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进小黑屋相声(回忆围坐收音机旁听相声)(1)

躲进小黑屋相声(回忆围坐收音机旁听相声)(2)

我从小就喜欢听相声,那时候人们生活水平还不高,也没有见过电视机,因为市场上没有供应电视机,即便供应,当时平民百姓的经济条件也买不起。供人们娱乐的,就是那各种价格的收音机,老北京人不少称之“话匣子”。拥有收音机的,也只是少数家庭生活条件较富裕的家庭,大部分平民百姓家庭是买不起收音机的。那时候,大部分平民百姓都居住在大杂院,好在邻里之间关系非常融洽,所以如果院子里有一两家住户买了收音机,基本就成了“公用收音机”,但凡播放大家都喜欢听的相声、京剧、评剧等节目时,收音机的主人就邀请其他住户成员到其屋子里听,或加大音量,让院子里的人们都能听见。我家就是这样做的。

躲进小黑屋相声(回忆围坐收音机旁听相声)(3)

我们院子里的邻居都喜欢听相声,所以每当收音机播放相声节目时,我们院子里邻居大人、小孩儿几乎都听。炎热的夏季,我家播放收音机时则加大音量,让大家坐在院子里听;冬天,不少人就到我家屋子里,围坐在收音机旁倾听。不仅在一些大杂院里有这种现象,就是在我上小学后,每逢下学后有相声节目时,喜好相声的同学则就近到有收音机的同学家,围坐在收音机旁聆听,小孩子吗,就喜欢凑热闹;我父亲所在的机关,逢休息时间播放相声,大家都抓紧休息时间听一会儿。总之,那时候的人们把围坐在收音机旁听相声等节目,看作欢乐的时光,都知足常乐!

躲进小黑屋相声(回忆围坐收音机旁听相声)(4)

那时候的相声演员,说、学、逗、唱,几乎都样样精通,那些“大师”级的相声演员更是无愧于“大师”的称号!我印象中,大家都喜欢听相声表演艺术大师侯宝林、郭启儒;刘宝瑞、郭全宝,这两对儿“黄金搭档”说的相声。我本人更是逢相声必听。记得从儿童时代到“文化大革命”爆发前的青年时代,我除了听过上述提到的“大师”说的相声外,还喜欢听京、津、沈地区一些著名相声演员表演的相声。如马三立、高德明、常连安、常宝霆、小立本、杨海荃、回婉华、郭荣启、朱相臣、耿宝林、苏文茂等。上小学后,我们同学互相“传染”,都入迷地喜欢听刘宝瑞大师表演的单口相声,如《解学士》、《君臣斗法》等那些每天连续播放的相声;还有《珍珠翡翠白玉汤》、《日遭三险》、《斗法》、《天王庙》、《三近视》、《黄半仙》等。有一首由刘宝瑞、郭全宝表演的相声,其内容完全由国内外故事影片的片名儿组合起来,流利自然、天衣无缝,名称好像是《我的历史》。记得这段相声结尾几句是(书括号内是影片名称):“你们这些《假情假意的人们》,《一贯害人道》,到处《绑架》、放《火》,你们逃不出《天罗地网》、逃不出《人民的巨掌》。你们跑到哪里,我也要《虎穴追踪》。当时就激起我《愤怒的火焰》,我就拔出了《短剑》(这时候捧哏儿的‘乙’问干什么呀),《斩断魔爪》。”相声演播过程中,大家都被这巧妙的编排和幽默风趣儿的表演逗得哈哈大笑!

躲进小黑屋相声(回忆围坐收音机旁听相声)(5)

还有一段儿由著名相声演员马季二人表演的相声,内容是反映海峡对岸的国民党当局为了加强对大陆的宣传攻势,特意把一个名字叫“喇叭花儿”的广播员调来对大陆进行广播。这个“喇叭花儿”喜好京剧,她广播说累了,就决定放几张京剧唱片来调节一下。她选中了《女起解》、《捉放曹》、《楼台会》后,觉得不过瘾,于是自己又亲自清唱了一段儿《汾河湾》的唱段儿。没想到刚唱完,就被宪兵队逮捕了,而且美国顾问亲自参加审讯,罪名就是“喇叭花儿”替共产党宣传“解放台湾”。依据就是:第一张唱片有个“解”字、第二张有个“放”字、第三张有个“台”字,而她自己演唱时又有个“湾”字,这样组合起来就是“解放台湾”。马季的幽默表演和独特的构思,赢得听众一片笑声!

马季先生还表演过一段儿相声,名字我记不清了。马季在逗哏儿时,说自己喜欢唱京剧,曾拜师于“梅老板”。于是捧哏儿的演员问是不是梅兰芳梅老板,马季一再否认是梅兰芳,最后才说出这“梅老板”原来是“煤老板”,即开煤铺的老板!马季还模仿那位煤老板的唐山口音说:“你这个嗓子忒好嘞!咱俩一起摇煤球儿吧。”逗得我们哈哈大笑。这以后,几个男同学都模仿唐山口音说话,如对一个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说:“你的成绩忒好嘞!咱俩一起摇煤球儿吧。”

上世纪60年代,确切说是“文化大革命”爆发前,不少天津著名相声演员及其表演的相声,在老北京人听众中“火”了一阵儿。郭荣启、朱相臣、常宝霆、白全福、苏文茂等,成为老北京听众喜爱的人物。特别是郭荣启、朱相臣表演的相声《打牌论》,北京听众屡听不厌。

躲进小黑屋相声(回忆围坐收音机旁听相声)(6)

上世纪60年代,相声也进行了改革,推出“化妆相声”,主要由当时的一些中青年相声演员表演,记得有《资本家和洋车夫》、《拔牙》、《如此恋爱》等。据说这化妆相声是借鉴上海滑稽戏,结合相声本身一下特点创作的,当时很受观众欢迎。这期间,传统相声和结合时代特征的新编相声,可谓层出不穷、百花齐放!如果不是那场“文化大革命”爆发,相声舞台会开放更多绚丽多彩的“鲜花”!而那场“文化大革命”也摧残了相声艺坛上的“鲜花”!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记得是马季表演的相声《友谊颂》,使相声重新出现在艺术舞台。侯宝林大师也开始说相声,不过那搭档变成了郭全宝先生,因为郭启儒老先生已经逝世,刘宝瑞大师已经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这时候,人们开始拥有了电视机,最早是黑白9吋电视机,再以后,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市场供应日益丰富,几乎家家都有了彩色电视机。拥有电视机的人们,有幸目睹侯宝林大师的“收山”表演,不过不是相声,而是以他“唱功”的绝活儿,与他的儿子侯耀文等演员,表演了“麒派”京剧《萧何月下追韩信》。这精彩的表演,使人们从侯宝林大师那里又领略了真正的“麒派”京剧韵味儿和做派,尤其是那段儿“三生有幸,天降下擎天柱保定乾坤”的演唱,似乎使人们又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京剧表演艺术大师“麒麟童”(周信芳老先生)!大家也更进一步领略了侯大师的高超的艺术水平,更清楚地认识了侯大师!可惜这次演出后不久,侯大师因病逝世了。在侯宝林大师这次“收山”表演中,著名相声演员、侯大师后来的搭档郭全宝老先生,也助兴领衔主演了京剧《三不愿意》。郭老先生可谓“宝刀不老”,他扮演的剧中人物“县官”风趣幽默、演技精湛,而且他善于临场发挥。如这位县官出场时,伴着衙役的呼喊和有节奏的锣鼓点儿,一步一颠地走着台步儿。面对观众的笑声,郭老先生诙谐地临场发挥说:“大家别笑,老爷我踩电门上啦!”

说到相声,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有不少人认为其“不登大雅之堂”。按过去一些老北京人教育喜欢听相声的孩子的话说,就是“从里面学点儿好,别学那些招人不待见的玩艺儿”。而侯宝林大师的最大功绩,就是使相声这门艺术登上了“大雅之堂”!听众普遍反映说,侯宝林大师说的相声幽默而不失高雅,在轻松快乐的艺术享受中,能获得不少有益知识。所以当听说侯宝林大师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时,老北京观众心服口服!

躲进小黑屋相声(回忆围坐收音机旁听相声)(7)

改革开放之初,几位东北相声演员曾经受到北京观众热烈欢迎,如杨振华、金炳昶、王志涛等;他们表演的相声《假大空》、《下棋》、《走后门儿》等,至今为不少北京人作为茶余饭后消遣资料儿。而此时,我们可以在电视机前观看这些演员的表演了。

实话实说,近些年来我极少听相声。听,也是偶尔听那些老牌相声演员表演的有数几段儿,至于为什么,我不用明说了吧。只能说,我越来越怀念昔日围坐收音机旁聆听相声的情形,我不是怀念那时候的物质条件,也不是认为收音机比电视机好,而是怀念那些老演员、怀念那听相声的快乐时光!

(转载新浪博客:老骥伏枥)

躲进小黑屋相声(回忆围坐收音机旁听相声)(8)

阅读往期内容请点击“阅读原文”

躲进小黑屋相声(回忆围坐收音机旁听相声)(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