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5名环卫工拖欠工资(安徽阜阳环卫好心办了坏事担责吗)(1)

如何避免“环卫洒水引发车祸”

安徽阜阳出现了“怪事”:从6点到8点半,城区报告发生42起交通事故。原来,当天气温较低,而洒水车凌晨4点多仍洒水清洁路面,导致多条道路结冰。对此,当地环卫部门已向广大市民致歉。乍看此事,似乎是当地环卫部门“好心办坏事”,但该市曾下发过通知,外温在零度以下时,一般不实施夜间冲洗和白天洒水作业。违规操作就要承担相应责任,不能以出发点良好而减免责任。而通过外部监督,能帮助行政部门强化责任意识,更好履行公共管理责任。

小编酸评:“出发点却是好的”不能成为推卸责任的万能借口。

论文情结不是简单的反论文

河南大学古代文学老师常萍,不出书、不发论文、不申报职称,专注教学30年,退休时仍是讲师。学生赞她是“口碑教授”,课堂堂堂爆满。近日,学校高规格特聘她为副教授,继续为本科生授课。此事引来部分舆论以极端的“反论文”来发泄对高校职称制度的不满情绪。我国高校在评价教师时,当前有严重的“论文情结”,盛行“唯论文论”,但破除“论文情结”不等于“反论文”,而是回归正常的学术评价,重视学术研究的真实价值。过分强调发表论文,与把论文贬到一无是处,都对我国高校的教育、学术发展不利。

小编酸评:无论是埋头于学术研究还是倾力于学生教学,这样的“教授”都值得我们尊敬,能回报他们的应是合理的晋升制度。

医疗纠纷怎变成了机构“公文PK”

因妊娠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住院的中科院女博士杨某在医院死亡,引发的医疗纠纷由于“公文大战”而备受争议,这说明了那种靠“拼背景”的医疗纠纷处理路径的跑偏。这起悲剧的有些“结”待解,遗憾的是,如今此结未解,反而有朝着闹剧衍化的态势:多方公文的掺和,将问题解决路径导向了比嗓门大、比背景深,而非“向真相要是非”。说到底,化解医疗纠纷,法治是正途,“公文助战”只能是歧路。

小编酸评:让法律的回到法律,别让公文压倒真相。

揭穿“知乎女神”骗局,莫只靠网友火眼金睛

一个粉丝达59000人次的“知乎女神”@童瑶,竟然是个男子。更令人始料不及的是,此人自导自演了一场女大学生患病无钱救治的“大戏”,骗取爱心捐款达15万元。之前,还有过“父亲在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件中身亡”“为救人被狗咬”等为理由的骗捐案件。釜底抽薪,关键还要加强慈善立法。不仅应推动慈善信息的透明公开,赋予民众以实实在在的监督权,更应进一步明确职能部门及网络平台的监管核实职能、程序、责任等,让网络时代的慈善健康运行在法治轨道上。

小编酸评:利用善心牟利是最不能容忍的行为,法律要让好心人敢捐,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帮助。

★“臭豆腐式网红”不能忍

“网红”一词越来越变味儿了。一些人通过捏造炮制各种新闻热点,专门依靠恶意炒作而走红;或者是“另辟蹊径”依靠传播“审丑”“审怪”等一些低级趣味而被围观;甚至还有人因为突破道德底线、毁人三观而被吐槽围攻、成为靶心。对于这些为了吸引大家的眼球而无不用其极的“臭豆腐式网红”,我们要坚决Say no,不能助长这股歪风邪气。围观群众自己也有责任,网友要擦亮眼睛,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远离这些恶意炒作事件,毕竟一旦少了围观的群众,这些炒作的行为也就自然而然失去了市场。

小编酸评:对这种“臭豆腐式网红”,我们不约。

道德激励有时比简单谴责更有力量

在郑州一公交车上,一个小姑娘“教育”出言不逊的姥爷:车没进站,不能拦门上车,你再这样以后不用来接我了,并替老人向公交车长道歉,网友纷纷为小姑娘点赞,有公益组织也给小姑娘送去了5000元正能量奖金。不要小看了道德激励的正向作用。一个令人失望的空间里,其实未必是坏人有多大力量,往往是好人善举得不到鼓励和肯定。在面对道德善举时,即使是一声亲切的问候,一个温柔的眼神,也会产生强大的渗透力。在道德建设中既要有谴责也要有激励。爱心激励带来的温暖,有时比严苛的谴责还要触及灵魂。

小编酸评:由衷感谢这个小姑娘带来的一缕清爽之风。

(在河北客户端编辑 白玉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