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立民国
二十世纪中国名人中,孙中山和蔡元培与香港关系尤为密切,他们一个是政治领袖,一个是学界泰斗,于不同的范畴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
在晚满时期,孙中山致力排满革命,成立中国同盟会,任蔡元培为上海分会会长,二人在国内遥相呼应,蔡元培因而有革命翰林公之称。孙中山接受西方教育,蔡元培出身传统科举,但他们爱护、拯救国家民族的热忱则一致。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任蔡元培为教育总长。蔡元培辞职后赴德国,因宋教仁被刺,应孙中山之邀,自欧洲起程返回上海。至二次革命失败后,偕眷再赴欧洲。两人在国家大事上共同进退,于此可见一斑。
1925年孙中山在北京病逝,蔡元培在法国里昂举行的孙中山追悼会上致词,讲述孙中山的生平事迹,强调他一生尽瘁国事,可以矜式国人矣。前一句是孙中山对自己从政生涯的总括,他在《家事遗嘱》中,有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等语,后一句是蔡元培对孙中山行事为人的评价,矜式国人就是足为国人尊敬和效法的意思。
孙中山在世六十年,奔走于革命凡四十载,蔡元培认为其机动于救人,其效极乎博爱,且有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对于孙中山的学说,他尤为推崇,至大如《建国方略》,至高如《三民主义》,无不以学术为基础,而予吾人以应出之途径。尤扼要者,谓革命之根本,在求学问之深且闳。所宜服膺勿失,刻苦砥砺,以共策夫科学之发荣。
蔡元培又以孙中山革命不忘读书为言,他说:
先生一生之精力及时间,虽大半消费于革命运动之中,然有暇则读书,自奉颇简素,而有钱则用以购书,故于新时代科学家之理论,类皆能去其糟粕而撷其精英,更以己意融会之,以证成其特有之主义。
蔡元培曾撰《三民主义的中和性》一文,指出孙中山固然对于欧美的政治道理研究得很博很深,然而他所以能想通的缘故,还是因为受了本国中和的民族性与中和的历史事实之大影响。例如讲三民主义的时候,说中国要恢复民族的地位,更把固有的道德、知识、能力恢复起来,是何等的看重国粹!讲民权主义,则重视人民与政府两方权力的中和性。对于民生问题,孙中山用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两法来解决纠纷,所表露的就是经济革命的中和性。此外,如主张训政时期,中央与省的权限,采均权制度,不偏于中央集权或地方分权,也是中和性的体现。
蔡元培在伦敦举行的孙中山追悼会上致词,一再强调孙中山有卓越的识见、强毅的魄力、豁达的度量,可以使我们信仰与敬爱。而说到底,人们所信仰所敬爱的,是孙中山的精神。
在很多纪念孙中山的活动中,蔡元培反复说明孙中山足为后世垂范,充分表现出蔡元培这位学界宗师对一代政治伟人孙中山的肯定。他对孙中山行事为人的体会和言行思想的领略,自亦有别于一般人的看法,时代愈远,而愈益显现其卓识。探讨孙中山思想的意义,其见解尤具启发性。
总的来说,蔡元培的评论有三点值得注意:
第一、是对孙中山革命事业有切实而深层的认识和体会;
第二、是对孙中山的思想学说有根本而透彻的理解和分析;
第三、是对孙中山垂范后世作用的全面肯定和高度推崇。
孙中山早年在香港读书,蔡元培晚年于香港终老。二人与香港的因缘,他们在此地活动的足迹,以及留给后世的历史记忆,都是弥足珍贵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