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人少有才名,青年时代一帆风顺,永贞革新失败后,大部分时间均在贬谪中度过,但性格刚毅,有豪猛之气,毫不屈服于苦难的磨砺。其诗简洁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诗豪,诚哉斯言!

雨打风吹去病树前头万木春(沉舟侧畔千帆过)(1)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刘禹锡是汉代中山靖王后裔,七代祖刘亮,事北朝为冀州刺史散骑常侍,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父亲刘绪,为避安史之乱,迁居苏州。

刘禹锡父、祖均曾做官,虽职务不高,却重视儒学传承。刘禹锡很小就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和诗词歌赋,并得到著名诗僧皎然、灵澈的指点。

大约十九岁的时候,刘禹锡游学洛阳、长安,在士林中获得很高的声誉。

793年,22岁的刘禹锡与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同年登博学鸿词科。两年后再登吏部取士科,被任命为太子校书。不久,父亲去世,刘禹锡丁忧在家。

雨打风吹去病树前头万木春(沉舟侧畔千帆过)(2)

29岁的时候,杜牧的祖父杜佑以淮南节度使兼任徐泗濠节度使,召刘禹锡为掌书记,为之起草文书,撰写表状。刘禹锡很受器重。两年后调任京兆府渭南县主簿,不久随杜佑回朝,与韩愈、柳宗元同为监察御史,三人因成为好友,经常往来。

805年,唐德宗驾崩,太子即位,是为唐顺宗。曾任太子侍读的王叔文、王伾(pī)素有改革之志,这时得到顺宗支持,开始革除弊政,打击宦官和藩镇。刘禹锡与王叔文素来友善,并有相似的政治抱负,遂被任命为屯田员外郎,参与国家财政的管理。柳宗元与之一起,成为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

因为宦官、藩镇的联合反扑,改革历时100余天即宣告失败。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王伾被贬后病亡。刘禹锡、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贬为边远地方刺史,随即被贬为毫无权利的司马,即所谓“二王八司马事件”,也称永贞革新。

刘禹锡被贬为朗州(湖南常德)司马,虽然远在“巴山楚水凄凉地”,但并未颓废:“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从中可见其对未来充满必胜的信念。

事实上也是如此,刘禹锡在朗州十年,广泛接触民间歌谣,从中吸取营养,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表达了对当朝权贵的不满及自己不甘沉沦的决心。还写了多篇哲学论文,其中最重要的是与柳宗元《天说》相呼应的《天论》三篇,奠定了其作为哲学家的地位。

雨打风吹去病树前头万木春(沉舟侧畔千帆过)(3)

815年,刘禹锡、柳宗元等奉诏回京。眼见物是人非,新贵迭出,趋炎附势之徒不绝,刘禹锡借游玄都观,赋诗讽刺: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随即,他们被外放,柳宗元为柳州刺史,刘禹锡被贬谪到更远的播州(贵州遵义)去当刺史。时刘禹锡母亲年迈多病,柳宗元仗义的要求与刘禹锡交换地方。御史中丞裴度也向皇帝进言,遂改为连州(位于广东清远)刺史。

819年,刘禹锡母亲去世,刘禹锡丁忧回家处理丧事,途中,他得到柳宗元病故的消息,“惊号大叫,如得狂病”,得知柳宗元死前有遗书,请他为之抚养孤儿和编集文稿,刘禹锡都一一办理停当。

821年,刘禹锡已经50岁,被任命为夔州(今四川奉节县)刺史。3年后,又被任命为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在此写下了著名的《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表达了自己的高洁志趣。

826年,刘禹锡奉调回洛阳,任职于东都尚书省。从初次被贬到这时,已经二十余年过去了。白居易也为之打抱不平:“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两年后,57岁的刘禹锡回到长安担任主客郎中,在重臣裴度的推荐下,刘禹锡任礼部郎中、集贤院学士。随着裴度被排挤出朝,60岁的刘禹锡第三次外出,任苏州刺史,随后又先后任汝州、同州刺史。

64岁时,刘禹锡辞官。朝廷任命他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这几乎就是一个名誉职位,刘禹锡也乐得清闲,常常与白居易互相唱和,时人称之为“刘白”。

842年,刘禹锡去世,享年71岁。白居易闻之,连写了两首名为《哭刘尚书梦得》的诗,其中有“四海齐名白与刘,百年交分两绸缪”,“不知箭折弓何用?兼恐唇亡齿亦枯”等诗句,表达了自己的悲痛之情。

雨打风吹去病树前头万木春(沉舟侧畔千帆过)(4)

,