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兵败被俘后,西汉朝廷引起了极大的震动。这次西汉出兵讨伐匈奴,从李广利到李陵都遭到重创,可以说是自卫青和霍去病领兵以来前所未有的大败。朝廷中反对战争的大臣对此战给予了极大的抨击,对于李广利和李陵的失败都要求追求罪责。尤其是李陵兵败被俘,被认为是失去节操的行为,被朝廷大臣群起而攻之。李陵的好友太史令司马迁上书为李陵进行辩护,认为他已经尽到将领的责任,被俘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但却让刘彻大怒。刘彻一气之下将司马迁下狱,并且派人处以了腐刑的极刑,简直是残忍无比。

司马迁为谁求情而激怒了汉武帝(穷兵汉武二三司马迁上书为李陵投降辩护)(1)

对于刘彻对司马迁处以极刑,很多史书都有所记载,认为是刘彻大怒之下失去理智的操作。然而仔细阅读史书,却发现这事情并不简单,后面藏着很多难以明说的地方。司马迁作为太史令,是记载国家历史的官员,并不直接影响朝政大权,按理说对政权并没有威胁。他出于公心为李陵辩护,这既是朋友的情谊,也是太史令该做的事情。如果这个事情不搞清楚,他在记载国史时也难以下笔。即便是刘彻对其不满,降下罪责,也远远到不了处以极刑的程度。况且腐刑按理在汉文帝刘恒时就该取消了,刘彻又将其卷土重来,可见其冷酷残忍。

司马迁为谁求情而激怒了汉武帝(穷兵汉武二三司马迁上书为李陵投降辩护)(2)

上述的这些疑点都说明了刘彻对司马迁处以极刑并不是冲动为之,而是有深层次目的的。如果是冲动的情况下,刘彻应该立刻把司马迁斩首,而不是处以腐刑这种残忍的刑罚。但如果刘彻直接把司马迁斩首,这就成了暴君的行为,对他的历史评价和身后名声都有极大的负面影响。刘彻是注重身后名声的皇帝,否则也不会对开疆拓土如此热衷。他不杀司马迁,而是采用腐刑,显然是要给自己保留身后名的机会。由此可见,刘彻处理此案时也是有深思熟虑的,并不是简单冲动行事。那么问题来了,对于辩护这种小事,为什么刘彻对司马迁要大动干戈呢?

司马迁为谁求情而激怒了汉武帝(穷兵汉武二三司马迁上书为李陵投降辩护)(3)

要解释这个问题,还得从李陵兵败匈奴的战争说起。前文讲了因为汉武帝刘彻要扶持贰师将军李广利,所以他在对匈奴的战争中打压和牺牲李陵,使其李陵在塞外战败被匈奴俘虏。李陵被俘后引起了朝廷的震动,朝中大臣也对这一次讨伐匈奴进行了抨击。当时朝廷的非议大多集中在李陵身上,很多人对他被俘后投降匈奴非常不满。太史令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辩护而遭到刘彻降罪,下狱后被施以腐刑。刘彻把李陵战败推脱到了路博德身上,说路博德奸诈老将误导了他,然后派人慰问逃回的残军。

司马迁为谁求情而激怒了汉武帝(穷兵汉武二三司马迁上书为李陵投降辩护)(4)

朝廷官员之间互相辩护是很正常的,就算说法不当,按理也不至于降罪。刘彻不但降罪了,还将司马迁下狱处以极刑,这就显得非常过分了。刘彻不是昏君或暴君,却做出如此昏暴的决策,显然不符合他一贯英明神武的风格。如果这不是他一时冲动所为,那必然有其深层次的原因。从两汉时期的各种史书来看,刘彻作出这种决策,是因为司马迁揭破了他将罪责推在李陵身上的原因而恼羞成怒。如果他不将司马迁的行为阻止,将受到朝廷众多大臣的质疑,皇帝的权威和名誉将会扫地,这在政治斗争中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司马迁为谁求情而激怒了汉武帝(穷兵汉武二三司马迁上书为李陵投降辩护)(5)

可以说刘彻将司马迁处以极刑,既是逼迫司马迁封锁真相,又是对朝廷大臣杀鸡儆猴,避免自己的图谋在朝廷辩论中被进一步地揭穿。那么刘彻到底在李陵身上有什么图谋,不得不用如此残酷的手段来掩盖呢?这个事情还得回归到李陵兵败匈奴的根源上分析,才能得到事情的真相。

前文讲过在卫青和霍去病去世后,朝廷中出现了太子刘据一党独大的情景,而卫霍两家也有成为外戚集团的趋势。在此情况下刘彻扶持了贰师将军李广利和昌邑王刘髆,以此组成新的军事贵族集团来撤走太子党的势力。两个政治派系在朝廷中互相争斗,而对匈奴的战争便成了争斗的重点。

司马迁为谁求情而激怒了汉武帝(穷兵汉武二三司马迁上书为李陵投降辩护)(6)

由于太子刘据身边聚集了大量的儒家弟子,所以对出兵匈奴持有反对的态度。这个观点与汉武帝刘彻相背,所以父子俩关系并不融洽,出现过多次冲突。卫青和霍去病在世时,他们二人还出面调节,但卫霍去世之后,父子俩的矛盾便逐渐加大。这个矛盾使得刘彻越发觉得刘据和卫霍外戚集团对他的皇权形成威胁,于是不择手段地扶持李广利军事集团来对抗。由于在对匈奴的战争中李广利兵败天山,这让刘彻提拔他的计划受阻。如果太子党大臣抓住这个事情穷追猛打,李广利军事集团必然瓦解,刘据的势力也会进一步膨胀。

司马迁为谁求情而激怒了汉武帝(穷兵汉武二三司马迁上书为李陵投降辩护)(7)

为了保住李广利,刘彻必须把兵败匈奴的罪责推到别人身上,而被匈奴俘虏的李陵就是最好的人选。一方面他不在西汉,不可能为自己辩护,也就让真相被掩盖下来。另一方面李陵家族与太子刘据来往甚密,由他来背黑锅,可以有效避免太子党大臣的穷追猛打。司马迁虽然没有直接证据为李陵脱罪,但凭借他对李陵的了解把事情猜了个八九不离十。如果让司马迁得逞,不但刘彻甩锅的目的达不到,李广利反而会因为兵败匈奴而获罪。李广利获罪便意味着他及身后的昌邑王刘髆集团受到重创,让刘据的势力进一步坐大。

司马迁为谁求情而激怒了汉武帝(穷兵汉武二三司马迁上书为李陵投降辩护)(8)

为了掣肘刘据和卫霍外戚集团的势力,也为了维护自己的皇帝权威,所以刘彻必须扶持李广利军事集团,也就必须掩盖对匈奴作战失败的真相。实际上他为了掩盖真相不只是对司马迁处以极刑,而且还做出了更多残酷无情的事情,比如对李陵家族满门诛灭。这个事情在史书上认为是个误会,都说是刘彻将为匈奴训练军队的塞外都尉李绪当作李陵,这才下诏将其家族灭门。其实从史书仔细推敲可以看出,这并不是刘彻被人误导,而是为了掩盖真相而杀人灭口。他连李陵母亲、妻儿这样无辜之人都能牺牲,对司马迁处以极刑就很正常了。

司马迁为谁求情而激怒了汉武帝(穷兵汉武二三司马迁上书为李陵投降辩护)(9)

刘彻诛杀李陵满门的事情发生在一年后,当时他派因杅将军公孙敖深入漠北接李陵南归,然而带来的却是李陵在帮助匈奴训练军队的消息。刘彻因而大怒,将李陵全家诛杀。消息传到李陵的故乡陇西以后,陇西一代的人都以李陵投降匈奴为耻辱。至此李陵在西汉的名声全毁,家族也因此毁于一旦。

后来有西汉使节出使匈奴见到李陵,将家乡的消息告知他。李陵解释给匈奴训练军队的是塞外都尉李绪,他自己并没有投降匈奴。此事后李陵大恨李绪,用尽手段杀李绪报仇。尽管如此李陵在西汉的家庭和名声都毁了,他只能托庇于匈奴单于之下,终生没有回归西汉。

司马迁为谁求情而激怒了汉武帝(穷兵汉武二三司马迁上书为李陵投降辩护)(10)

从表面上看,刘彻杀李陵满门似乎是个误会,然而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他是有意为之。第二阶段讨伐匈奴的战争从一开始就收到了刘据派系的全力反对,父子俩闹得很不愉快。在刘彻的坚持下,在第二阶段讨伐匈奴的战争顺利展开,但是战争形势完全出乎刘彻的预料。李广利和李陵两路出击,最终大败而归,损失数万军马,自然有人需要为兵败负责。这成了太子党攻击政敌的重要依据,政治斗争的风波被掀起,便让刘彻策划地用李广利来掣肘太子党的图谋受阻。刘彻不甘心失败,力保李广利,就把兵败的责任推到了李陵身上。

司马迁为谁求情而激怒了汉武帝(穷兵汉武二三司马迁上书为李陵投降辩护)(11)

在刘彻看来反正李陵都在匈奴被俘了,具体的战争情况也没人传回来,这就能让李陵把所有黑锅都背上。然而刘彻的这个操作并没有堵上朝中太子党大臣的口,反而引起了更多的猜测和非议。尤其是李陵在匈奴活着的消息传回来后,这个非议就更严重了。很多太子党大臣要求把李陵接回来,追究其兵败的责任。

这个理由是充分的,但刘彻却不想答应,更没法拒绝。因为一旦李陵回到西汉,刘彻牺牲李陵力保李广利的事情就得曝光,这对皇帝的威信是极大的打击。李广利本来在朝中就处于弱势,如果被太子党大臣抓住机会穷追猛打,就彻底没有翻身的希望了。于是刘彻一面答应接李陵回来,一面让公孙敖带兵北上接人。

司马迁为谁求情而激怒了汉武帝(穷兵汉武二三司马迁上书为李陵投降辩护)(12)

刘彻的这个操作并不是好心,而是为了置李陵于死地的操作。李陵在对匈奴的战争中没死已经是出乎他意料之外,如果再回到西汉,将彻底打破朝廷现有的政治格局。刘彻派公孙敖北上,实际上就是包藏祸心的操作。公孙敖与李陵的家族是世仇,飞将军李广之死与公孙敖是脱不开关系的。在当初远征漠北的战争中,正是因为卫青坚持以公孙敖替代李广出任先锋,这才使得李广忿忿不平的率军走侧路,最终因迷路失期而自尽。此事李广固然有责任,但卫青和公孙敖也脱不了干系,所以两家一直是有着仇怨的。

司马迁为谁求情而激怒了汉武帝(穷兵汉武二三司马迁上书为李陵投降辩护)(13)

刘彻在朝廷因为此战后续引发的政治斗争中让公孙敖去接李陵,这显然是有着更深层次的谋划。李陵和公孙敖本就不和,两人在漠北见面。一个是统领大军,一个是匈奴的俘虏,到时候发生什么是可以预测的。说白了刘彻就是借刀杀人,让公孙敖去找机会杀了李陵灭口。李陵没有随公孙敖南归,这让刘彻第一重计谋失效,于是才有了第二重栽赃陷害的把戏。将李绪为匈奴练兵的事情栽赃在李陵身上,以此为由杀李陵满门,毁灭其声誉。这样一来李陵和西汉仇深似海,也就再也没有南归的可能了。

司马迁为谁求情而激怒了汉武帝(穷兵汉武二三司马迁上书为李陵投降辩护)(14)

只要李陵不南归,朝廷中人便不会知道兵败的真相,这就能保住李广利的权位。李陵把兵败匈奴的黑锅扛下来,李广利的罪责不会被追究,朝廷中的局面就还有挽救的余地。然而让刘彻意外的是,李陵还是通过苏武等西汉使节陆续的将真相传了回来,这让刘彻不得不采用怀柔的手段封口。比如刘彻将罪责推到其他将领身上,又给司马迁提高赏赐进行补偿,都是为了平息朝廷中的反对意见。但是刘彻厚黑的一面也彻底暴露在朝廷大臣面前,所以他的皇权威信也逐渐被削弱,以至于为他晚年的政治动乱埋下了隐患。

司马迁为谁求情而激怒了汉武帝(穷兵汉武二三司马迁上书为李陵投降辩护)(15)

这个事情也充分地体现了古代的帝王冷酷无情的一面,为了手中的权力可以不择手段。现代历史书中大量的推崇刘彻执政过程中雄才大略的一面,而对其冷酷无情的一面则闭口不谈。实际上刘彻的冷酷无情在中国帝王中是极其少有的,其残忍好杀也使其身后名声受到诸多的非议。他为了掩盖事实真相,如此残忍无情对待司马迁和李陵,表现出了政治斗争的残酷与冷血,也将人性的丑恶体现得淋漓尽致。刘彻执政虽然功绩很大,但在后世都备受争议,便是因为这种残忍冷酷的执政手段,让后世的学者们强烈地反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