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历史延续了数千年,是中国数千年的中华文明脉络与传承。中国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大家庭,同时又由于地域辽阔,在中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存在着各种各样发音的地域方言。这必然导致了同一个字在不同地方存在有不同的发音现象,从而形成了十分有特色的各地方言。

有以下几个汉字在湖南方言语系中,出现的频率一直都挺高的,一般人在日常口语交流中随口而来,但却不一定能够正确的书写得出来,如果将这样一个方言常用的汉字单拎出来,很多人甚至都不能正确的拼读出来。

你中招了吗?

一 斢【tiǎo】

湖南方言中最接近普通话(湖南方言中常说却不会写的几个汉字)(1)

湖南人最常说的口头语之一,“滴东西”、“升米”、“件衣服”等等,意思是“调换,翻面儿“。

例:

1.去把外面晒的被子个面晒,这里就是”翻个面儿“的意思。

2.把你们两个的位置一下,在这里就是”调换“之意。

二 搲

湖南方言中最接近普通话(湖南方言中常说却不会写的几个汉字)(2)

湖南人最常说的口头语的另一个高频汉字,“水”、“米”、“菜”、“酒”等等,基本意思就等于““的释义

例:

1.用瓢去一碗水来,再半碗米,锅里不够。

2.大家酒都没有喝好,再去酒缸一斤酒来。

三 潽

湖南方言中最接近普通话(湖南方言中常说却不会写的几个汉字)(3)

是个生僻字,在湖南方言中使用的还是比较多的,语境意思是“因为某种液体太满而溢了出来“的意思。

例:

1.水添多了,稀饭都出来了

2.小孩子奶吸的太饱,都奶了。

四 渳

湖南方言中最接近普通话(湖南方言中常说却不会写的几个汉字)(4)

湖南方言中酒桌上最常说的口头语,“小口喝或用吸管喝”的意思。主要是用以形容某人喝酒不够豪爽

例:

1.爷爷总是喜欢一边吃菜,一边小口酒。

2.喝酒的时候能不能大口一点?不要老是一口,怎么赶的上进度?

五 敹

湖南方言中最接近普通话(湖南方言中常说却不会写的几个汉字)(5)

湖南方言中一是表示粗略缝补的常用语,即“缝补”的意思;还有一种表示为“选择、截取”的意思,如

例:

1.看看你衣服又破了,赶紧把衣服拿过来,妈妈给你几针。

2.某丘水稻田快干涸了,去把水一下。

六 扽

湖南方言中最接近普通话(湖南方言中常说却不会写的几个汉字)(6)

湖南方言中表示突然迅速用力拉动,使某一物体瞬间伸直或平整的常用口语词

例:

1.把洗好的衣服拿出去晒晒,挂衣架之前要先把衣服一哈以防变皱。

2.你要哈大的,不然这弯的铁丝不直了。

七 搊

湖南方言中最接近普通话(湖南方言中常说却不会写的几个汉字)(7)

字典和书本里读音为”chōu”,但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读作“cōu”。湖南口语中的常用汉字。“扶起、助力”的意思。

例:

1.他一把起摔倒在地上的老人。

2.赶快帮忙一下屁股,不然这树我爬不上去了。

八 滗

湖南方言中最接近普通话(湖南方言中常说却不会写的几个汉字)(8)

该字在湖南方言中的意思就是:挡住渣滓或泡着的东西,把液体倒出。该字最早见于商朝甲骨文时代

例:

1. 药熬好了赶紧滗出来。

2. 煮饭的时候把淘米水滗出来有其他用处


像这种的文字还有很多,百趣君也只是例举了几个湖南大部分地方常用的几个方言文字而已,不一定正确。其实每个地方的方言都会带有一个区域浓郁的地方特色,更是一方地域的文化传承,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方言的发音本身很有可能是有文字书写传承的,只是经过时间的洗礼,而造成了很多发音的文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现在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更多的时候,方言仅仅只是代表一种家乡的声音,让熟悉的人更熟悉,陌生的人更陌生,它是地域性的文化代表,固执地守护着自己的文化圈。方言更让我们深刻体会到,说是一回事,写又是另一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