠”字也慢慢出现在葬礼上的每个角落,不论是在庄严的灵堂正中,还是黝黑的棺木上都能见到这个字眼。还有一些地区保留了贴“奠”字的传统,葬礼上就会换成写着“奠”字的白纸,为亲人的离去更增添了几分哀戚之色。

成语梦奠两楹来历,73岁的孔子梦见自己“坐奠于两楹之间”,预感到自己即将不久于人世,果真“寝疾七日而没”。

孔子“梦奠两楹”

“奠楹、梦奠”后来就成为对德才者死亡的婉称。这里的“奠”,是安置、停放的意思。

人初死入殓暂厝后,需要陈设饮食以安其灵魂,这个过程叫做奠。

古人认为,逝者没有下葬之前,他并不算真正意义上的死亡,会用对待生者的礼仪对待他,将棺柩停在家里,准备酒食供奉;下葬之后,才是真正的离世,以活人对待他的礼到此结束,而以鬼神对待他的礼从此开始。

葬礼上的奠礼在逝者下葬前进行,而下葬之后,奠礼就被祭礼取而代之,由悲剧转为了欣喜之事,这也蕴涵了古人对生死的观念,以及对过去释怀的态度。

《搜神记》里就讲过一个叫田琰的西晋人,母亲死后得在她坟边搭个草棚住上三年,只吃粗饭和水,连一句话都不能和妻子说。

官员们如果遭逢父母的丧事,必须辞官回到祖籍,守孝二十七个月,这就叫“丁忧”。要是敢匿丧不报,被发现了就得革职!

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其实归根结底,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在形式中赋予的精神寄托。死亡并不是我们与亲人交往的终点,祭奠便是对于亲人深沉的追思,给生的人一些牵挂的希望,慢慢接受生命的离逝。“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对于故去的亲者,我们终此一生也并不淡忘,这便是“追远”。列宁说,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

奠祭和祭奠主要有以下区别:

1.读音不同。

奠祭读作diànjì,祭奠读作jìdiàn。

2.侧重点区别。

奠祭是指献上酒食等祭祀死者、鬼神,侧重点在献上酒食。祭奠是指追念死者并安抚其在天之灵而举行的仪式,侧重点是对逝者的一种悼念,仪式形式是多样的,不一定是献上酒食。

3.适用对象不同。奠祭对象一般是死者和鬼神,祭奠是指对死去的亲人朋友,多用于关系亲密或者值得尊敬的人。

4.词语出处不一样。

奠祭出自南朝梁任昉的《齐竟陵文宣王行状》:“遣大鸿胪监护丧事,朝夕奠祭。”祭奠出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祝盟》:“祭奠之楷,宜恭且哀。”

整理者:孙智敏 曹县第三中学高级教师,政协菏泽市第十六届委员,乡土历史记录者。头条号:老虎69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