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无人系统、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等新名字、新技术,已经不仅仅是兵器发展的未来时,而是进行时了。当然,有些领域的技术发展更快,比如无人机、大数据在侦察、察打一体等方面的应用;有些领域还处于研究阶段,比如在地面战斗中使用高度自主的无人战车,蜂群无人机和蜂群弹药;少数领域则报道极少、专业性更强,外人难以了解甚至猜测其实际的技术水平,比如人工智能在指挥决策、情报战、网络战中的应用。
这些新技术也是兵器科研者们关注和研究的对象。智能感知、智能决策、智能行动、智能保障等“智能 ”的战争形态,多域融合、跨域攻防、无人自主、集群对抗、虚拟与物理空间一体化交互等新能力,可不仅仅是兵器科研者口中的时髦词,很多方面都已开展深入的研究。当然,大家碰到的问题也很多。
因此2021年7月召开的“未来战争与智能 兵器”青年科学家沙龙,吸引了50余位国防科研工作者、学者参加。
他们有90%以上不超过40岁,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按照会议主持人的话说,这有两大目标:第一,培养和扶持国防科研后备力量,第二,促成“领导一走大家更加的活跃”的会议氛围。会议也确实很活跃,很多在研技术、设计思想、困难问题,都是我这样一个非专业人士很难接触到的。 会后形成了一份《未来战场环境下的智能兵器技术发展建议》,很“不客气”地指出了我国目前在智能兵器发展方面的主要问题和不足:一,多学科交叉融合“堵”,颠覆性创新理论少;二,产学研协同攻关“弱”,卡脖子技术突破难;三,超复杂设计理论“缺”,兵器智能化升级慢。 具体啥意思,笔者就不展开细说了,毕竟咱军迷也不是业内人士、不干这行,没必要打听那么清楚,也没必要看什么一二三四五的报告。还有“AI 云网群端重构战场生态”“协同毁伤功率叠加效率”“因子池”“Yolo V3”“Yolo V4”等等专业词汇,念着都绕口,以后有时间再学。
“快速迭代”“攻坚灵巧引信”“慎思式和反应式巡飞群”“变构、异构、重构”等词汇,倒是能听明白啥意思。因此笔者就从一个军迷、外行、看热闹的角度,说说自己都在会上听到过哪些好玩的东东。
P.S. 《兵器知识》杂志的投稿邮箱已更换,新邮箱:bqzs@cos.org.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