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亚特主人公阿喀琉斯(特洛伊木马之父)(1)

意大利雕塑师菲利波·阿尔巴奇尼的大理石雕塑《受伤的阿喀琉斯》。

寓意“致命弱点,致命伤”的阿喀琉斯之踵,大概是中国人最熟悉的希腊神话典故。阿喀琉斯是特洛伊战争中希腊联军的勇士。他敏捷善战,有情有义,不计代价为好友帕特罗克洛斯复仇,但最终死在了特洛伊王子的箭下。几千年来,阿喀琉斯的故事在艺术家们的画笔下绽放,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他之所以出名,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他的脚跟(踵)。

阿喀琉斯之踵的诞生

荷马的《伊利亚特》是讲述特洛伊战争的西方文学巨著,详细叙述了阿喀琉斯的故事,提到了阿喀琉斯之怒,但并没有说起他的死。在《伊利亚特》中,阿喀琉斯只是肘部受伤了。

直到公元1世纪,阿喀琉斯之踵才真正被提及。罗马诗人斯塔提乌斯在《阿喀琉斯纪》中讲了一个故事。阿喀琉斯是海洋女神忒提斯和凡人英雄珀琉斯的孩子。有预言说,阿喀琉斯会英年早逝。为了防止这一幕发生,他的母亲忒提斯将幼年的他带到冥河边,抓着他的脚跟(踵)将他浸入冥河水中,这样他的身体将无懈可击。但没有沾到冥河水的脚跟成为他身上唯一的致命点。

在英语中,“阿喀琉斯之踵”一词的使用可以追溯到300多年前。17世纪,以诗歌《库珀的山坡》闻名的诗人约翰·德纳姆写下了这样的诗句:“那就离开吧,他说,那无懈可击的龙骨,我们会发现他们很虚弱,就像阿喀琉斯之踵。”

阿喀琉斯之踵深入人心,很多艺术家围绕这个主题进行了创作。2020年,大英博物馆举办了名为《特洛伊:神话与现实》的展览,其中一件重要展品是意大利雕塑师菲利波·阿尔巴奇尼于1825年完成的大理石雕塑《受伤的阿喀琉斯》。这座雕塑通常摆放在英国的查兹沃茨庄园,呈现的是受伤后的阿喀琉斯的模样。他半卧在地,一手撑地,一手抓着射中他右脚跟的箭。他的身材魁伟俊美,却又似乎不堪一击。以往的雕塑多展现希腊英雄的英勇敏捷,而这座雕塑体现了英雄的无奈和脆弱。

奥匈帝国伊丽莎白皇后(即“茜茜公主”)的宫殿里也有一座以阿喀琉斯之踵为主题的雕塑。1889年,伊丽莎白皇后在梅耶林事件中失去了唯一的儿子鲁道夫,伤心欲绝。她命人在希腊的科孚岛上修建了阿喀琉斯宫。这座宫殿以阿喀琉斯为主题,除宫殿名称外,还有众多和这位英雄相关的元素。宫殿花园中央陈列着雕塑《垂死的阿喀琉斯》。阿喀琉斯斜坐在地上,一只手抓着射中他脚跟的箭,眼望天空,似乎正在向母亲求救。这座雕塑出自德国雕塑家恩斯特·赫特之手。

伊丽莎白皇后非常喜欢这座宫殿,把这里当作疗伤的避难所。也许,垂死的阿喀琉斯像极了她的儿子鲁道夫,他和阿喀琉斯一样囿于命运的摆布,而自己作为母亲,也像海洋女神忒提斯一样无能为力。

伊利亚特主人公阿喀琉斯(特洛伊木马之父)(2)

上图:“茜茜公主”宫殿里的雕塑作品《垂死的阿喀琉斯》。下图:鲁本斯作品《阿喀琉斯之怒》。

用挂毯画讲述阿喀琉斯一生

荷兰鹿特丹布尼根博物馆和普拉多国家博物馆先后举办过展览《彼得·保罗·鲁本斯:阿喀琉斯的一生》,展示鲁本斯创作的以阿喀琉斯为主题的速写、油画和挂毯画等。鲁本斯一生总共设计了4个系列的挂毯画,其中之一是关于阿喀琉斯的。他用8幅画描绘了阿喀琉斯的一生,并为此创作了两组不同风格的油画。

鲁本斯将系列挂毯画视为一个整体,第一幅挂毯画呈现的是忒提斯将阿喀琉斯浸入冥河水中的场景。鲁本斯在挂毯画的草图中画了三只犬,暗示这里是冥界。画中左右两侧大理石柱上的一对人物雕塑特别显眼,它们像是活了一样。雕塑人物的眼睛炯炯有神,流露着同情,似乎正眼睁睁地看着这场悲剧的开幕。有趣的是,最终制作完成的挂毯画却把这对雕塑拿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串串鲜花和瓜果,大概用此体现繁荣富饶和旺盛的生命力。

第二幅挂毯画的主题是阿喀琉斯接受半马人喀戎的教育。喀戎是阿喀琉斯的曾祖父,画中,他正教阿喀琉斯骑马。阿喀琉斯还从曾祖父这里接受了音乐、狩猎和诗歌方面的教育。

第三幅挂毯画,画的是阿喀琉斯在吕克美德斯的众多女儿中被发现的情景。他的母亲怕他被征调参加特洛伊战争,就把他藏在吕克美德斯家,和他家的50个女儿一起生活。结果,奥德修斯设下计策,识别出阿喀琉斯。在鲁本斯的画笔下,当警报响起时,其他女孩大惊失色,阿喀琉斯却一脸从容,抓起头盔戴在头上。

在这组挂毯画中,鲁本斯选取的和阿喀琉斯有关的其他主题还包括:阿喀琉斯之怒,布里塞伊斯被归还给阿喀琉斯,忒提斯收到火神送来的阿喀琉斯的武器,赫克托耳之死和阿喀琉斯之死。

鲁本斯的创作既忠实于原著,又是他直觉的产物。这些作品呈现了阿喀琉斯性格中英雄的一面,也呈现了他人性的一面。鲁本斯一生创作了1400多幅作品,相比之下,他创作的关于阿喀琉斯的作品数量并不多,但他对阿喀琉斯故事的流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阿喀琉斯的一生在鲁本斯的画笔下熠熠闪光,而鲁本斯也因为这些创作而被载入史册,兩人的命运交织在一起,让后代人对鲁本斯和阿喀琉斯都记忆犹新。

《尼伯龙根之歌》的创作源泉

12世纪初,德语作家赫伯特·凡·弗里茨拉创作了德语版的《特洛伊之歌》。在这部含有18458 行诗句的文学作品中,阿喀琉斯是主角,弗里茨拉对他充满热爱。在弗里茨拉笔下,阿喀琉斯不仅战无不胜,而且充满激情。他的这部作品第一次生动详细地用德语讲述了阿喀琉斯的故事。后人推测,这部作品直接取材于法国诗人伯努瓦·德·圣穆尔于1160年创作的《特洛伊传奇》,因为当时,荷马的《伊利亚特》还只是希腊文,尚未被译成拉丁文在欧洲流传。不过,弗里茨拉的《特洛伊之歌》在德国的知名度并不高,13世纪末德国诗人赫伯特·康拉德·冯·维尔茨堡创作的《特洛伊战争》更出名。

中世纪著名的德语叙事诗《尼伯龙根之歌》被称誉为“德语圣经”,这部作品的创作也受到阿喀琉斯故事的启发。人们还把这部史诗称为德语的《伊利亚特》。尽管《尼伯龙根之歌》和《伊利亚特》的情节并不完全相同,但存在诸多相似之处,比如在情节上,两部作品的结尾都是一方彻底毁灭,在《伊利亚特》中,希腊人摧毁了特洛伊,在《尼伯龙根之歌》中,全体勃艮第人无一生还;在人物设置上,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和国王的大臣哈根,阿喀琉斯和屠龙勇士齐格弗里德,古希腊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和勃艮第国王龚特尔等,也都存在相似之处。

伊利亚特主人公阿喀琉斯(特洛伊木马之父)(3)

鲁本斯挂毯画,从左至右依次为《阿喀琉斯在吕克美德斯的女儿中被发现》《阿喀琉斯之死》《赫克托耳之死》。

為了防止阿喀琉斯英年早逝,他的母亲忒提斯将他带到冥河,抓着他的脚跟(踵)将他浸入冥河水中,这样他的身体将无懈可击。但没有沾到冥河水的脚跟成为他身上唯一的致命点。

两部作品的主角相似之处更多。阿喀琉斯和齐格弗里德都是伟大的战士,神的后裔,半人半神。阿喀琉斯的母亲是海洋女神,父亲是凡人英雄。齐格弗里德的父亲是一名战士,祖父是尼伯龙根人。两人都拥有强大的武器,阿喀琉斯有火神为他打造的盾牌,齐格弗里德拥有矮人族为他锻造的巴鲁姆克剑。阿喀琉斯懂马,而齐格弗里德识鸟。阿喀琉斯分得女奴布里塞伊斯,但她被阿伽门农抢走,这让人联想到齐格弗里德帮助国王龚特尔成功娶到布伦希尔德。阿喀琉斯和齐格弗里德都是强有力的人物,但他们分别臣服于阿伽门农和龚特尔。同时,阿喀琉斯有时会反抗阿伽门农,就像齐格弗里德会反抗龚特尔一样。并且,两人最终都被谋杀,因为他们都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阿喀琉斯的弱点在他的脚后跟,而齐格弗里德的弱点在他的背部。不过,齐格弗里德是中世纪德意志民族的神话英雄,作品明显带有时代色彩,比如文中体现着骑士阶层思想和忠君思想等,而阿喀琉斯处于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的变革时期,人物更多以氏族利益和部落利益为重。

德国古典音乐大师威廉·理查德·瓦格纳对《尼伯龙根之歌》进行改编,经过26年的创作,于1874年完成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阿喀琉斯的故事也辗转孕育了这部空前绝后的经典歌剧。

阿喀琉斯骁勇善战,忠诚勇敢,他为战斗而生,也为战斗而死。他珍视荣誉与尊严,因受到阿伽门农的侮辱而罢战,也重视友情,不惜自己的生命为好友复仇。而他的弱点,又让他显得更接近人类,让世人对他充满尊敬和同情。无论是家喻户晓的阿喀琉斯之踵,还是鲁本斯创作的呈现阿喀琉斯一生的挂毯画,以及流传于世的《尼伯龙根之歌》和《尼伯龙根的指环》,都是阿喀琉斯留给世人的宝贵文化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