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小说《三国演义》的渲染,“白帝城托孤”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这起事件将诸葛亮和刘备的鱼水情推向了最高潮,被歌颂了千百年。现在我们再来回顾白帝城托孤的经典对话,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诸葛亮听后,泪流满面,“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多么和谐的一幕,多么感动的一幕。刘备听了诸葛亮的保证后,又对告诫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可仔细想想,一个可怕的事实浮出水面,刘备真的想把皇位让给诸葛亮?
刘备会不会早已安排了刀斧手躲在暗处,只等诸葛亮的反应,一旦诸葛亮有迟疑,就将其杀掉?关于这个问题,已经争议了上千年,正方和反方各执一词。事实上,大家都忽视了一个细节,刘备对诸葛亮不放心。
这个细节体现在托孤的人选选择上,并非只有一个诸葛亮,还有一个李严。刘备在永安把远在成都的诸葛亮召到成都,要知道当时成都到永安道路崎岖,交通不便,这给了刘备足够时间来考虑托孤大臣的人选问题。
注意,李严当时是在永安的,头衔是尚书令。刘备如此安排也是迫不得已,蜀汉政权本来就是外来势力,需要均衡,这样刘禅皇位才能稳固。蜀汉政权主要由三方势力组成:刘备率领的荆州集团、刘璋的东州集团、益州集团。
其中益州集团一直处于下风,根本无法跟其他两大势力抗衡。毫无疑问,诸葛亮是荆州集团代表人物,反观李严,他在刘璋时期就是东州集团中的佼佼者。刘备入主四川后,李严多次平定叛乱,展现出了卓越了军事才能。
相比较而言,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就很一般了,但他在政治和外交上的能力很突出。思虑再三,刘备做了人生最后一次重大决策,“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
再一次回顾病床上的刘备和诸葛亮对话,俨然是刘备精心设计的结果,他把话挑明了,就是让诸葛亮向着众人表态,自己会誓死效忠刘禅。假使诸葛亮日后真的想取代刘禅,就会背上一个不忠不孝、背主食言的骂名。总之,可以这样说,刀斧手很可能暗处,但刘备这套说辞巧妙之极,是帝王般的权谋。
参考资料:《三国志》、《三国演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